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 者:葉所長您好,您被國資委推選為改革開放杰出貢獻表彰人選之一,首先要向您說一聲“恭喜”。
葉 聰:您好,謝謝。我們做的工作有這樣大的影響,獲得這么大的認可,對我們來講也是一個很大的激勵。
記 者:您1979年出生,應該說,您的成長過程和改革開放是同步的。
葉 聰:對。我伴隨改革開放一起成長,在改革開放的環境下學習、工作,可以說親歷了改革開放40年來國家翻天覆地的變化。
記 者:“蛟龍號”已經成為我們國家一張閃亮的名片,大家認識葉聰可能也是從“蛟龍號”開始的。
葉 聰:對。我大學畢業一參加工作,就參與了“蛟龍號”的研制。從2001年到現在,17年,我參與了4個潛水器的研制,“蛟龍號”是第一個,還有“深海勇士號”“寰島蛟龍號”,以及現在我們在做的萬米級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在國外,有的科學家也許一輩子只能參與兩臺、三臺這種潛水器的研發工作,所以我覺得我很幸運,能夠參與這些潛水器的研制及駕駛。
記 者:您能給我們簡單介紹一下“蛟龍號”它到底牛在哪兒嗎?
葉 聰:我這里有一個小的“蛟龍號”(模型)。第一,它的形狀,有人說側面像一條鯨魚,它能夠在沒有推力器和螺旋槳幫助的情況下,以每分鐘30到40米的速度運動,就像我們坐電梯一樣,從水面一直下到水下7000米。目前,全世界這種作業型的載人潛水器,我們是最深的。
第二,它是一個操控性非常好的潛水器。在它后面有一個X型的翼,有四個推力器,可以完成爬坡、回轉或者螺旋形上升這樣一些運動。因為我們在海底(工作),海底不是平的,它也有海山、海溝,甚至在熱液區還有那種像黑煙囪、樹林的環境。
第三,它具備強大的探測、通信、定位功能。在這個潛水器上面有很多點,這些點都是它的換能器,也可以理解為“天線”。這些“天線”可以把電能轉化為聲能,然后通過它來實現通訊和探測?,F在我們幾乎可以像使用即時通訊工具一樣傳遞語音文字和一些指令,還可以把圖片從幾千米海底傳到水面上去,這種通訊技術能力在世界上是領先的。
第四,它是一個作業型潛水器。它的前部有兩個機械手,這兩個機械手比我們人的胳膊強壯,伸展開接近兩米長,每個關節也可以活動。使用機械手,一次性可以在水下帶回來200多公斤的樣品,所以它是一個作業能力非常強的潛水器。
這四點在同類型的潛水器里面都是比較突出的。曾經有一個科學家跟“蛟龍號”一起出海一個航次,大概一個月的時間,拿到的樣品超過他之前做生物研究二三十年拿到樣品量的總和。這說明,“蛟龍號”給了科學家更多的采樣機會。
記 者:對于“蛟龍號”您可以說是如數家珍。您不僅是“蛟龍號”最年輕的主任設計師,同時還是試航員,也是首席潛航員。這三個身份,您覺得哪個對您來說最有挑戰性?
葉 聰:試航員是比較有挑戰性的,因為在參加“蛟龍號”項目的前5年,我都是在做潛水器的總布置工作,這是一個設計工作,都是畫圖、寫報告,然后在紙面上“演練”。而試航員的工作,就像我們造一輛汽車,它是一個新的車型,然后我們要把它的各項性能都測試出來,它能跑多快?它拐彎需要多久?多大的距離?試航是試驗性的,挑戰比較多一些。
記 者:我可不可以這樣理解,相對來說試航員危險系數更大?
葉 聰:試航員面臨突發狀況或者新的、第一次出現的狀況可能會多一些。比如,我們下潛到7000米的時候,有大量的沉積物覆蓋到了潛水器首部,于是我們用推力器先把這個潛水器“打”上來,讓它離開海底,離開這些沉積物,然后花一點時間在原地旋轉,通過水流把這些附著在潛水器采樣籃上的沉積物沖掉。
記 者:這一系列動作有預案嗎?
葉 聰:有預案,但是你在實際操作時會覺得你操作反應比預案要詳細很多。
記 者:我們在網上征集了一些網友的問題。其中一個問題是:如果在海下7000米被水草纏住了怎么辦?
