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來源:中國文明網
“信用+志愿” 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
記者:在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方面,威海有哪些探索?
張海波:作為首批國家信用體系建設示范城市,威海信用體系建設起步早、基礎好,綜合信用指數位居全國地級市前列。我們把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與文明實踐志愿服務結合起來,創新推行“信用+志愿”工作模式,人人都是志愿者,人人都是參與者的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已深入人心。
我們把社會征信管理與鼓勵志愿服務結合起來,將志愿服務活動時長與個人信用積分實時掛鉤、即時折算,志愿者按照積分等級可享受貸款免擔保、免費乘公交等386項優惠,參與志愿服務既有面子也得實惠。目前,全市注冊志愿者占戶籍人口的26.2%,每4個人中就有1名志愿者。
志愿服務好不好,貼近群眾需求是關鍵。我們大力推進“信用+志愿”項目化運作,形成了“餐前一刻鐘”理論宣講、“文明實踐星期六”等2000多個深受歡迎的志愿服務品牌項目。比如,創新探索的“信用管理+志愿服務+暖心食堂”,免費為80周歲以上農村老人提供“集體供養式”就餐服務,解決了農村老人吃飯這個民生大難題,并通過播放主題宣傳片、讀報、聊天等方式,帶動更多老人由關愛對象變為宣講主體,結合自身經歷,講述黨的政策、身邊好人好事,教育子女以及身邊群眾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
目前,全市已建成“暖心食堂”453處,成為了傳遞黨和政府關愛的“暖心驛站”,凝心聚魂、固本培元的思想陣地。
優化公共文化服務 厚植城市文明內涵
記者:威海順利通過了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驗收,在這方面有哪些好經驗好做法呢?
張海波:公共文化服務承載著廣大群眾的精神福祉,是厚植城市文明內涵的重要手段。我們始終聚焦群眾公共文化服務需求,完善公共文化設施布局,全市人均文化事業費、萬人擁有公共文化設施面積等6項指標全省第一,在全國首創實施了文化公益創投、文化時間銀行、公共文化服務體驗師3個文化服務項目。
圍繞夯實公共文化服務的硬件基礎,近幾年我們投入60多億元實施了一批文化場館設施建設工程,群眾藝術館和圖書館達到國家一級標準,設施和功能全國領先;14條主題鮮明的歷史文化街區承載著城市記憶,381處特色博物展館散布城市的大街小巷,41處“不打烊”的城市書房點亮閱讀時光;所有鎮街全部建成高標準綜合文化站,90%達到國家一級站水平,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實現全覆蓋。
在城市的公共文化場館、文化活動中,還活躍著一批公共文化服務體驗師,他們通過“明察暗訪”,對場館服務進行評價,提出改進建議,更好滿足老百姓對高品質文化生活的需求,推動城鄉公共文化服務朝精致化、專業化方向發展。我們將信用積分與文化志愿服務相結合,創新開展了“文化時間銀行”項目試點,激勵引導更多文化志愿者投入城鄉文化志愿服務,帶動全市文化志愿團隊發展到4000余支,每年開展文化志愿服務進農村等系列活動3萬余場次,社風民風得到持續改善。
我們打造了一系列精品文化活動的城市名片,精心舉辦“群星大講堂”、幸福威海廣場文化活動等,“5·23歌詠會”已經連續舉辦47屆,升級成為威海國際合唱節。持續開展“書香威?!と耖喿x”活動,大力實施“文化惠民服務群眾”工程,讓更多優質文化產品進入千家萬戶。
傳承弘揚紅色文化 涵養提升城市品格
記者:新形勢下如何保護利用紅色資源、傳承弘揚紅色基因是一個重要課題,威海在這方面有哪些有益實踐?
張海波:建設文明城市,必須用紅色文化補鈣,讓城市有靈魂、有氣質。作為甲午戰爭的主戰場、紅色膠東的核心區,威海有著獨特的歷史記憶。我們深入挖掘“紅色礦藏”,全域打造了膠東(威海)黨性教育基地,建設了全國首個以總體國家安全觀為主題的教育培訓基地,每年吸引10多萬人次前來培訓學習;組織對區域紅色資源進行搶救式挖掘,474處紅色印跡已完成搶救保護299處,整理革命故事1300多個。今年,我們還將結合黨史學習教育,繪制“威海紅色基因圖譜”,對全市紅色遺跡遺址、人物故事等進行系統整理、串珠成鏈,全景展現威海紅色歷史風貌。
近年來,我們運用文學、戲劇、音樂、舞蹈等各種手段,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特別是年輕人愿意接受的方式,用一個個接地氣的紅色故事,讓紅色文化直抵人心,用紅色精神潤物無聲。紅色故事不僅“火”了,還更“活”了。我們將紅色文化產業與休閑、健康、農業、體育等產業融合,培育文化旅游的新亮點、新名片,乳山市馬石山、東尚山等一批沉寂了幾十年的小山村,通過開發紅色體驗項目,發展民宿經濟,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
濃厚的紅色文化涵養了威海的城市品格,勤勞勇敢的威海人也讓紅色基因血脈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