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來源:中國文明網
昌都
位于西藏自治區東部
是茶馬古道人流物流集散地
是連接藏、川、滇、青的樞紐
是西藏通往祖國內地的重要門戶
是西藏的革命老區
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西藏升起第一面五星紅旗的地方
素有“藏東明珠”的美譽
名副其實的“藏東明珠”
記者:昌都被譽為“藏東明珠”,請您給我們介紹一下昌都。
陳軍:昌都不但自然景觀獨特,而且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有距今4000—5000年的卡若文化、隋唐時期的東女國文化、馬家窯文化、蘇毗國文化、吐蕃文化、興于唐宋盛于明清的茶馬古道文化,以昌都戰役為標志的紅色文化,以及昌都鍋莊、芒康弦子、丁青熱巴三大舞蹈、強巴林寺酥油花制作技藝、江達波羅木刻、芒康曲孜卡三弦舞、芒康鹽田曬鹽制作技藝、昌都嘎瑪嘎赤繪畫技藝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文化資源十分豐富,是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青藏高原古文明的中心之一和康巴文化的發祥地。
這里發展潛力巨大。境內礦產、水能、農畜產品、動植物、森林、旅游等資源豐富,后發優勢十分明顯。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市上下攻堅克難、砥礪奮進,開創了社會大局持續穩定,脫貧成果鞏固拓展,民生福祉大幅提升,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各項事業取得全方位進步、歷史性成就,各族人民幸福指數節節攀升,藏東大地呈現出欣欣向榮、繁榮發展的新氣象。
城市因文化滋養更具魅力
記者:昌都歷史文化積淀深厚,紅色文化資源豐富,對于如何挖掘文化底蘊,賦能文明城市創建進行了哪些探索?
陳軍:近年來,昌都市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以心懷“國之大者”的責任擔當譜寫了藏東文化建設的新篇章。
文化產業邁開新步伐?!笆濉逼陂g,投入3.7億元推進昌都文化產業在規模數量、營銷渠道、集聚效應等實現全方位進步。2020年,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7%。
文化藝術煥發新生命。始終堅持以創新發展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助推文化藝術煥發新生命。打造昌都市第一部紅色歌舞曲《昌都往事》和第一部具有藏東特色紅色題材愛國主義話劇《鑄魂達瑪拉》,逐步形成了一批叫得響的文化品牌。
文化服務提升新水平。大力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整合基層陣地資源,積極組建“紅色文藝輕騎兵”小分隊,行政村演出隊覆蓋全市1142個村(居),文化為民、文化惠民服務水平不斷提升。大力開展文化扶貧項目,著力打通文藝惠民“最后一公里”,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
在推動文明城市創建中,我們始終注重文化內涵的提升,相繼改建新建圖書館、綜合性博物館、革命歷史博物館等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公共文化設施,深入挖掘豐厚的紅色文化資源,建設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三江茶馬文化藝術節、全民閱讀活動、書美影展、卓卓康巴文化旅游月等品牌文化深入人心,高品味文化藝術創作深入推進,具有昌都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健全,以文塑城、以文化人交相輝映,城市因文化滋養更具魅力。
文明和諧新風尚 蔚然形成
記者:昌都在文明城市創建中取得了哪些方面的成效?
陳軍:我們始終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創建為民、創建靠民、創建育民、創建惠民”宗旨,把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作為重要內容,以攻克薄弱環節、整治市容市貌為主要抓手,將提高群眾文明素質擺在突出位置,持續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廣泛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全面完善城市基礎設施,著力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持續提高市民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和社會文明程度。
美麗城市畫卷初展。積極開展城區市政基礎設施完善和維護工作,三年累計投入資金40億元,聚焦重點難點問題,突出整治背街小巷、公共廁所、公路沿線、主要河道、城鄉結合部的環境衛生,公共配套設施逐步完善,市容市貌明顯提升,人居環境極大改善,藏東古城煥發新魅力。
老舊小區換了新顏。加大財政專項資金投入力度,分期分批對老舊小區進行改造,小區配套和綠化、美化、亮化、凈化取得明顯成效,一大批老舊小區面貌煥然一新。同時,針對亂搭亂建、亂改亂用、亂停亂放、亂貼亂掛等突出問題,堅持市、區、鄉(鎮)、村(居)四級聯動開展專項整治,人居環境全面改善。
文明程度大幅提升。持續深化精神文明教育,大力倡導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生活方式,深入開展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上網、文明餐飲、誠信建設、移風易俗等專項行動,城鄉居民文明素養大幅提升,公平正義、誠信守法、尊老愛幼等成為社會的正能量和全民踐行的規范,文明和諧新風尚蔚然形成。
我們將倍加珍惜入選新一輪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這一機會,迎難而上、砥礪前行,努力建設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諧宜居、人民滿意的文明新昌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