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江蘇省張家港市南豐鎮通過一系列貼近群眾生活、人們喜聞樂見的方式,將移風易俗理念傳播到每個群眾心中。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不合時宜的舊習俗,在潤物無聲中植入民淳俗厚的新風尚。
2020年11月20日,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在京隆重舉行,南豐鎮獲得“第六屆全國文明村鎮”榮譽稱號。會后,南豐鎮黨委書記陳磊接受了中國文明網記者的采訪,談南豐鎮如何推進移風易俗,讓文明新風深入民心。
記者:請您談一下南豐鎮移風易俗工作中的特色和亮點。
陳磊:我們南豐鎮的移風易俗工作突出在四個方面。
第一是突出一個“早”字。在2008年,率先完成散墳搬遷,集中安葬,2014年在全市率先建立生態墓葬區。
第二突出了一個“廣”字。我們的移風易俗活動通過微信公眾號、廣播等多種渠道進行了宣傳,同時建設了移風易俗主題公園,也改建了鎮級的喜事廳,讓老百姓家喻戶曉,人人都參與。
第三突出了一個“改”字。經過調研,移風易俗最難的還是在人情往來和紅白喜事上,所以我們專門出臺了針對這些紅白喜事的辦事指引,引導老百姓喜事新辦、白事簡辦,淡化不必要的人情往來。
南豐鎮創作的移風易俗“三行動九提倡”主題系列漫畫。圖片來源:張家港文明網
第四突出一個“引”字。我們覺得硬性推廣會有很多阻力,所以我們聚焦未成年人,開展“共吃一碗面”活動,讓生日在同一天的小朋友們“同吃一碗面”,過一個節儉的生日。用小手拉大手,通過這種潛移默化的方式,推動移風易俗工作的展開。
南豐鎮建農村村容村貌。圖片來源:張家港市南豐鎮宣傳文明辦
記者:南豐鎮在推進移風易俗過程中,有沒有遇到什么阻力,這些阻力是怎么解決的?
陳磊:阻力是肯定有的。一個是老百姓攀比的心態,另一個是老百姓固有的思想觀念。但是我們在工作中也發現,老百姓是愿意把有些儀式簡化的。關于推進移風易俗,我總結了幾個方面的經驗。
第一是要強化執行力,文件制度必須要執行到位,讓老百姓覺得政府是可信任的,是有說服力的。
第二是要體現示范引領作用。我們發動了農村很多老干部、老黨員、老鄉賢等,讓他們帶頭示范,老百姓也會跟著做。
“最美南豐人”宣講走進張家港市南豐鎮建農村。圖片來源:張家港市南豐鎮宣傳文明辦
第三是采取多種形式的宣傳。我們組建了專門的演出隊伍,以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宣傳。
第四是一定的激勵措施。比如永聯村,就是用“文明家庭戶”的辦法,積分達到前10名的家庭掛一張金質的“文明家庭標兵戶”牌匾,第11名到第100名掛金質“文明家庭戶”牌匾,沒有扣分的家庭掛銀質“文明家庭戶”牌匾。只要掛到金銀任何一種牌匾,村民就可以到相關的銀行去辦理無抵押貸款,而且最高限額是30萬元。這就讓信用有了真正的價值,非常受老百姓的歡迎。
南豐鎮黨委書記陳磊接受中國文明網記者采訪。中國文明網王楠 攝
經過多年的精神文明創建,可以明顯感受到,南豐的環境更好了、社會更和諧了、治理更規范了、群眾的文明素養更高了,通過文明創建,帶來的不僅僅是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而是全鎮經濟社會各方面的共同進步。(記者 鄧純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