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尚誼:油畫是一個很特殊的畫種,它通過濃郁的色彩和真實的造型來表現人物對象和社會生活。油畫傳到中國的時間不是太長,才一百多年,但是國內許多老百姓以及中央美術學院(下文簡稱:中央美院)的很多學生都喜歡油畫。我在中央美院工作幾十年,學油畫是很多學生的第一志愿。
記者:您從什么時候開始真正喜歡上油畫的呢?
靳尚誼:我本科期間是在繪畫系,主要學習畫年畫、連環畫和宣傳畫,沒有學過油畫。1950年夏天,我們下鄉到(南京)浦鎮機廠,那時候廠里頭都要求畫毛主席像,大家都用油畫畫。我是一年級的,我們這個組有三年級的,他們學過油畫,應該由他們來畫,但是當時我很想畫,我就說讓我來畫吧,后來就讓我畫了,畫得也還湊合,老師給我改了改也就用了。那是我第一次要求畫油畫,說來也很奇怪,接觸了一點兒就喜歡上了。
記者:您在國內,到山東、陜西等地也創作了非常多肖像畫。
靳尚誼:這個是我們畫家必須做的事情。因為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我們的繪畫還是以表現農民為主,所以經常到農村去畫,而且我們那個時期是深入生活,什么叫深入生活,就是在基層待得時間很長,至少一兩個月。那時候同吃同住同勞動,住在老鄉家,吃派飯,而且幫著他們干活,休息時間幫他們畫畫,我很多作品都是這么創作出來的。
記者:您到老鄉家去畫素描和寫生,和您對著模特去畫有什么不一樣嗎?
靳尚誼:那不一樣。模特是請來的城里的一些人。當然當時城里也有很多農民,比如說我畫的《山東老大娘》就是農民,但是到了農村,人物形象豐富,什么樣的都有。我非常喜歡在農村畫畫,比在城市畫畫有意思。在農村畫畫,畫中的美跟我們一般講的漂亮是不一樣的,它是一種造型的美和形象的美。
靳尚誼作品《山東老大娘》
記者:您在創作肖像畫的過程當中,會著重去表現人物的精氣神兒嗎?
靳尚誼:當然,這是很自然要畫出來的,不僅造型要像,神態也要像。在俄羅斯的肖像畫里,有一個傳統,通過一張肖像畫要看到這個人的一生。所以肖像畫不是簡單把表面形象畫得像就完了,人物的精神狀態、神態和生活經歷都應該從畫里感覺得到。
靳尚誼作品《八大山人》
靳尚誼:八大山人是花鳥畫家,他的畫面很空靈。我了解到,他晚年在南昌青云譜道觀出家,也是在那兒去世的。我去了那兒,想畫那個情景,畫完以后覺得不行,不夠空靈。一個個水塘、蘆葦,畫得越來越多,但感覺不夠空靈,后來,水塘慢慢變成一條江了,要畫面空靈,只能這樣了,這幅畫改了很多遍,很難畫。這幅畫中水和天是主要的,陸地就這么一點點。
記者:在這幅畫中,您怎么把天和水分開的呢?不仔細看看不出來,但仔細看,確實這兒有云、這是水波。
靳尚誼:復雜極了,這兒淺一點兒,這兒深一點兒,這兒偏綠一點兒,這個地方偏紫一點兒,前頭要濃一點兒,后頭要淡一點兒,還要有一點點變化,我畫這張畫畫了很長時間。
記者:回看自己這么多年的作品,您覺得隨著年代的變化、時代的變遷,自己的繪畫風格有什么變化嗎?
