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江濤:來了就不想走的包頭
發表時間:2018-09-17來源:中國文明網
Play
Fullscreen
0:00
/
0:00
-0:00
Loaded: 0%
Progress: 0%
00:00
Mute

  記者:趙市長您好!歡迎做客文明會客廳。
  趙江濤:謝謝!

  記者:今年是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中國文明網特別推出了系列報道《40人對話40》,今天感謝您對我們欄目的關注和支持。

  趙江濤謝謝!我能夠代表包頭市來參加你們這個節目,也感到很榮幸。

  記者:趙市長,據我所知,您是去年調任到包頭的是嗎?

  趙江濤是的,去年71號我上任。

  記者:那有一年多了。

  趙江濤一年多了。

  記者:但其實您以前也有過在包頭工作的經歷。

  趙江濤是,我在2006年到2010年,四年,在包頭工作過。

  記者:那您如何評價改革開放這些年來的包頭呢?

  趙江濤包頭和我們國家其他的城市一樣,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應該說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經濟建設、城市建設、文化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各方面都發生了大的變化。大家都知道,通過改革開放,我們國力在日益增長,綜合實力在增強,中國人的自豪感在增強,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包頭也一樣,包頭老百姓對我們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整個經濟建設、城市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還是非常滿意的。

  記者:雖然包頭是個工業城市,但是我在網上也看到很多網友說,外地人來了包頭就不想走。為什么不想走?

  趙江濤:這個我是很有自信的。

  記者:那跟我們說說為什么不想走。

  趙江濤:外地人來了都會熱愛這個城市,喜歡這個城市,很留戀。

  記者:為什么呢?它有什么獨特的氣質和因素能夠吸引這么多的外地人?

  趙江濤從直觀的印象看,來到包頭你會看到這個城市非常大氣。從城市面貌上,也稱為半城樓房半城綠。

  記者:怎么理解呢?

  趙江濤:我們的城市綠化率達到了44.3%。所以隨處可見,五分鐘的生活圈當中都可以隨便走到一個綠地、廣場、公園,所以老百姓很享受。這是從城市來講,另外一個包頭人非常熱情,誠實、友善,那種包容,非常熱心。所以感受到外地人去了以后,會感覺城市很美,人很美。

  記者:我們常說創城不易,守城更難。包頭作為咱們西北地區的一個老工業基地,這些年來在文明創建的過程當中,能夠做到始終久久為功,而且還獲得了五連冠的佳績,這是很難得的。動力源自哪里?

  趙江濤這樣說吧,如果從包頭這個城市,我們的自然環境來講,作為一個北方地區,自然條件和其他的國內一些城市相比,還是相對的差一點。再加上你剛才提到的,包頭是一個工業城市,工業城市它的環保、節能減排的壓力也非常大。國家在一五時期就布局了包頭作為我們國家的工業基地。所以當年一五時期,全國156個重點項目,就在包頭布局了6個。這種傳統工業在轉型、升級方面,我們的壓力比較大。

  記者:有壓力才有動力。

  趙江濤:對。包頭的文明城市創建應該從1997年開始。2005年我們獲得了首屆全國文明城市,經過后來的三年一輪,這樣不斷持久創建過程當中,現在是連續五屆的全國文明城市。講到創建文明城市的動力,很大程度上在于激發了老百姓和黨委政府,大家對精神文明的追求。

  記者:動力源自于大家對這種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趙江濤對。我覺得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發展是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所以我們的創建活動和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追求,是相符的,跟大家的利益是共同的。所以這個動力對于黨委政府和全體市民,是共同的,這個心愿是一致的,目標是一致的,追求是一致的。

  趙江濤:包頭人要是走到外面也好,講到我是包頭人,他會有一種自豪感。所以連續五屆文明城市的創建過程當中,形成一種城市的凝聚力。所以我覺得市民們對這個城市有一種認同感,歸屬感,還有這種榮譽感,也是促使我們黨委政府的工作動力,城市老百姓熱愛這個城市,我們怎么能把這個城市建設得更好,讓老百姓的生活更加美好,這是我們的一種責任。所以使包頭無論是經濟發展也好,生態建設,文明建設,社會建設,這些方面能夠做得更好,這是給我們很大的動力。

  記者:說到老百姓,我們都說市民群眾他是城市建設的一個主體力量。包頭是如何去發揮和調動群眾的積極性,使他們能夠以一種主人翁的姿態熱情積極參與到我們的創建活動當中來呢?

