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 者:如果我們把文化企業比作一杯飲品,給您3個選項,咖啡、茶、白水,您覺得應該是什么?
黃巧靈:我覺得如果3個要我選擇的話,我毫無疑問地會選擇白水。
記 者:白水?
黃巧靈:對。因為白水它是天地之精華。我覺得文化企業要給大家創作的作品就是要成為人們不可缺失的精神文化的產品,它是透明的,是必需的。
記 者:我們知道宋城演藝是一家民營的文化企業,同時連續九屆獲得了全國文化企業30強這樣的稱號?!扒Ч徘椤币粓鲅莩鲎疃嘤卸嗌儆^眾?
黃巧靈:今年暑期,其中有15天,一天演出18場,一天看演出的人有76000人。
記 者:18場,76000人。您覺得這個意味著什么?
黃巧靈:人民群眾對文化的需求是巨大的。
記 者:這個對于宋城演藝來說是不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黃巧靈:是。宋城演藝就是靠我們,就像我們的名字一樣,就是為社會創造喜聞樂見的作品,這是我們的一個責任。
記 者: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40年前您在做什么?
黃巧靈:40年前,這個時間我應該是在部隊。
記 者:在部隊?
黃巧靈:對。
記 者:我們來看一張照片。這張照片您熟悉嗎?
黃巧靈:這張照片上的頭發也跟我現在差不多,唯一不一樣的是我當時拿著《毛澤東選集》,這是當時我被評為濟南軍區“學雷鋒標兵”。
記 者:當時是什么樣的情況被評為了全軍區的“學雷鋒標兵”?
黃巧靈:當時部隊上都在學雷鋒,我表現比較積極,是我們那一批新兵里最早入黨的,還經常寫點東西,代表我們新兵連去演講。有一天我在山東濟寧,寫了一篇話劇給當地群藝館投了稿。
記 者:那個時候您就開始創作話劇了。
黃巧靈:對。話劇要排練,我是編劇,我要在現場。但部隊上又請不了假,我就偷偷摸摸地違反紀律跑去指導。在回來的路上,經過嘉祥縣,碰到火車站著火了。
黃巧靈:當時身上的軍裝提醒我,不管回去受到批評也好,受到處分也好,我應該義不容辭地去救火。我沖進去以后,首先是切斷電源,疏散人群,然后叫外面的人把車子拉走,我用滅火器去撲火,當時身上燒傷了,頭發也燒焦了。我回到部隊,偷偷摸摸地把皮膚一擦,把軍帽一戴,照樣去干活了。
記 者:當做什么也沒有發生。
黃巧靈:過了15天,救火的事情被部隊知道,全軍區在查,那天是誰出去過。后來把我查到了,但是,因為我平時表現不錯,又做出這樣的舉動,就把我評為“學雷鋒標兵”。
記 者:那個時候是在1977年?,F在40年過去了,您覺得雷鋒精神在現在來說是不是還有一些別的意義?
黃巧靈:今天,雷鋒仍然是我們學習的榜樣。雷鋒精神一是為人民服務,二是對事業一絲不茍的釘子精神,是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的。
記 者: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
黃巧靈:新時代需要雷鋒精神嗎?要,但是需要創新。
記 者:宋城演藝是怎么做的?
黃巧靈:對人民群眾,特別是基層的人民群眾,甚至是偏遠地區人民群眾,我搞了一個“大篷車”,花了3千多萬,14輛車,我們幾乎每年都出去。我們給5個人也演過一場戲,走到大草原也演過,貴州的貧困鄉村也演過,像在延安演出就有4萬多人來看,少的也有兩三個人的,就是一人一臺戲。我們覺得應該把藝術送到邊遠的貧困地區,就像我們小的時候,一個戲班子到我們村里來演出,花鼓戲一路走,這個村看完,跟它到那個村,那個村看完再到另一個村。沒有那時候的藝術熏陶,也不可能有今天的“千古情”系列演出,每年3千萬的觀眾。將心比心,我覺得我應該把這種藝術送到邊遠地區。
記 者:這也是一個知名文化企業的社會責任。
黃巧靈:我們覺得在思想上扶貧,在藝術上扶貧,也是踐行社會責任。我們的作品必須是接地氣的,必須謳歌這個偉大時代,必須給人鼓舞。
記 者:沒錯,成風化人,凝心聚力。
黃巧靈:對。
記 者:我們說文化自信是更深厚、更基礎、更廣泛的自信。
黃巧靈:是的。
記 者:2010年,宋城演藝成功上市了,也獲得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這一路走來宋城演藝順利嗎?
黃巧靈:我創業之初抱著對國家改革開放的憧憬,抱著闖一闖的精神,帶著2000塊錢,帶著部下就到海南島去了。那個時候真的是非常艱難,帶了幾十個人,吃了上頓沒有下頓,因為當時還沒有旅游這個概念,我們把“天涯海角”承包下來搞旅游。
記 者:那時候那么困難?
黃巧靈:非常困難。屋漏偏遭連夜雨,我們的度假村都用木頭、竹子蓋的,15級臺風把它們吹得精光,我的衣服就剩下一條長褲,人都是光著背的……但是我們一直堅信,堅信改革開放政策是好的,國家總是要發展的。
記 者:杭州是全國文明城市,也是“千古情”系列夢開始的地方,當時為什么會選擇在杭州建一個活的清明上河圖?
黃巧靈:杭州非常美麗,應該叫雋永,是雋永而美麗的城市。我給你講個例子,就是前年,我跟我們的總裁和宋城演藝代表團去美國百老匯,我們希望學習他們的一些經驗。他們覺得我們就是一個普通演藝企業,所以有點怠慢。后來我們就請他們十個人來中國,他們一到上海,一到杭州,直呼不可思議!我們那天剛好是一天10場演出,一天有4.5萬人次在看。他們就給同事發視頻,他們的同事說:“你確定嗎?這就是中國嗎?這么美,這么發達是中國嗎?”我覺得藝術沒有國界,中國文化要走出去,還要把國際同行請進來,讓他們“百聞不如一見”。
記 者:對于怎么講好中國故事,您有什么探索?
黃巧靈:我覺得我的每一臺作品都是對當地文化的一種虔誠,一種敬畏。中國文化是由許許多多地方文化組成的,我覺得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給了世界一個奇跡。宋城演藝一直用中國文化講中國故事,謳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時代,這就是我們的使命。
記 者:我們也把最美好的祝福送給您,送給宋城演藝,希望宋城演藝能夠更加堅定文化自信,在更加廣闊的舞臺上書寫屬于中國的傳奇故事。
(記者:范曼瑜 編導/剪輯:林和 攝像:高晟寒、趙洋 攝影:段琳玉 監制:劉鯤鵬 責任編輯:逯江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