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王主任您好!歡迎做客中國文明網。近些年來,我國航天事業飛速發展,取得了許多舉世矚目的成就,社會各界也越來越關注中國航天。1958年4月2日,中國航天第一個總體設計部,代號第一設計部成立了,這就是我們現在的一部,是嗎?
王國輝:是的,是的。
記者:來,我們先看一組圖片。這個樓您還記得嗎?
王國輝:這應該就是一部剛剛成立的時候,最早選址的位置,在馬列學院,之后不長時間,就搬到了現在新址的位置。當時的新址是非常艱苦的,什么都沒有,我們要從零開始建辦公室,建宿舍樓等等。
記得宿舍樓的架構剛出來,整棟樓門窗都還沒有上,已經到了冬天,不能再施工了,但大家必須入住,怎么辦?就把當時裝水泥、裝石灰的草袋子刨開之后,變成簾子掛在窗戶上、門上御寒,過了那個冬天,再把樓繼續建完。
記者:大家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對科研的攻堅克難上,生活上反而是其次了。
王國輝:是的,是的。
記者:1978年迎來了改革開放,那時候條件有改善嗎?
王國輝:在那個(1978年)節點上,經過小20年的發展,我們的整個科研條件,包括生活條件,應該說比最初的時候要好得多。1958年到1978年這20年,大家做了很多工作,應該說是解決了我們中國航天運載、火箭發射事業“有和無”的問題。
記者:今年是改革開放40年,1958年到今年是整整60周年了,這期間發生了怎樣的變革呢?
王國輝:經過60年的發展,中國航天運載火箭事業從小到大。我們一部的發展,也可以說是中國航天發展小的縮影。剛才講了,從1958年到1978年,基本上解決了“從無到有”的問題,從1978年到現在這40年,我們在解決“從小到大”的問題。
王國輝:這60年里,我們一代一代航天人一直在往前走。最早開始作為跟跑者,我們更多的是通過查閱資料、了解國際航天發展的脈絡行情,決定確定我們應該做哪些方面的工作,以便于更接近國際水平。到2000年以后,我們在某些方面已經開始跟國際并行了,到今天,應該說我們有70%左右的東西是跟國際上最先進的水平平行的。
我想,我們還是先把并行做到極致,為后面的領跑做好準備。整個(跟隨到并行)的過程當中,解決不斷遇到的新問題,更多靠大家的自主創新、自主選擇、自主發展。
舉個例子,我們做CZ-2F運載火箭的時候,第一次運輸楊利偉同志,楊利偉同志回來后反映,進入軌道過程中振動很大,感覺不是非常舒服。這個問題提出來之后,我們組織團隊研究,到底發生了什么?我們應該怎么解決這個問題?當時我們采取各種辦法,火箭的結構已經這樣了,不能動,發動機也不能動。于是我們就調整給發動機輸送燃料的管路上的蓄壓能力,那怎么辦?我們就去研究怎么改變它的蓄壓能力,在某個階段一旦出現情況,就讓蓄壓能力跳變,把這一段避開,不再出現大的振動,這樣宇航員會舒服一些。第二次再飛的時候,新的宇航員就沒有感受到這種振動,問題解決了。
記者:相當于這個難題已經攻克了。
王國輝:是??渴裁唇鉀Q的?靠的是創新,靠的是不斷思考、試驗,去探索。
記者:您之前介紹這是護送航天英雄楊利偉上天的(火箭),請您給我們介紹一下這些我們很難見到的火箭模型。
王國輝:這枚火箭是我們國家到目前為止,唯一一型載人運載火箭。這個火箭從外觀上有幾個大的部分組成,四個助推器,中間這塊叫芯一級,中間向上一點的叫芯二級,再向上一點的叫整流罩。長CZ-2F運載火箭跟一般的運載火箭最大的區別,就是它有航天員的逃逸救生系統。
記者:逃生的一套系統?
王國輝:逃生的一套系統。如果火箭在飛行過程中,或者在準備階段出現重大意外的話,這套系統會帶著宇航員快速地逃離危險。
記者:它是自動的嗎?
王國輝:自動的,自動判斷的。
記者:宇航員是在這個位置?
王國輝:裝在了整流罩這部分里。
記者:目前長征系列的運載火箭有多少個型號?
王國輝:如果是從1970年開始算,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研制了12型運載火箭,其中有幾型已經退役了。我覺得可以這樣理解,這十幾型運載火箭,勾劃了一部人不斷奮斗,不斷創新的歷程,同時它也勾劃出來一代代一部人那種忘我的奉獻、犧牲的愛國精神。
記者:也詮釋了我們的航天精神。
王國輝:是的。
記者:在去年的時候,一部榮獲了一個沉甸甸的金字招牌,被中央文明委評選表彰為“文明單位”。您覺得這份榮譽對一部來講,意味著什么?
