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姜昆老師,您好,歡迎做客文明會客廳。
姜昆:謝謝。
記者:今天見到您真的是特別高興。
姜昆:我們(相聲演員)應該說跟電視屏幕、網絡屏幕都不陌生,剛才一說開始的時候,我還等著聽掌聲呢。
記者:您已經習慣了,習慣于聽這個掌聲了。
姜昆:這就是網絡跟電視的不同吧,我相信掌聲現在可能是在每一臺計算機前面(響起)。
記者:沒錯。像我們八零后,真正是聽著您的相聲成長起來的一代。
姜昆:這是我最不愿意聽卻又不得不聽的一句話。
記者:我們也是真心想說這句話。
記者:從當初的《虎口遐想》到如今的《新虎口遐想》,您一直給我們觀眾帶來很多的歡笑。我特別想知道,您在通過藝術給觀眾帶來歡笑的同時,從藝術當中得到了怎樣的快樂?
姜昆:實際上我有時候在想,一個演員也好、一個作者也好,他所走過的每一步,輕、重、淺、深,都應該給自己的生活或者給他所經歷的這個時代留下一點什么。所以我回過頭看自己寫的作品,經常發現那里面有很多時代的符號。但是隨著年代的久遠,(這些符號)后來很可能就會(與觀眾)產生一些距離感,但它畢竟是作為時代的一個特征印在了我們的作品中。
比方說現在看我1978年的作品《如此照相》,人們就沒有了當時聽我在那兒背《毛主席語錄》對話的那種樂呵勁兒了,為什么呢?因為遙遠了、陌生了。再看我在30年前講《虎口遐想》的時候,我沖上面喊,“你們快打電話,報個警……什么?找了半天附近沒電話!”你看,30年前,連公用電話都很缺乏??墒窃凇缎禄⒖阱谙搿?,圍觀的群眾全拿手機給我拍照。這個對比,讓你一下子就感受到了時代的這種巨變。
所以這些時代的印記,能夠深刻地印在我們這些作品當中,它實際上反映了當時的生活面貌、時代的脈搏。那么這樣一個作品,它才能成為經典流傳下來。所以作為相聲的創造者、表演者,我們也特別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夠留存于文化藝術經典的寶庫當中。
記者:所以我覺得您不但是熱愛藝術,更是能夠去享受這種藝術帶來的快樂。
姜昆:對。我曾經聽一個電影演員說,每次看自己演的電影都會后悔,后悔沒能演得更好一些。我說那我可能就有點臉皮太厚了,因為每次我聽自己的相聲都覺得還挺可樂的。
記者:那這么多的藝術作品,您最滿意的是哪一部?
姜昆:要從滿意來講,我認為每個作品都有欠缺。因為一段相聲作為一個作品來講,它的時間性有限,畢竟它是一個時代的產物。另一方面,相聲有一個最大的特點,一定要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你要知道我怎么從老虎洞里出來的,你就覺得不招笑了。所以,相聲演員你就要說新的,你如果沒有新鮮的,就是人人心里有、個個嘴中無的東西,大家就覺得你這不新鮮啊,你“炒冷飯”啊,你沒有新作品了,你江郎才盡了。
記者:是這樣的。說到文藝創作,其實我們當前的文藝創作領域當中也確實存在一些問題,而且在2014年的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也指出了這樣的問題,如今四年過去了,您覺得像這樣的問題、這樣的現象是不是有所好轉?
姜昆:確實是好轉了。今年10月1日開始,連續十天的時間,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進行了小品和相聲大賽。
記者:首屆是吧?
姜昆:是的,首屆,三臺合并以后的首屆相聲小品大賽。我給它總結了三條:第一條,我看到了一些風清氣正的藝術作品清風一樣撲面而來。因為很長一段時間大家一直在摸索,在尋找自己的出路,大家都希望能夠攀登藝術的高峰。習近平總書記給我們講了,有些低俗的東西不能代表就是通俗的,告訴我們感官刺激不能代替娛樂享受,講得非常清楚,而且明確地指出了現在我們有“高原”缺“高峰”。這說明什么呢?說明我們的創作還存在著問題。我覺得特別可喜的是,這些年輕人真是盡了很大的努力,當然還有不足,就像我最后總結的時候跟他們說,我說你們寫自己的太多了,就說明你們的生活貧乏了。我也特別高興地看到有一些跟生活接得比較密切的,包括像《夢想單車》這樣的作品,它們讓大家看到,這些年輕人一直在接觸社會、深入社會,在找老百姓共同關心的一些問題,找那些人人心中都有但是嘴上還無的東西,這樣的時候我就感覺到特別可喜。
第二條,隊伍。一支新的隊伍也讓我感到特別高興。說句老實話,您老盼著我演出,畢竟是這把歲數,我在那兒折騰多少年了,對不對?我覺得應該有一批年輕人,帶來迥然不同的新氣象,這是我特別希望的。
記者:它得有新鮮的血液輸送。
姜昆:對。當然還有一條,就是大家在一起找到了方向。我跟他們講,每個人得什么名次、得多少分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夠在老百姓的心里掛上一塊屬于他們自己的獎牌,老百姓的口碑是最重要的。
記者:還是那句話“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姜昆:對。
記者:那其實除了創作,這些年來您更多的時間還是深入在基層一線,一直在推動文藝志愿服務工作。那與文藝創作相比,您覺得志愿服務給您帶來最大的樂趣和收獲是什么呢?
