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美麗的地方叫巖博
位于貴州省盤州市淤泥鄉
用老百姓的話說
這里空氣清新
生活幸福美好
可是在2001年以前
百姓口中的巖博卻是這樣:
“家家住的老土房,出門就是豬糞塘;
一年種糧半年飽,有女不嫁巖博郎?!?/div>
是什么讓這個小村莊發生了大變化
故事要從
全國政協委員、貴州省盤州市淤泥鄉巖博村
黨委書記余留芬
今天的"帶貨"說起
今年是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收官之年。村里的鄉親們現在生活得怎么樣?
我們村2019年人均收入是26600元,老百姓家家住的都是二層小樓,90%的家庭都有私家車。村里的人都在家門口就業,有固定的收入,整個巖博村沒有一個人外出務工。我們村的生態環境很好,空氣負氧離子很高,老百姓們可能比生活在大城市的人幸福指數還要高點。歡迎大家有機會到巖博感受一下。
我們的欄目叫《代表委員“云帶貨”》,您今天要給大家推薦什么?
我們要給大家帶的“貨”是我們村的“人民小酒”。小酒的優勢主要在它的釀造工藝。另外,我們那里生態環境良好,好生態產好酒。我們巖博人都特別樸實,全村3600多個村民共同創辦的企業,每個人都在用心用情釀造每一滴酒,歡迎大家有機會品嘗。
大家的“口袋”都富了,怎樣才能讓“腦袋”也富起來?
物質文明提高了,精神文明也要跟上。為此我們村里也是做了很多的工作。我們會根據不同的節日對不同的先進人物進行表彰,比如三八國際婦女節我們會評選好媳婦、好婆婆,五一勞動節我們會表彰好職工、好農民等。希望通過樹立典型,起到示范帶動作用。農歷六月二十四是彝族的“大年節”,大家會把山上采來的松樹葉子在地上厚厚地墊上幾層,然后圍著篝火跳達體舞。我們還會組織村民寫山歌、敬酒歌,這些歌出了厚厚的好幾本書。通過開展這些活動,鄉里鄉親關系更近了,人與人之間更融洽了,大家的精神生活都過得很充實。
今年全國兩會,您帶來的建議是什么?
我今年帶來的提案是《對邊遠山區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銜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幾點建議》 。雖然我們村已經脫貧了,但我感覺持續鞏固脫貧成果很重要。一方面我們要扶持小微企業,一人就業一家脫貧,一人創業帶動一片。另一方面,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我們還有大量基礎性工作要做,還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像垃圾缺少統一分類處理、私搭亂建等問題還是存在,所以我們要不斷強化基層組織管理水平,同時通過各種方法提升百姓的文明素養。只要補齊這些短板,脫貧后面的小康肯定就不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