靳尚誼:早期沒有,改革開放以后有些變化,主要是從《塔吉克新娘》開始的。1982年,我到美國探親,有一年時間,在那里看到了很多好的作品,美國的、歐洲的收藏,從文藝復興一直到印象派、現代主義的,那里全有,還有達·芬奇的。我就發現,古典的油畫很有意思。
靳尚誼作品《塔吉克新娘》
記者:我們發現您的畫筆下也出現過很多知名畫家,像髡殘、八大山人、黃賓虹等等,還有您的朋友詹建俊。
靳尚誼:詹建俊跟我的風格不一樣,我的畫比較平面一點、柔和一點,他是強烈的、造型方硬的、色彩濃烈的。畫他,得把他的氣質、畫風、人格魅力和個性都在畫面上體現出來。
靳尚誼作品《畫家詹建俊》
記者:同樣都是您的好朋友,還有一位邵大箴老師。他曾經這樣評價您,說您的畫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之后寫實油畫的新風氣,您怎么看待新風氣?在您的理解中,這個新風氣是什么?
靳尚誼:我覺得新風氣就是根據自己的追求去探索。比如我的古典畫風,在中國就是新的。后來,跟水墨畫的結合在油畫里也是比較新的,和壁畫結合的方面,董希文對我的影響很大。前些年,我又探索了一些更平面的東西,線的東西,這也是新的。創新,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提得非常多,但是我從我老師那兒學到的,創新不是一個最高標準,它是學藝術的一個基本素質,也就是說學藝術必須有創新思維。
記者:今年是中央美院成立100周年,您收到了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收到這封回信的時候,您有什么特別的感受嗎?
靳尚誼:習近平總書記在百忙中給我們老教授回信,這說明他對美育的重視。這封信對我們的藝術教育,以及普通中小學的音樂美術課、美育課怎么加強提高,都有很重要的提示。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在信中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崇德尚藝、立德樹人。
靳尚誼:藝術不僅僅能提高人的審美素質,更能提高人的全面修養和做人品德,所以崇德尚藝很重要。德育要在藝術培養中體現出來,德育對提高人的精神文明素質是非常重要的。
記者:以美育人、以文化人,這個過程任重而道遠。做了這么多年美術教育工作,您是怎么看待改革開放以來美術教育工作的發展變化呢?
靳尚誼:改革開放以來,我在擔任中央美院院長期間,經歷了美術教育由傳統向現代轉變的一個過程。在課程設置、機構調整方面做了很多改進,使我們學院的教育更適應社會的發展、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發展。20世紀50年代的時候,中央美院有實用美術系,也就是工藝美術系,1956年分出去成立了中央工藝美院。1987年,我開始擔任中央美院院長,90年代初,創建了設計和建筑兩個專業,最早創建這兩個專業的時候,我們學校很多人不同意,說中央美院在繪畫、油畫、國畫方面都很好,沒必要建這兩個專業,我說服了大家,才有了這兩個專業。后來,建筑和設計成為改革開放中我們的城市建設、社會發展中很重要的兩個專業,也成中央美院的主力專業。
記者:您平時喜歡跟年輕人交流嗎?
靳尚誼:有時候,也是需要交流的,因為要畫畫,你得了解年輕人。我近期的一些畫是以年輕人為題材的,我有一幅畫叫《看手機的女孩》,表現的就是這個時代的年輕人,以前沒有手機。
靳尚誼作品《看手機的女孩》
記者:現在也有非常多的年輕人很喜歡您和您的作品。在這兒您能不能對他們提點希望,覺得他們應該在哪些方面再加把勁兒?
靳尚誼:學畫的年輕人要重視基礎,基礎決定水平。除此之外,文化修養也很重要,包括科技界的基礎科學,那些課也很重要,所以我跟年輕人說,學畫畫不要太著急,要認真做學問,學畫,要把基礎搞好,提高文化修養,將來才會有好的發展。
記者:好的,謝謝靳老,感謝您百忙之中接受我們的專訪。
靳尚誼:謝謝。
(記者:范曼瑜 剪輯:高晟寒 攝像:劉鯤鵬、高晟寒、趙洋 錄音:林和 攝影:王楠 監制:劉鯤鵬 責任編輯: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