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 者:2013年的11月3日,相信這個日子對于咱們十八洞村的每一個村民來說,都意義非凡。那個時候您在做什么?聽到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十八洞村之后,有什么反應?
龍書伍:我當時在外面打工。我第一感覺:我們村的發展機遇來了。作為一個相對來說年輕一點的人,也應該回來建設自己的家鄉。所以我從《新聞聯播》上看到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我們村以后,第二天馬上就辭工回家,到現在有將近五年時間了。
記 者:您覺得精準扶貧的重要思想提出之后,這五年給咱們十八洞村帶來了什么樣的變化?
龍書伍:變化非常大。第一,村民精神風貌變化很大,村容村貌也變化非常大;第二,產業這一塊變化也很大。
習近平總書記來了以后,我們搞了一個精準扶貧,精準識別貧困人口。當時全村總共評上了136個建檔立卡戶,533人,占了全村人口的一半多一點。通過這幾年的努力,到2017年2月份,全村人均純收入從2013年的1668元到了10180元。這個變化挺大的,除了一小部分因為年老孤寡或殘疾,沒有勞動力,是靠兜底脫貧的,其他人全部正常脫貧了。
記 者:您在十八洞村生活了多少年?
龍書伍:我今年50歲了,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十八洞村生活。40年前的事兒,我還是有記憶的。當時在我們那邊,流傳了一個歌謠,叫“山溝兩岔窮旮旯,每天紅薯苞谷粑。要想吃頓大米飯,除非生病有娃娃?!闭f的就是當時的十八洞村。吃大米飯都困難,是當時十八洞村的真實寫照。像我們隔壁村,他們可能條件比我們好一點,我們村人出去,別人問你是哪里的,都不敢說自己是十八洞村的。因為當時條件很苦,從我們村走到國道,當時是沒有通公路的,走到國道要沿著山路上上下下,全部是泥巴路,要走一個多小時。要趕集的話,離最近的集最少要走一個半小時。
記 者:您還記得第一次走出村子是什么時候嗎?到縣城或者到省城?
龍書伍:讀了高中以后才到縣城,讀初中以前基本上沒去過縣城。一個是因為路不好走,車也不好開,再一個就是家里也沒錢。
記 者:改革開放給十八洞村帶來的最顯著的變化是什么?
龍書伍:生活條件變化很大。從“路”來說,以前我們走的是山路,后來修通了一條進城道。特別是在十八大以后,我們村里的變化就特別大了,三米五寬的進城道現在已經改成了雙車道,現在進出都非常方便?;A設施的變化也讓我們的生活更有底氣了?,F在那些年輕人,以前談戀愛一開始不敢說是十八洞村人,現在就非常有底氣,有時候別人不問,他也要說我是十八洞村的。
記 者:去年咱們十八洞村有一個非常有名的產業,叫獼猴桃,在網上賣得不錯,今年情況怎么樣?
龍書伍:獼猴桃我們是通過線上和線下銷售的,打電話預購訂購的都有,團購的也有。我們的獼猴桃有兩種,一種是紅心的,一種是黃心的,品質特別好,所有的村民都入股了。獼猴桃今年長勢特別好?,F在還沒到成熟期,還沒開始采摘。紅心的最近這一段時間就要采摘了,還有一種黃心的還要等一個多月。
記 者:要說服村民去種植獼猴桃,一開始他們同意嗎?是如何說服那些不愿意入股的人呢?
