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梅:在我工作的區里頭,有一位道德模范,也是自強模范。他大概在10歲左右的時候得了一場大病,突然間一下眼睛看不見了。他是獨生子,對于他的家庭、他的父母來講,這個打擊真的是很大,有的人認為這個孩子就廢了,家長就養一輩子吧,怎么去呵護、怎么去幫忙、怎么去伺候。但是他母親不這樣想。即便是這樣,也希望孩子能過一個有尊嚴的生活,正常人能干的事兒你都要努力地去做。他母親為了他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很嚴格地要求品行,他比別人要刻苦得多,他學了很多,比如說學了按摩、學演小品、學唱歌。雖然他眼睛看不見,但是他的心比任何人都要亮。他長大了以后,是一個非常開朗、非常陽光,而且非常懂得感恩、非常懂得去關照他人的一個人。后來他自己創業,開了一個家政公司,每年都會有一些愛心家政卡,春節前,他會免費為區域內的一些困難的殘疾人,讓家政人員上門免費給打掃衛生。他們的家庭后來被評為了“全國文明家庭”。本來這是一個家庭很困苦、很悲情的故事,但是通過他媽媽對孩子的教育,通過家庭的自強不息,讓這個孩子長大了以后成為了社會的棟梁之材。這就是好的家庭教育。
總書記特別強調要重視家庭、家教和家風。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不同的階段家庭文化有不同的需求和不同的內容。過去家庭一般是大家庭比較多,可能幾代同堂,所以咱們傳統家庭中間的那些傳承的東西可能相對來說是比較容易,但現在家庭越來越小型化了,三口之家很多,空巢家庭很多,單親家庭很多,所以你再想去傳承中華民族幾代傳承下來的孝道什么,可能就有點難度了。
另外,現在的年輕家庭他們對新媒體的依賴程度要高得多,真正看傳統的電視、看傳統的報紙,就是來參加一個簡單的文化活動,對他們的吸引力已經不那么大了。那怎么辦?我覺得家庭文化應該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他是我們的公共文化服務與群眾之間真正連接的“最后的一公里”,它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載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怎么能把它落實到每個人身上?其實通過家庭文化,通過良好的家教、家風這種代代相傳,上一代人對下一代人的教育、引領、感召,是一個很好的渠道。
對于家庭文化,我們的頂層設計是很不夠的,理論研究也是不夠的。家庭文化有地域性,有很多的地方特色。比如說農村和城市,它就有很大的區別。家庭結構和很多理念,南方和北方,有很大的區別。必須要因地制宜,結合地方特色,我覺得應該有這方面的理論研究和指導。
我很希望將來能夠把家庭文化的內容納入到我們公共文化服務的體系里。比如說,是不是能像“學習強國”一樣,做一個類似的學習資源庫,把需要大家傳承的一些內容,一些家庭非常感人至深的故事,能夠有個素材庫給大家。包括有一些很好的文藝作品,家風的講堂,國學的誦讀,親子類的藝術課程。創設一些家長可以共同玩的游戲,通過游戲給孩子養成一些好的習慣,讓孩子了解一些東西。包括我們中國古代一些非常好的寓言故事,還是要給大家多一些選擇。(記者 張殊凡 攝像 鄧植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