  趙江濤包頭是一個移民城市,我剛才前面講了,我們在建國初期,國家作為一個工業基地來建設的,包頭雖然講有悠久的文化歷史,但是真正為全國大家所熟悉,所認識,還是在我們建國以后。剛才講了國家作為一個工業基地來建設,這樣的話全國大量的建設者、開發者來到了包頭。所以這個城市的文化,我們講草原文化,農耕文化,西口文化,黃河文化,還有我們的紅色文化,講軍工文化,工業文化,是在這里頭交融交匯的。所以這個城市文化是包容的,開放的。

  趙江濤包頭老百姓對于創建文明城市積極性非常高,城市是這樣一種多元的文化,包容的文化,從老百姓自愿上來講,對城市的認同,那歸屬感,那種榮譽感,非常強烈。多年來,我們從第一屆文明城市開始做起,持續幾年老百姓非常支持。當然,這也在于黨委和政府的引導,就是因勢利導,我們把老百姓的熱情、把黨委政府創建的主導思想和老百姓熱情怎么去融合起來。所以首先我們加強教育引導,通過城市文明,做一些正面的主流媒體的宣傳教育,做一些公益廣告,弘揚一些道德模范,精神文明創建做得好的一些地區、部門、單位、企業以及個人,在這個社會形成一個崇尚文明氛圍。

  記者:崇德向善。

  趙江濤對對對。像我們的公共場所,一些車站、機場,一些廣場,都會看到大量的公益廣告,我們的公益廣告要求占比必須達到50%以上,到處營造這樣一種氛圍。再就是在公園、廣場多營造一些文化的氛圍,宣傳一些老百姓身邊的道德模范,身邊的先進事。所以讓整個社會形成一種崇尚文明的導向。

  趙江濤:像我們全市大概注冊的志愿者達到了34。相當于市里頭每8個人就有1名注冊的志愿者,公益組織達到了1500多個,每年開展的專項活動達到的兩萬多場次。所以整個社會形成一股崇尚文明的氛圍。

  記者:也形成一個風氣。

  趙江濤:對。像剛才講的,開發區有一個萬水鎮,有一個王金清的村民,30年,組織的黃河義務打撈隊,30救起的落水者達到300多名,從來沒有向被救者或者被救者的家屬索要過一分錢,所以好多村民自發加入到他的隊伍當中。我們都是作為道德模范,進行宣傳。

  還有一些像大國工匠,戎鵬強,在軍工系統30多年鉆研,在兵器火炮方面,他是我們中國第一人。還有很多,一些雷鋒車隊,很多感人的事兒,包括藍天救援隊,都是由專業志愿者組成,參加過汶川地震、尼泊爾地震和前段時間抗洪救險,都是作為專業的志愿者去參與。

  趙江濤:包頭有位叫陳文學的老人,學習、宣傳雷鋒事跡長達55年,如今80多歲了,依舊在學校、社會去宣講雷鋒事跡,通過一些報告會、講座。有人笑稱他叫陳傻子,但他依舊55年常年的堅持。而且他自籌資金,建了雷鋒事跡展館,應該說這種精神確實值得我們學習。他把學習雷鋒,做雷鋒事兒的共產黨員作為自己畢生的追求,很感人。

  趙江濤:包括包頭的雷鋒車隊,很有名的,出租車2800多名雷鋒車隊。所以在引領一些社會的風氣、風尚,樹立一些好的典型,給大家樹立一些榜樣,確實發揮了很多作用。在文明城市創建過程當中,我們要發現和宣傳講一些先進事跡、先進典型,給大家樹立一些榜樣。

