侯桂森,男,1955年10月生,河北廊坊職業技術學院退休教授,中國北方食用菌知名專家。從教近40年間,他致力于食用菌研究,用食用菌幫農民打開致富大門。他扎根在太行山區10余年,奮戰在鄉村振興最前沿,先后把100多項新技術、新成果引入山區農村,通過制定科學規劃、創立發展新模式、解決技術瓶頸問題,幫助農戶從零起步,逐步發展壯大,探索出了一條食用菌產業幫扶新路徑。侯桂森曾先后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全國脫貧攻堅獎創新獎”“最美河北人”“李保國式科技扶貧突出貢獻者”“河北省優秀教師”等稱號。
甘于付出 他是農民的好朋友
1992年至1994年,侯桂森被公派到羅馬尼亞交流食用菌栽培技術、開發科研成果。這是我國首次將食用菌技術推廣到國外,填補了中國在國外種菇的空白??吹绞秤镁拇蠛冒l展前景,侯桂森回國后第一件事,就是著手在廊坊市的農村中進行技術推廣。數不清在蘑菇棚里熬了多少日夜,說不清指導技術時吃了多少苦,更算不清試種過程中失敗了多少次,通過多年努力,他在廊坊市總計推廣食用菌種植面積2萬多畝,為十幾個鄉鎮、40多個村街、上萬名農戶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使每戶年均增收8千到1萬元。
家鄉富了不算富,如何把技術推廣到全國更廣大的農村,讓食用菌技術惠及更多農民,是他始終思考的問題。2004年,北京市通州區永樂店鎮政府找到他,聘請他為農村科技協調員。他結合食用菌喜陰耐濕的特性,開始了林菌間作種植模式實驗,在6萬多畝林間閑置土地上種起了蘑菇,通過“以下補上、以短補長”,形成了經濟、生態、社會“三效合一”的循環經濟模式。他的精湛技術像一條金線,把政府、企業、學校、農戶串成一個整體,實現了食用菌種植產業化。政府主導提供政策支持,企業注入資金收獲社會與經濟效益,學校提供技術獲得實習實訓基地,農戶種植蘑菇增收致富,實現了一項技術致富一方百姓,一個項目帶動一方特色產業。2012年,該村蘑菇種植項目被確定為世界第十八屆食用菌大會觀摩項目。
穿上西裝是教授,走進田間是農民。40多年來,侯桂森的足跡遍及16個?。▍^、市)1500多個村,免費開展技術培訓5300多場次,培訓農民17萬人,農民們親切地稱他為“俺們村的侯老師”。
技術扶貧 他是山區百姓的貼心人
多年來,侯桂森為十余萬貧困山區農民免費培訓3000多場,促進增收近億元。淶源、淶水、張北、易縣、阜平、獻縣,無論是太行山老區,還是貧困落后地區,都傾注了他大量心血和汗水。侯桂森在國內外不少地方指導過食用菌產業,但真正讓他觸動靈魂的地方是保定市阜平縣。阜平縣是革命老區,也是純山區縣,號稱“九山半水半分田”,可就是這“半分田”,不是在溝底就是懸掛在半山腰上,群眾一度靠天吃飯,過著貧困落后的生活。
“能為老區百姓做點貢獻,是責任更是光榮?!碑敻菲娇h領導提出聘請侯桂森擔任技術專家時,他毫不猶豫地答應了。自2015年9月28日受邀參加阜平縣發展食用菌產業誓師大會開始,侯桂森有了新任務。
在侯桂森和其他專家的帶領下,阜平縣成立了天生橋千畝現代食用菌產業核心區,這是一個集現代食用菌技術引進研發展示區、使用先進設施設備高效栽培示范區、產出優質產品精深加工產業區、帶動群眾增收致富樣板區為一體的全產業鏈核心區,為阜平縣農民致富又開出一條新路?!笆粘蛇@么好,心里別提多高興了,多虧了侯教授!我們對他都是特別感激的!”在大山深處,他成了當地老百姓最尊敬的人,最親近的人。所到之處,侯教授、侯老師,每一聲稱呼里都透著一種鄉親們發自內心的信任和感激。
經侯桂森等各界人士幾年的不懈努力,阜平縣食用菌產業從零起步迅速發展壯大。目前,食用菌產業已覆蓋全縣140個行政村,建成高標準產業園102個,出菇棚室4610棟,年產鮮菇耳5.5萬噸,實現產值8億多元。
“看見老百姓能增收致富,證明我們這么多年沒有白付出,我堅信,作為一名黨培養出來的知識分子,只有把科研成果送到田間地頭,把科研論文寫在太行大地上,才能真正體現出自己的人生價值?!焙罟鹕硎?,他將不忘初心,以強農興農為己任,一如既往,率領團隊,用小蘑菇撐起大產業,為鄉村振興再鼓干勁、再立新功。(責任編輯:賀子桓 侯文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