龍書伍:獼猴桃從種植推廣期到開始試掛果時間是比較長的,要三年時間。一開始村民是不同意的,可以說所有的村民都不同意。當時我們村里那個山上本身就有很多野生的獼猴桃,他們反對的理由就是說,我們山上本身的野生獼猴桃都賣不出去,還要種獼猴桃?第二個反對的原因是,我們是種在外面,用流轉的土地來種。村民覺得,種到外面長勢怎么樣、收入怎么樣都不知道,如果種在村里面,到時候實在不行的話,我還可以把它砍下來當柴火。所以我們當時在組織村民開第一次會的時候,是按村里小組來開會,先開了一組,會開不到一半,基本上走完了,沒人愿意聽。
后面我們通過發動村組干部自己帶頭先入股,然后每個村組干部再發動自己的親朋好友,發動兩三戶來入股;全村所有的黨員先帶頭入股,力所能及地把他們的親朋好友也發動,這樣就解決了一部分。我們還針對這些村民的疑慮,組織他們到外面去參觀。當時有些老百姓說,種在外面我們覺得不好。我們就針對這一部分人的意見,把他們帶到我們的產業園去看,讓他們感覺到這個確實省工省力,有平臺,管理也容易。這部分人回來以后,也主動入股了。
龍書伍:后來在四川舉辦了一個國際獼猴桃節,我們就把那一部分特別不相信獼猴桃產業的,并且有反對聲音的人帶去了,到那邊去看,他們看到了,也自己問了那些種獼猴桃的農戶收入怎么樣?別人講種五畝、十畝,他們也看到了人家買的車都是二三十萬的,所以一回來,馬上就入股并且主動幫我們宣傳。
通過各種形式,慢慢地入股的人越來越多,老百姓也有一個從眾心理,別人都入了,我為什么不入?這樣也帶動了一部分人,到后來就基本上都入股了。去年是試掛果期,它的產量是限制的,不能結多,結多會影響藤的發育、第二年的生產,去年有120噸。銷量特別好,供不應求。
記 者:這樣一個小小的獼猴桃,帶動了整個村子產業經濟的發展,找準了一個很好的脫貧路子。但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脫貧不僅是要扶貧,同時還需要扶志,要把扶貧和扶志結合起來,補齊農民朋友的精神短板。在扶志這一方面,村子里有什么具體的舉措嗎?
龍書伍:扶貧要扶智和扶志,我們也一直在想怎么去激發老百姓的內生動力和精神層面的東西。我們結合本村和本地區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想到了發動村的思想道德星級化評比。如果村干部來打分,老百姓會認為有偏見,就讓老百姓打分。在自然寨,大家對彼此都非常熟悉,你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大家都知道,但是嘴巴上不好說,我們就通過這個評比來體現,全部匿名打分。
從六個方面進行評比:支持公益、遵紀守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美德,總共是100分。
老百姓給你打,我們積總分,然后再計平均分,90分以上就是五星級,80-89分就是四星,以此類推,一個家庭掛一塊牌子。
記 者:這是一個思想道德星級化管理模式門牌。
龍書伍:這個起了比較好的作用。有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因為修路進行電網改造,要插電桿,我們村有一個老百姓堅決反對,因為插在他家里的土上。后來他家評分在70分以下,在整個自然寨里是最低的,我們給他掛了兩星的(牌子)。當時他也沒在意,結果出去在自然寨里面轉一圈,一看別人是四星、五星,三星的都很少,自己回去晚上就悄悄把這個牌子摘下來了。后來修停車場還有道路拓寬,也占用了他家的土地,都很好說話了,馬上就支持。后面的評比,他的星也升了,升到了四星。這就是用道德觀念約束了一些人。
這個評比半年進行一次,大家對于自己家里的星級也都特別在乎。其實星級反映了村里面別人對你是怎么樣評價的,就算都開農家樂,對游客來說,我肯定先選擇五星農戶,這就使評分跟村民自己的利益產生了關系。
記 者:通過這樣的方式,從根本上解決了大家在扶貧工作當中思想觀念比較落后的問題。一些貧困村一開始很多農戶就是等、靠、要,現在大家是什么樣的思想?
龍書伍:現在村民都感到等、靠、要已經行不通了,都知道要靠自己的努力?,F在等、靠、要的思想沒以前那么嚴重了。
記 者:十八洞村在村規民約上也有創新,編了一個“三字經”,哪句話讓您印象最深刻?
龍書伍:“除惡害,禁惡習,不賭博,滅劣跡”。以前我們村存在每年老百姓打工回來了,在家里沒事兒就賭博。有些一年掙的錢春節幾天就賭光了?,F在進我們村,基本看不到打麻將、賭博的陋習了。
“三字經”村規民約在移風易俗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我印象深刻的還有“嫁女兒,娶兒媳,破舊俗,創新意”。以前我們嫁女兒、娶兒媳喜歡攀比,你家的女兒嫁出去彩禮是多少,到我家的肯定不能比你少,結果把成本越搞越大?,F在就不這樣,思想基本上都轉變了。
記 者:十八洞村是一個苗族聚居村。提到苗族人們可能會想到一個手工藝品,就是苗繡。苗族是沒有文字的,苗繡就是一個特殊的文字,把針當作筆,把彩線當成了墨,把自己想要表達的意思都繡了出來。苗繡也是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十八洞村是如何把這項工藝進一步傳承下來的呢?