  我作為市長來講,我常常為包頭市的市民,他們的一些事跡,他們的一些舉動受到感動和感染。就是說,你需要加倍努力工作,加倍奉獻,去把工作做好,才能對得起包頭的老百姓。包頭老百姓對市委政府的支持是發自由衷,他熱愛這個城市,他覺得我對這個城市的熱愛就是從老一輩的創業者,我們講第一代的開拓者,他們的精神層面傳承下來。他們對事業的那種追求感染了我們,對我們的工作新的期待,激勵著我們。包括你談到,為什么講大家到包頭就不想走?你會感受到這種熱土,這種熱情,城市的魅力,特別是人文的魅力,覺得跟包頭人交往,交朋友也好,來到這工作也好,這種環境讓你很舒心。

   趙江濤所以我們把大家這種熱情保護好,激發好,發揮好。這是城市發展的動力。

  記者:其實文明創建是涉及到一個城市的方方面面的。您認為文明創建本身,對于包頭的城市發展來講,帶來的最大變化是什么?

  趙江濤首先來講應該是城市和鄉村,城鄉變美了;文明城市創建有各種創建的標準,能夠達到這樣的標準,要評比,要復查,要暗訪。所以大家對這個城市首先是整潔、干凈、有序。所以剛才我講邀請你到包頭去看一看,你會看到這座城市很大氣。這一方面,給這個城市提升一些管理水平,和老百姓的自覺的水平。在城市近建設當中,以生態建設和綠化打造這樣的一種環境,你會看到通過這樣的創建活動,城鄉變美了,再一個周邊的環境也變美了。剛才我講大青山的綠化,過去包括工業建設當中,有些亂采亂伐的問題,經過文明城市的創建,都治理了。再就是人變美了,人的精神面貌。包頭這個城市老百姓的文明程度非常高,大家講好多城市有闖紅燈的問題,包頭在斑馬線上都絕對是車讓人的。包括老百姓,你看不到闖紅燈的現象,很文明,他很有序。

  我剛才講,包頭的熱情也好,城市的文明,帶來一種誠信,跟別人交往很誠實,很友善。市民文化活動我們設計一些載體,通過一些社區的活動,企業的一些創建活動,農村、牧區創建文明戶這樣的活動,來帶動機關,包括機關、學校都在通過文明城市這樣的創建載體,來更多的形成文明養成和素養的提高。包頭人的文化素質還是比較高,我們通過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于文化的需求,比如說像一個地級城市,包頭這樣的城市,我們有自己的交響樂團,每年都有交響季的演出。

  記者:在哪里演?

  趙江濤就在我們的大劇院,包頭大劇院,包頭大劇院每年的演出大約達到200多場。像中央芭蕾舞團,一些京劇這樣的節目,所謂高大上的,甚至國外的一些交響樂,到包頭后,老百姓場場爆滿。所以欣賞能力很強,通過一些文化的載體,我覺得更多的是在文明創建活動當中,要起到一種引導,包括我們在于活動、于教育,于活動之中通過設計一些載體,全面學習、宣傳十九大精神。

  記者:這是一種很好的宣講方式。

  趙江濤就是。你要是空洞的就說教來講,效果不一定好。結合城市的變化,通過文明城市創建這樣的載體和設計,讓大家感受到改革開放的變化,感受到十八大以來,我們國家和我們城市的變化。形成對一個城市的凝聚力,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把我們城市建設得更美好,使老百姓的生活越來越美好。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說過,說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您剛才也提到了,說包頭是一個多元文化并存的城市,這樣在文化上的獨特優勢,是不是也能夠讓包頭在文明城市創建的過程中有更多的自信?

  趙江濤是的。我剛才講它是一個移民城市,移民城市大家很包容,大家為什么也愿意到包頭來工作?他的文化來講,人與人之間沒有說地域的觀念,非要排外。很快,你到這工作,無論來自四面八方,祖國各地來講,到這以后,很快就能融入這個城市當中,這種城市的文化我們覺得很大程度上建國以后,特別是我們從軍工文化一些工業城市帶來的影響還是非常大的。老一輩的建設者,他們的那種無私奉獻,艱苦奮斗,咬牙苦干,一往無前這種精神不斷的傳承和激勵。