姜昆:大家也都知道,這幾年志愿服務的制度化、常態化,應該說是在我們文藝界掀起了一股熱潮。我現在每天的電話、微信,好多都是在問有沒有資格當志愿者。
記者:這個問題也是我想問的,什么人能加入文藝志愿者這個群體?
姜昆:對,尤其是一些年輕的演員問。我就跟這些年輕人講,我們有三條規定:第一條,你得是自愿的。第二,你得有奉獻精神。第三個,你是不計報酬的。滿足這三條,有志愿服務的精神,你就可以成為志愿者了。當然還是要經過一定的手續,需要在網上參加中國文藝志愿者的報名,然后會有一個審批程序,也有是經過推薦的?,F在我們全國幾乎所有的?。▍^、市)都有了自己的文藝志愿服務團和文藝志愿服務組織。
我覺得文藝志愿活動的興起,它掀起了一種風氣,就是習總書記講的向烏蘭牧騎學習。烏蘭牧騎長期堅持草原是他們最大的舞臺,一直把那些遠離城市、遠離現代文化生活的人們當成自己主要的服務對象。這樣演一次容易,長年堅持下來,就非常難能可貴了。
記者:是的。
姜昆:所以我們為什么要把志愿服務制度化、常態化?就是要告訴大家,咱們別追時髦,說今天我們到遼寧艦上演出去,都想去,恨不得半個中國的人都想去。但是我們不光是那些,我們更多是在老少邊窮地區演出。幾個小時下來以后,可能還要走到大山里去。我們到貴州、云南那些小學去演出的時候,那車進不去村子,我們必須步行穿過村子,走完了以后,還要一步一步地爬山,才能爬到那個小學去。我們經常在基層面對著上萬名觀眾演出,有人說,這樣不花錢看,當然都來了。我說僅僅是因為不花錢就來了嗎?我覺得還是一種渴望,一種需求。
記者:對。越是這樣的地方越希望看到這樣的演出。
姜昆:所以我想那個時候的那種渴望,現在基層依然有。所以,無論是送歡笑到基層也好,還是送歡樂到基層也好,真是滿足了不同層次的文化需求,我覺得這個事情挺高尚的。為什么高尚呢?你可能演一次,人家就記你一輩子。
記者:確實是這樣。那在這么多年的志愿服務活動當中,給您印象最深刻,或者是給您觸動最深的經歷是什么?
姜昆:我認為志愿服務對于演員來說是個大舞臺,在這個大舞臺,就像人民藝術家常香玉老師所講過的,應該印在現在每一個演員心中的四個字,那就是“戲比天大”。這個舞臺就是你自己的戰場,這個舞臺就是你奉獻力量、服務百姓的一個平臺。我的母親去世了,本來要守靈三天,但是第二天早上我必須得到黃河邊上去演。因為什么?兩個月前都定了,人們都等著你呢,你跟人們有一個承諾。你自己的事情對你來講是很大的事情,但是相比那么多人的期待,個人的事又不算什么了。所以說忠孝,忠是放在孝的前面的。
記者:在剛剛過去的9月,很多網友評價為是一個悲傷的9月,因為咱們曲藝界也是有多位的老藝術家相繼離世。所以我們很多網友在緬懷和悲傷的時候,也感嘆老一輩遠去,不知后輩還能否接過和撐起曲藝的大旗,對此您怎么看呢?
姜昆:師勝杰去世的時候,我曾經寫過一篇紀念的詩歌。我是聽到他昏迷以后就開始寫,寫我跟師勝杰在一起共同學習、演出,那真是掉著淚水在寫。我想常寶華老師的離去,單田芳老師的離去,還有唐杰忠老師的離去,包括師勝杰老師,他們走了,今年真是我們相聲界悲痛的一年。但是生老病死,這個也是一個自然規律,這個時候我覺得更多考慮的是一種傳承。
姜昆:前幾天,北京市曲藝家協會主席李偉健,大家熟悉的相聲演員,招收了四個學生,年齡從40歲到14歲之間。我在現場講,我當相聲演員的時候,到幾個小學校里面去講怎么當相聲演員,邊上坐著一個小孩,那個小孩就是李偉健,那個時候他就跟著我一起學相聲。30多年過去了,他現在也開始帶新人了,我說這就是一個傳承。那這種傳承是為了誰???不是為了我們自己,就是為了人民,因為人民需要你歡笑。這個時候就需要什么呢?需要我們每個人從心里頭把人民放在心中,你跟人民有多近,人民跟你有多親。哪天人民說不喜歡相聲了,我們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記者:所以說文藝要熱愛人民。
姜昆:我想這些老藝術家,他們給我們留下了什么?我覺得留下的就是對藝術一輩子的忠誠。我跟現在這些年輕人講,我說我從老一輩身上學到的東西,今天我也轉達給你們,就是對同道心存平實,于藝術懷抱忠誠。我們老一輩的藝術家留給我們的這種優秀品質,我相信一代一代一定能夠把它傳承下去。
記者:這幾年我們可以看到,不管是在網絡上還是在熒屏上,喜劇類的節目很受觀眾歡迎,所以很多人說這是喜劇最好的時代。那您認為喜劇受歡迎、受熱捧對于藝術傳承和新人的培育是不是真的有幫助呢?
