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來源:中國文明網
挖掘精神內核 增強內生動力
記者:地處滇桂黔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六盤水,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過程中,是如何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發展的?
李剛:在脫貧攻堅戰中,我們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推動扶貧和扶志扶智相結合,脫貧群眾艱苦奮斗意識、環境衛生意識、鄉風文明意識明顯增強。同時,大力傳承弘揚“聽黨指揮、服從大局,戰天斗地、艱苦創業,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五湖四海、開放包容,無私奉獻、無怨無悔”的“三線”精神,注重挖掘傳承少數民族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生態理念、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守望相助的互助文化等精神內核,提升文化自信,增強內生動力,在美美與共中描繪美輪美奐的小康畫卷。
以三個“全” 科學推進創建
記者:六盤水成功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有哪些經驗或者心得?
李剛:六盤水的創建做法,我們歸納為三個“全”。
第一個“全”是全域創建。統籌開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文明校園、文明家庭“五大創建”,組織232家各級單位與86個城市社區開展“各級機關聯基層,齊心協力共創文”的聯創共建活動,形成條塊結合、上下聯動、全域創建的工作格局。
第二個“全”是全民共建。堅持廣泛發動、全民行動,采取進村入戶宣傳、召開群眾會、小喇叭廣播等形式廣泛宣傳,營造人人知曉、人人參與的濃厚氛圍。通過公益廣告宣傳,設計37個不同主題類型的廣告,累計刊載34萬余幅。同時,我們還持續開展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養犬等專項行動,引導群眾在舉手投足間做文明人,把群眾的“微行動”匯聚成城市的“大文明”。
第三個“全”是全面支撐。文明城市,體現的是城市的整體文明水平。我們堅持統籌兼顧、系統集成抓創建,協同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城鄉環境治理、基礎設施改造提升等工作,加快建設高顏值、高氣質、高品質的新型現代化山地城市。
建好精神陣地 建入腦入心
記者:六盤水在文明城市創建過程中,如何調動和發揮群眾的創建熱情?
李剛:我們在創建過程中,始終把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做到創建為民、創建惠民。
一是建好精神陣地。全市建成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700余個、講習所1200余個、道德講堂2100余個,評聘講習員4600余名,開展黨的聲音進萬家、新時代思想上講堂等各類活動6.4萬余次,有力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家喻戶曉、入腦入心。
二是建好公共設施。大力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建設,基本形成網絡健全、結構合理、發展均衡、運行有效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目前已實現市有“五館一院”、縣有文圖“兩館”,市縣兩級圖書館、文化館100%達到三級館以上標準,87個鄉鎮文化站覆蓋率和達標率均達到100%,1103個村居全部設置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
三是建好活動平臺。圍繞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年均組織群眾性文化活動3000余場。六盤水市2018年起提出以群眾為主體,群眾文藝演出、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廣場舞大賽等群眾文體活動成為主角,每年參與群眾超過100萬人次,民間文藝隊伍超過3700支,消夏文化節活動成為了“開放的平臺、百姓的舞臺”。
四是建好社區文化。為幫助全市78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11.6萬搬遷群眾適應新環境、過上新生活,我們制定安置點“1+3”公共文化服務標準,清單式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把安置社區打造成為“和諧社區、活力社區”。
“十四五”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我們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貴州重要講話精神,統籌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統籌城鎮文明與鄉村文明,統籌“軟文化”與“硬基礎”,繼續鍥而不舍、一以貫之抓好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為加快建設幸福六盤水提供堅強的思想保證、強大的精神力量、豐潤的道德滋養,讓文明之花在涼都大地常開常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