王國輝:作為一個組織,這是一項最高的國家獎勵,對我們有兩個方面的作用。第一個作用就是鼓舞了士氣,讓大家特別的振奮,非常非常地振奮。去年(2017年)是我們工作量特別大的一年,大家都很辛苦,很累,這個榮譽到來之后,大家非常非常興奮,激發了創造、生產、發展的活力。
第二個作用,反倒是讓我們更加清醒。我們的工作是造火箭,做重器,做國器,要怎么樣能做好?其實要養靜氣,要靜下心來,不論怎么宣傳也好,自己怎么高興也好,都要靜下來心,踏實工作。
記者:一部是一直以來都被稱為航天領域的“黃埔軍?!?,來看一下大屏幕。左邊這幅是一位老師在給我們設計師上課的情景,這位老師是誰?
王國輝:這是我們的賀祖明設計師,這就是CZ-3A、CZ-3B、CZ-3C,這三型火箭的總設計師,也是一部的員工,是總體室的副主任。這個圖應該是他作為技術骨干期間,向設計師們在講解技術問題。到目前為止,很多的技術咨詢,火箭出廠評審等我們還要請賀總來主持,幫我們指導。
記者:右邊這幅圖應該是幾位老一輩的設計師聚在一塊,在研究一個方案?
王國輝:居中的這個應該是龍樂豪院士,他是我們一院(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的副院長,曾經任過一部的主任,他也是剛才講過的CZ-3A、CZ-3B、CZ-3C三型運載火箭最早的總設計師,后來的總指揮。這幾幅畫面最能體現一部人的特點,就叫做“嚴慎細實”,制造火箭是一個復雜的巨系統,你每個環節,哪怕星星點點出問題,都可能造成全件的損失。
記者:所以,正是這種特殊性,也決定了在培養人才方面,也有特殊的要求。
王國輝:是的,是的。60年來,從一部走出了近60位型號“兩總”(總設計師、總指揮),曾經有13位兩院院士在一部工作過,應該說是我們的榮耀和榮幸。到目前為止,余夢倫院士、劉竹生院士還在一部工作,年過八旬的余夢倫院士現在還在算彈道。
記者:目前一部有多少名設計師?
王國輝:現在將近1300人的規模。
記者:哪個年齡段的人稍微多一些?
王國輝:年輕人居多,平均年齡在35歲到36歲之間。
記者:年輕人有想法。
王國輝:有想法,有追求,也有活力,有動力。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怎樣在實際工作中,讓大家尤其是新一代的科技工作者,傳承我們特有的航天精神,實現航天夢?
王國輝:習近平總書記對航天人提出的最高標準就是“建設航天強國”,筑牢我們的航天夢,通過航天夢的實現,實現我們的強軍夢、強國夢。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能夠感受到壓力,同時也感受到動力。今年集團公司召開了第七次工作會,在這個會上,對我們提出的第一個要求,就是要弘揚航天三大精神。應該說航天三大精神是我們能夠持續發展60年的法寶,最主要的就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熱愛祖國。
這里面,自力更生是根本,是航天進一步發展的途徑和根本驅動。艱苦奮斗不是我們物質上缺少什么東西,而是面對精神煎熬的艱苦奮斗。這可能比物質匱乏的艱苦奮斗還要艱難,但是如果要想進一步發展,要想成為領跑者,必須艱苦奮斗,這樣才能達成目標。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我們不能過多地依賴于物質條件,依賴其他東西,還是靠我們奉獻的精神,這種奉獻精神的根本是愛國。大家都知道自己身上的責任和擔子是什么,作為黨委、支部,能把這個道理向我們的員工、我們黨員解釋清楚,其實這些工作(傳承航天精神)就很容易實現了,它本質上是一種信仰的驅動。
記者:新時代傳遞好航天事業接力棒,一部有哪些打算?
王國輝: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航天強國、質量強國,這兩個大的要求直接落在了集團公司頭上,我們一部,作為一院重要的總體龍頭單位,我們更應該在這方面做好籌劃和布局。所以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在七次工作會后,進一步又完善了未來發展的布局方案,我們把它叫做“新一部”建設方案,在這個建設方案里面,首先,最主要的是要把產品、技術、管理、人才打造成世界一流。另一方面,我們的材料技術、電子技術、動力技術、控制技術、電氣技術和生產制造技術也都要達到世界第一的水平。第三,人才要世界一流。我們應該有那么一部分世界航天界屬于數一數二的“大腕”人物,不僅是現在的“兩總”、院士層次,要變成世界級、大腕級的人物。第四,在管理上,一定要對接世界一流,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習近平總書記也講到兩個“一以貫之”,是對國企改革的一個基本要求,即黨的領導一以貫之,現代企業制度也要一以貫之。我們一定要建好現代企業制度,讓大家一進入辦公環境,就能感受到,我現在在一個很現代的組織里面工作。如果管理上不進行大幅度的改革和變化,這種是很難做得到的。
在后續的發展過程中,前面三部分相對來說容易做到,第四部分的改革創新難度會大一點,但是也是我們一定要做好和做成的,這就是“新一部”未來的發展方向和脈絡。
記者:我們也?!靶乱徊俊痹賱摷芽?,一飛沖天,感謝主任接受我們采訪,謝謝?。ūO制:姚杰 記者:黨建 攝像:劉鯤鵬 林和 編導/剪輯:高晟寒 趙洋 責任編輯:王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