姜昆:文化的希望永遠都在年輕人的身上,都在明天。我二十七八歲的時候,從北大荒來到這兒,那個時候我逐漸地踏上這個舞臺,到今天我是逐漸地要離開這個舞臺。在這種時候,我就特別感覺到,要把希望寄托在代表未來的這些新的媒體、新的觀眾,這些年輕人的身上。絕對不能忽略,誰忽略誰是傻瓜。
記者:但是有的青年人、文藝工作者也覺得說相聲好,但就是太苦了,而且說相聲很難。
姜昆:我們有一句話叫“三年胳膊五年腿,十年練不出一張嘴”。但是我覺得這是一個磨煉的過程?,F在的年輕人有點著急,過去是老人知著急,新人缺努力?,F在年輕人知著急了,這就好了,不著急就沒有壓力了,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了。所以我覺得看到他們著急,是一個挺好的現象。
現在舞臺上活躍的相聲年輕人都是小劇場里培養出來的,小劇場給了他們一個非常好的環境,每天演出,每天接觸,每天和觀眾在一起。這樣他有一個量變,但是一旦他走入更大的平臺,他需要從為小眾服務轉變為為大眾服務,他要有質變才可以。那怎么質變呢?這種質變是一種痛苦的蛻變過程,他要逐漸把視野放寬,站到高于普通老百姓的視野上,才能讓作品立意高、有熱度、有深度、有廣度,這樣才有溫度。什么叫溫度?就是你自己火熱,別人也得暖暖和和的,這就叫做溫度。
記者: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而您從藝的時間也恰巧有40年了。
姜昆:是啊,我應該是改革開放40年的見證人。在新時期深化改革的時候,本人還沒老,你說多幸運??!所以我自己就經常想,我曾經是逐浪也好,是推波助瀾也好,是隨大流也好,我是跟著這個時代的浪潮一步一步過來的,也應該在這個浪潮中繼續發光發熱。我們經常講有多大能力你使多大勁兒,有多大的能力你發多大的光。我想我們老藝術家,指望我們像年輕人一樣生龍活虎地繼續在這個舞臺上蹦蹦跶跶,不太可能了,但是心氣兒還有。我特別希望年輕的一代往前沖,展現他們自己的才華。
記者:曲藝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現在講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那么就您所知,在我們當前的文藝事業發展過程中,這種創新發展的理念在哪些方面表現得最為突出呢?
姜昆:我理解,曲藝創新發展要有“三大”:第一個,把我們的舞臺做大。所謂舞臺做大是什么?我們不僅僅局限于我們自己平常的小茶館、小劇場,我們要走出去,要走到更廣闊的空間去展現我們自己,甚至是新媒體上也要走出去。第二,把我們的影響做大。所謂影響做大,就是我們在宣傳的過程當中,除了用藝術魅力去感染人,也需要一些人來評介你,我希望大家做一些宣介性的演出。第三,還要把隊伍做大。我們不能自娛自樂,我們一定要搞傳承,要讓人們了解我們藝術的傳留,要讓周圍所有的兄弟藝術門類了解我們的藝術特點和藝術特征,然后要讓年輕人知道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來的瑰寶,它好在什么地方。
還有一個“三新”,就是新的作品、新的人物和新的表演形式,不能因循守舊。我覺得在新的時代,沒有創新,沒有新的風貌,你就永遠沒有新的生命。
記者:那您現在還帶學生嗎?
姜昆:也帶。我現在不僅僅帶我自己的學生,我還準備以后把自己的義務志愿的課堂建立起來,要為各個?。▍^、市)培養相聲、小品尖子人才。
記者:好,我們也期待您的愿望能早日實現。
姜昆:好,謝謝。
記者:今天非常感謝您的精彩講述和分享,我們代表觀眾再次感謝您40多年來為我們帶來的經典和快樂。
姜昆:謝謝,向所有的網友們問好。
記者:祝您藝術之路常青。
姜昆:好,謝謝。
記者:謝謝。(記者:路弘 攝像:劉鯤鵬 林和 趙洋 攝影:榮毅 編導/剪輯:高晟寒 責任編輯:陶恒 監制:姚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