葉 聰:因為是深海,深海沒有光合作用,太陽光照射不到,所以像水草這種植物在深海是沒有的,但是海底的纏繞也確實有可能發生。海底可能有纜繩,還可能有一些人類的垃圾。我們如果遇到了這種纏繞,一般采取的辦法是,第一,斷臂,就是直接從機械手臂的根部用切割刀把它直接切掉。斷臂是為了擺脫這樣的纏繞,可以把機械臂拋掉。第二,也可以用另外一個“手”把這個斷臂再撿回來,然后帶到水面上來維修,再把它重新裝上去。整個潛水器的安全設計是非常周到的。
記 者:我們聽說,潛水器內一般會有三位潛航員,為什么潛水器內部一定要有三位潛航員呢?
葉 聰:這個人數由很多因素決定。第一,潛水器是給科學家和工程師用的,他們要學會駕駛這個潛水器需要很長時間,我們不可能把每一個想下潛的科學家都變成潛航員。所以,這樣就至少需要兩個人:一個能操作潛水器的人,一個可以實現科學實驗目標的人。正常下潛一般是12小時的周期。在12小時的時間內可以滿足兩位科學家,甚至是兩位來自不同領域科學家的作業任務。
記 者:三個人在一個艙體內會覺得擁擠嗎?
葉 聰:“蛟龍號”內有一個內徑2.1米的球(艙),艙內只有一個人可以站起來,還要在另外兩個人配合的情況下。如果一個人長時間蜷坐著會覺得關節不舒服,另外兩人可以稍微往艙壁靠一下,這樣第三個人可以站起來,松一松筋骨。雖然艙體很小,但是里面什么都有,包括作業的、生命支持的和環境調節的設備。我們12小時內的飲水、進食,包括排泄處理,都可以在這個艙里完成。
記 者:下潛到7000米以下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情景?
深海生物。資料圖片由葉聰提供
葉 聰:很荒蕪,那里就像一個河灘或者一個沙漠,光禿禿的一大片,你走到哪兒都看不到任何東西。第二次下潛的時候,我們做了一個實驗:我們帶了一些魚蝦,把它們作為誘餌帶到深海區。等了一段時間,就出現了端足類生物,它像一個大蝦,但有很多腳,還引來了一條身體幾乎透明的魚。我們和它四目相對的時候,覺得還是有一點點恐怖的。這個生物的眼睛對光線是沒有感覺的,所以它看不到我們,但是我們在7000米的海底,看著這么一個小東西,對我們一點都不懼怕,反而是我們覺得,在這個漆黑寒冷的深海有這么一個小動物向我們靠近時,覺得有一點緊張。
記 者:在不斷下潛的過程中有沒有那么一個時刻讓你覺得手足無措?
葉 聰:我們沒有手足無措的時候。對于我們來講,如果真的遇上危險,最后一招就是上浮,因為這個潛水器里面有人,人的安全是第一位的。在我腦海里面始終有這樣一個信念,我有辦法上浮到水面上去。
記 者:2013年,您所在的海試團隊被黨中央國務院授予了“載人深潛英雄”的稱號。
葉 聰:英雄集體這四個字對我們來講,是一個非常高的肯定。我們這個團隊里面有從事船舶、潛水器研發的,有操作駕駛的、有指揮的,還有氣象預報的專業人才。英雄集體激勵我們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水平,做更多工作,去獲得更多成果。
記 者:您是“蛟龍號”的首席潛航員。要想成為一名潛航員需要具備什么樣的素質?
葉 聰:我們對潛航員有三點要求:第一,他要有很好的專業技術背景,即使是理工科的碩士畢業生,也要進行兩年左右的培訓,以便了解潛水器相關的學科知識、原理和它的技術狀態,還要能夠操作一些工程界面。第二,是心理素質。有幽閉恐懼癥肯定不能成為潛航員。三個人的團隊在艙里面工作,氣氛要非常融洽,因此要抑制過分激動的心情。有些科學家一下潛就很興奮,也有緊張型的科學家,還沒下潛多深呢,就不斷發問:“你這個潛水器剛才怎么抖了一下?”“是什么原因?”當然,這都是極端情況。第三,是身體素質。畢竟在這么狹小的空間里,每次連續12小時的緊張工作,一出?;旧线B續一個月,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
記 者:您覺得咱們中國會成長出更多“葉聰”嗎?
