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柳盛明接受中國文明網專訪。
記者:貴州是中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從解決溫飽、總體小康到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精神文明建設發揮了哪些作用?
柳盛明:首先是凝聚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強大力量。對貴州而言,首先要“扶志”“扶智”。一是高舉精神旗幟。將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團結奮進、拼搏創新、苦干實干、后發趕超”新時代貴州精神融入貫穿到道德建設、文明實踐、脫貧攻堅、疫情防控等方方面面,使之成為全省干部群眾的精神標識。二是樹立精神標桿?!皶r代楷?!蹦先蕱|、黃大發、杜富國等英模群體影響和帶動全省上下拼搏趕超,“牢記囑托、感恩奮進”成為全省干部的思想自覺和行為習慣。三是熔鑄精神磁場。開展多形式多載體的道德實踐活動,持續營造后發趕超的濃厚氛圍,推動全省干部群眾實現物質和精神層面的“千年之變”。
再就是為經濟社會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出臺省級層面的《文明行為促進條例》,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地落小落實。通過縱深推進“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升級打造,持續開展“文明在行動·滿意在貴州”等活動深化文明創建,依托遵義會議會址等教育基地和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縣級融媒體中心、道德講堂等基層文化陣地,深化拓展“明禮知恥·崇德向善”“祖國好·家鄉好”“脫貧攻堅·志愿黔行”等文明實踐活動,精神文明建設成果惠及城鄉各地,文明力量變成實實在在的物質力量。貴州正在成為中國最具發展活力的地區之一。
記者:剛才您提到的“四在農家”在貴州的新農村建設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如何助力貴州鄉村振興?
柳盛明:鄉村興不興,要看產業好不好、居住環境美不美、生活富不富、老百姓樂不樂。20多年前,貴州余慶縣羅家坡從提升鄉村文明助力產業發展入手,創造性地開展了以“富在農家、學在農家、樂在農家、美在農家”為主要內容的“四在農家”創建活動。隨后,我們以“富在農家增收入、學在農家長智慧、樂在農家爽精神、美在農家展新貌”為主要內容,在全省深入開展了“四在農家”創建活動,大力實施路、水、房、電、訊、綠、業、寨等建設,全面改善鄉村生產生活條件。同時,通過“學在農家”,開展政策、法律、科技、文化、經濟等方面的培訓,培養有文化、講文明、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廣泛開展“文明村鎮”“平安村寨”“誠信農民”“星級文明戶”等各類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努力提升農民文明素質和鄉村文明程度,以鄉風文明帶動農村全面進步,拓展了貴州農村的發展空間。比如,通過倡導文明風尚、促進生態涵養,貴州山更綠天更藍水更清,農民開始從靠山吃山向養山富山轉變。
經過20多年的實踐,“四在農家·美麗鄉村”這場農村革命,在發展中不斷更新、升級,在破解“三農”問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逐漸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建設品牌,成為解決我省農村基礎設施薄弱、人居環境臟亂差問題的重要突破口,成為推動貴州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要載體,加強農村社會管理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不僅把農民求富、求學、求樂、求美的愿望變成現實,還開始構建鄉村治理體系,為當下鄉村振興奠定了基礎。今天的貴州農村不僅變美了,還活了起來,村民開始返鄉發展,新農民逐漸成為建設主體。打贏脫貧攻堅戰不是終點,是新生活的起點。我們將在新的發展格局中與時俱進,打造“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升級版,下大力推進移風易俗、弘揚時代新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等方面的全面振興,提交鄉村振興的貴州答卷,實現貴州鄉村的美麗蝶變。
記者:“十四五”期間,貴州將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旅游產業化,精神文明建設將如何助力“四化”?
柳盛明:貴州打造全域旅游目的地,近幾年旅游業呈井噴式發展。這張答卷里,文明創建功不可沒。從2016年起,我們緊盯旅游行業存在的突出問題,圍繞食、住、行、游、購、娛六個重要環節,以“行之順心、住之安心、食之放心、娛之開心、購之稱心、游之舒心”六大行動為主,開展了“文明在行動·滿意在貴州”活動,并將文明城市測評體系中的核心指標融入其中。在此基礎上,我們又開展了“廁所革命”和“三創三樹”、城市道路交通文明暢通提升工程,以及“多彩貴州·最美高速”“美麗空港”“千里文明鐵道線”等創建活動。這些活動將文明旅游與五大創建深度融合,倒逼旅游、交通、衛生等行業轉變工作作風,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能力持續提升,基礎設施持續改善,城鄉環境面貌煥然一新,以文明行動帶動全省形成文明新風尚,有力地助推了旅游業持續發展?!笆奈濉逼陂g,我們將把“文明在行動·滿意在貴州”活動延伸到營商環境改善、誠信建設等領域,作為精神文明建設助力“四輪驅動”的重要抓手和具體舉措,落實好三個“硬”,使貴州高質量發展的列車跑出“加速度”。一是落實“硬要求”,聚焦服務“四化”建設,納入各地各行業考核內容。二是落實“硬措施”,融入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總體布局,推動各地各單位在人力、物力、財力上給予堅強保障。三是落實“硬考核”,列入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實績考核和省直機關目標績效考核,推動文明行動常態長效開展。
記者:貴州易地扶貧搬遷192萬人,對提升這些“新市民”的社會文明程度有哪些特別的舉措?
柳盛明:要實現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的目標,必須充分發揮精神文明建設重要助力作用,不斷增強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的歸屬感、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是著力抓好教育引導,通過開展感恩教育、建設鄉愁館、選樹先進典型等舉措,廣泛宣傳黨和國家的惠民政策,引導搬遷群眾“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二是著力深化文明實踐,聚焦搬遷群眾在就醫、就學、就業等日常生活中的現實需求,通過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常態化組織志愿服務,通過開展“文明有禮”實踐活動、移風易俗專項治理等活動,樹立健康生活觀念和生活方式,激發搬遷群眾推動后續發展的內生動力。三是著力推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積極運用文明家庭、文明社區、文明校園等創建平臺,精心設計、廣泛開展有利于搬遷群眾走出“小家”、融入“大家”的活動,促進搬遷群眾全面發展。四是著力優化整合資源,統籌文化、文藝、旅游、教育等各方面力量,緊扣搬遷群眾生產生活訴求,廣泛開展知識講座、“我們的節日”、民俗文化展示、公益電影放映、“多彩貴州大舞臺”展演等活動,不斷豐富搬遷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