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閔行區有一支與垃圾“打交道”的志愿服務隊伍——王顯明保護母親河俱樂部。多年來,他們風雨無阻,從上海的母親河——黃浦江中打撈各類垃圾。
如今,他們又不斷擴展志愿服務的范圍,形成“浦江第一灣”生態文明人文行走路線,開展廢舊物品DIY再創造、組織綠色騎行、環??破罩v座、物候展等多種形式的環保主題活動,讓環保理念走進百姓心里。
由一根笨重的撈桿說起
1996年,有一位退休老人搬遷到了吳涇,他叫王顯明。沒過多久,附近的吳涇公園里便經常出現他的身影。與其他散步的游客不同,王顯明手舉略顯笨重的撈桿,踮著腳打撈江面的垃圾。面對別人疑惑的眼神,王顯明說:“我是孤老,閔行吳涇的居委會和街坊鄰居都很關心我,我要回報社會,覺得自己每天撈掉一點垃圾,就可以讓黃浦江水多一份干凈?!?/p>
王顯明之所以會關注到黃浦江面的垃圾,與吳涇公園的地理位置有關。黃浦江在閔行區吳涇鎮拐了一個直角形的彎,吳涇公園恰好位于江水回旋死角,垃圾雜物容易回流至此。
自從干上了這個活兒,王顯明便風雨無阻,堅持了整整7年,還自己動手繪制出了一份《黃浦江吳涇鎮段潮汐表》。多年后的今天,志愿者們依舊憑著這份潮汐表,掌握著打撈垃圾的最佳時間。
老張家獨特的春節傳統
王顯明老人的撈桿猶如火把,照亮了另一個人前行的道路。這位69歲的志愿者名叫呂信榮,自從2001年在電視新聞中看到了王顯明的事跡后,就萌發了向他學習的愿望。2003年起,他接過了王顯明的撈桿。后來,由于經常要從吳涇往返華漕,年事已高的呂信榮逐漸心有余而力不足。
這時,與王顯明同住一個小區的張更大和張爐仙夫婦毫不猶豫地接過了撈桿,成了“第三代”傳承人。他倆不僅一干就是10多年,而且家里老中青三代齊上陣。迄今,老張家還有一個獨特的春節傳統,那就是:去黃浦江畔打撈垃圾。
時光荏苒,老張家早就把“保護母親河”內化成了一種家風。在他們一家人的感召下,附近居民紛紛加入保護母親河的志愿服務。
2014年底,張更大因患病被迫放下了手中的撈桿。然而,病床上的他,仍念念不忘教導家人和志愿者團隊“繼續努力,再做奉獻”。
此時,張更大的兒子張海峰,則早已從最初幫父親“搭把手”成長為了一名堅定的環保志愿者。18年來,他和他的團隊撈起的垃圾總量可以填滿約3個萬人體育場。不僅如此,他還時常利用業余時間,制作打撈工具、宣傳展板,積極參加各類公益講座、論壇等活動。
志愿者開展垃圾清理工作
從單打獨斗到團結協作
2014年12月3日,王顯明保護母親河俱樂部正式成立,閔行區吳涇鎮域內多支志愿團隊加入了俱樂部。志愿者們約定,每月農歷初一、十五輪流到江邊打撈垃圾,每季度開展一次環保主題活動。
就這樣,從一個人單打獨斗,到一群人團結協作。如今,已有30多支志愿團隊551名注冊志愿者加入俱樂部,隊伍如滾雪球般日益壯大。20年來,累計參與打撈活動的志愿者已達20余萬人次,人均服務時間120.4小時,累計打撈各類垃圾3500多噸。
作為第四代傳承人,王顯明保護母親河俱樂部中不但有周邊社區居民、高校和中小學生志愿者、紫竹國家高新區的白領志愿者、化工區的志愿者,還有市區趕來參加志愿服務的新生力量。每月農歷初一、十五,無論嚴寒酷暑還是刮風下雨,甚至逢年過節,志愿者們都會如期出現在吳涇公園的江邊開展志愿活動。
王顯明生前有一個愿望:希望駕船去江心和對岸,清理撈不到的垃圾。于是,社會各界集資4萬元打造了一艘“王顯明”號清污船,志愿者定期上船打撈垃圾。后來,吳涇鎮政府又出資購買了七條清污船。當初的一艘“王顯明”號變成了一支清污船隊,專業團隊和志愿者們一起活躍在吳涇的300余條河道上。
志愿服務精神還在延續
如今的吳涇公園綠樹成蔭,堤外江水潔凈,前不久還被命名為首批“上海市新時代文明實踐公園”,這里也成了閔行區“浦江第一灣”文明實踐帶的集結地,而這段跨越20多年的志愿者故事還在延續。
俱樂部將服務內容和場景從江邊逐漸擴散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們每季度與社會組織、高校協作,形成“浦江第一灣”生態文明人文行走路線,開展“浦江第一灣”環境問題觀察人文行走周末營、廢舊物品DIY再創造、綠色志愿行、家庭文明環保小課堂等多種形式的環保主題活動,讓環保理念走進社區、走進學校、走進企業……
從一根撈桿到成百上千的志愿者隊伍,從一位老人回報社會的平凡善舉到引領社會和諧發展的志愿精神,從改變生活環境的樸素初衷到眾志成城創建美好生活的愿景……保護母親河的行動,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而志愿精神的傳承、傳遞,則是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發展的真實寫照。(供稿:上海市文明辦 文明上海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