葉 聰:現在已經有很多了。除了我,“蛟龍號”已經有8位有資質、可以單獨駕駛潛水器的潛航員。去年交付投入使用的“深海勇士號”,也有8位可以操作駕駛潛水器的潛航員。我想,隨著海洋強國建設的不斷推進,這個隊伍會越來越強大,人會越來越多。
記 者:改革開放以來,深海裝備事業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
葉 聰:從最早的無人潛水器到如今的載人潛水器,從小型到大型,從只有一個、兩個到如今的群組,深海裝備事業經歷了飛躍式的發展歷程?!膀札執枴睉撌俏覈鴿撍?、潛水裝備里面最典型的一個代表。在“蛟龍號”之前,我們的載人潛水器下潛深度不超過600米?!膀札執枴卑严聺撋疃葟?00米推到了7000米。在“蛟龍號”之后,越來越多的潛水器進入大眾視野,像“潛龍號”“海馬號”“海龍號”“海燕號”“海翼號”“海斗號”。我們現在擁有載人潛水器、有纜遙控潛水器、無纜自治潛水器、光纖控制潛水器,還有海底滑翔機。我們國家現在已經具備了這種譜系化的潛水器研發實力。在設計、部件制造、裝備試驗應用等各方面,這40年可以說是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單獨一種兩種到譜系化,我們現在甚至可以根據我們的需求把不同元素(設備)組合起來,實現深海潛入、探測開發的目的。
記 者:現在我國深海裝備能力在全世界范圍內處于什么樣的水平?
葉 聰:我可以很自豪地講,“蛟龍號”作業深度是世界第一。我們現在研制的好多潛水器作業能力都是世界領先的,包括我們的有纜潛水器、水下滑翔機、萬米級無人潛水器,都是國際領先水平。我們不僅可以把裝備造出來,而且可以把它用好,然后利用得到的數據做出更好的裝備,甚至把這些成果向全世界發布,去推動世界海洋科學的進步。
記 者:您現在主要研究哪個領域?
葉 聰:我的工作目前是研究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可下潛深度比“蛟龍號”還要深一些,可以達到10900多米,可到達被人們稱之為“地球的負極”的地方,也就是海洋最深的地方。
記 者:您的海洋夢是什么?
葉 聰:短期目標希望實現地球最深的下潛,讓更多人去了解海洋。
記 者:其實和您一樣懷揣著海洋夢的人還有很多。比如說我們有一位網友,來自山西讀小學三年級的閆穎茹小朋友,她用畫筆畫出了自己的海洋夢——蛟龍2號。
“蛟龍號”首席潛航員葉聰點評中國文明網征集到的兒童畫——蛟龍2號。中國文明網 段琳玉 攝
記 者:您評價一下。
葉 聰:它的外形還是照顧了流體方面的要求,應該說這是一個靠譜的外形。不過,目前地球上海洋的深度還沒有找到有15000米這么深的地方,地球海洋最深處在10900多米,可能15000米要到外星球去了??此漠嬑乙餐Ω吲d的,因為很多小朋友他們的想象、圖畫,都反映了他們對海洋的理解,另外也對我們的工作有一些觸動。像這幅畫對我來講,有很多地方也可以讓我們借鑒,比如它這么大的采樣籃,可以多拿很多樣品。
記 者:她的這個設想,也是有可能在之后的實體載人深潛設備上實現,是嗎?
葉 聰:很多海洋方面的文學作品、藝術作品,包括電影,都給我們很大的啟發。我們設計也需要開放,方法也需要改革,技術水平不斷提高。我相信,將來一代一代人,他們對科技的認識、運用和換代升級的能力,會比我們更強。
記 者:“蛟龍號”承載了很多深潛人的夢想,同時也承載了廣大科研工作者“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的美好夙愿。在這里,我們也把最美好的祝福送給葉聰,送給所有的深潛人。
?。ㄓ浾撸悍堵?nbsp;編導/剪輯:林和 攝像:高晟寒、趙洋 攝影:段琳玉 監制:劉鯤鵬 責任編輯:桑小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