龍書伍:我們苗族很多的故事和歷史都是在苗繡里面展示出來的,繡的每一個東西都是有典故、有歷史的?,F在村里成立了一個苗繡合作社。前些年因為服飾觀念改變的原因,有很多人開始不穿苗族衣服了,苗繡就慢慢被淡化了。我們要傳承這種苗族文化,就培訓了很多留守婦女,她們本來就有以前的底子,就是放了太長時間不做,有一點生疏,現在重新培訓以后,不僅僅是刺繡,還培訓一些加工類的手藝。通過成立合作社,苗繡成品銷量、價格都會提高很多。這樣就把這種苗族的文化傳承了下來,當然,還可以增加婦女的收入。
記 者:貧困村大多面臨小伙子不好娶媳婦兒的問題,之前有這樣的情況嗎?采取了什么措施?
龍書伍:有。在2013年以前,打光棍的35歲以上大齡青年逐年增加。后來,我們在2014年的基礎上又統計了一次,已經減少了一半多了。
我們主要依靠舉辦相親會,給大家搭建相互認識、相互了解的平臺。最近一場相親會,我們村有20多個男青年參加,周邊慕名來參加的女青年有45個。每一場都會有成功配對走到一塊的,結婚生子的都有。
記 者:去年年底,十八洞村也獲得了“全國文明村鎮”這樣一個至高無上的稱號,從一個貧困村到全國文明村,十八洞有什么獨到的經驗可以跟其他的村鎮進行分享?
龍書伍:文明創建首先是人的創建。我們把人分了類——黨員和普通村民。第一,黨員要發揮帶動作用,率先提升自己素質。我們給所有黨員在本村都明確了責任區。一個黨員負責一塊或者幾個黨員負責一塊,這一塊的衛生、村民糾紛等等都要黨員負責調解或協助調解。通過責任區把黨員的表率先鋒作用發揮出來,給村民帶個好頭。
第二,我們通過開設道德講堂,用身邊人說身邊事,用身邊事感動身邊人。我們還經常組織一些文體活動,對先進人物、先進事跡進行表彰,改變了村民的榮辱觀,使人們感受到一種向上的精神。
第三,我們給所有村民都劃分了衛生責任區。你負責的那一塊如果沒做好的話,第一次會點名,第二次會警告。如果實在不聽,會在分紅這一塊扣你的。和切身利益產生了關系,所以把村民的主動性調動了起來?,F在村容村貌還是比較好的。
記 者:有人這樣評價十八洞,這五年鳥兒回來了,蟲兒回來了,魚兒回來了,外面打工的人也回來了。這些“回來了”最終最本質的一個原因是什么?
龍書伍:我們村莊建設的總原則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原生態協調統一,建筑與民族特色完美結合。我們的理念就是把農村建設得更像農村。我們村的建設按照以前的方式,不搞大拆大建,但是里面還是要裝修,讓老百姓住得更舒服一點。生態好起來了,鳥兒蟲兒魚兒就回來了。
我們在產業發展這一塊充分考慮老百姓的意愿。我們組織了一個合作社,希望大家都來參與,但是如果你想自己發展的話,我們也支持,并且我們會在政策或者是技能培訓上提供支持?,F在也給大家提供了一些創業的平臺。所以打工的人回來了,但是目前還只是回來一部分,也不是所有的都回來了,期待更多的人回來。
記 者:讓更多的人回來的同時,讓外面的人進來,進來的人也能住下來,這方面您有什么考慮?
龍書伍:我們村正在建一個鄉村振興模范村。像村容村貌的提質改造,還有產業這一塊,現在正在努力發展鄉村旅游。我們成立了一個十八洞村農民經濟合作社,全村的村民都用土地來入股,到時候合作社做起來的話,大家可以按照入股土地的面積多少分紅。
記 者:十八洞村交出了一個產業興旺、人心旺,同時鄉村美的小康答卷,也給所有的鄉村提供了一個可復制、可借鑒的扶貧模板。改革開放四十年之間,每一天都在發生著扶貧改變命運的故事,讓我們把最美好的祝福送給您,送給十八洞村,希望文明給所有的十八洞村民帶來更美好的生活!
?。ㄓ浾撸悍堵?nbsp;攝像:高晟寒、趙洋 攝影:段琳玉 編導/剪輯:林和 監制:劉鯤鵬 責任編輯:桑小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