  像大家知道有個叫吳運鐸的,當年是我們中國的察金,是我們中國的兵器專家,曾經都在包頭工作過。所以當時包頭的艱苦創業,當年的一五時期建設的過程當中,當時的條件還是非常差的。所以現在還有傳承的叫倉庫精神,當時的條件非常差,大量科研人員在倉庫中做一些科研,一錢精神,在管理上能省怎么去省,這種艱苦創業。甚至當時的伙食來講,土豆燴菜這樣一種精神。包括三年自然災害所帶來的環境當中,很多科研人員都吃不飽,當時我們自治區的烏蘭夫主席就考慮到科研人員的問題,要讓他們吃飽,那時候的能力,土豆都作為主食,那種艱苦環境下,這種教育、引導一直發揚。

  記者:它是積淀下來的一種文化。

  趙江濤對對對。上次見過一個老同志,叫徐來自,他是當年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的,1962畢業,就到了包頭工作,現在已經82了,上次我去拜訪他,他對我們現在轉型發展當中,給我了一封信,提出很多好的建議,到現在還在研究量子力學的糾纏理論,這是一個很大的課題,可以講是屬于諾貝爾獎的重量級課題。他們對城市的熱愛,對事業的追求,從這些老的建設者或者開拓者身上,我們把這種文化作為市委和政府來講,不斷地對我們后代和市民形成一個很好的教材,作為一個典型再引導。所以我覺得文化傳承了這種自信來講是非常重要的。

  記者:我想也正是因為有了這樣多元的文化,包頭成了這么深厚的底蘊,才能更加自信的面對這種機遇、挑戰。

  記者:包頭創城您剛才說20多年,未來還得繼續走下去。

  趙江濤還得繼續走下去。

  記者:包頭這種創城的小環境和我們國家改革開放的大背景,怎么做到有效融合?

  趙江濤按照十九大的部署,我們要達到小康,我們要實現中國夢,這是全國人民的共同夢想。我們怎么能夠讓國家,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們作為一個區域來講,在實現中國夢當,要發揮我們的作用。我們講,圓中國夢當中我們要貢獻包頭力量。下一步在發展當中,把經濟建設要做好,剛才談到了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發表講話,提出內蒙要轉型發展,特別是向實現高質量的發展。地區一定要把經濟做實,做好。

  所以發展是我們的重要任務,特別經濟轉型,這些方面我們需要舉全市之力,使經濟能夠又好又快的發展。

  作為精神文明這一塊,剛才介紹了很多,精神文明建設又為城市的發展、物質文明提供精神動力,所以這些方面需要我們進一步來凝聚全市人民的精神動力,凝聚這種積極性,一定要使這個城市有一種凝聚力,要有一種向心力。

  再就是把各方面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包頭是一個軍工之城,有了軍工,現在大家能看到的每一次的閱兵儀式上,第一個方隊,就是主戰坦克方隊,那就是包頭生產的主戰坦克。所以主戰坦克、輪式戰車,包括我們的核工業,都很有影響力的。按照總書記講,軍民融合,這是一篇大文章,把軍工的一些實力、研發的能力,把科技人員、技術裝備,各種正確要素,怎么和市里的發展結合起來,通過這些大企業,作為一個龍頭的產生,帶動一批中小企業,形成一個產業集群,這也是我們轉型發展當中的一個著力點。

  通過五連冠的創建活動,確實我們實實在在的看到了它的力量所在和它的作用,對于推動城市經濟建設,包括城市建設,和城市的管理,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來講,我們的文化素質進一步提高,大家熱愛城市,能激發他內在的一種創新動力。

  趙江濤:包括我們的社區里頭的文明城市的載體也好,還是一些文明創建活動當中的各方面的形式、隊伍來講,都看到,人民精神面貌的一種改變,這個社會非常和諧。

  記者:生活狀態改變了,人的精神狀態也會發生改變。

  趙江濤對對對。

  記者:的確,改革開放新時代已經開啟,我們也希望通過計劃深化文明城市創建,包頭能夠將城鄉變得更美,將環境變得更美,將人的精神變得更美。

  非常感謝趙市長,感謝您!

  趙江濤謝謝?。ūO制:姚杰 記者:路弘 攝像:高晟寒 林和 趙洋 編導/剪輯:高晟寒 責編:趙洋)

Scan me!
責任編輯:趙 洋
中國精神文明網網站©版權所有
国产百度云网曝门在线观看_99视频精品全部免费品_亚洲熟女www一区二区三区_俺去鲁久久综合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