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容:探尋幸福西寧的“奧秘”
發表時間:2018-08-06來源:中國文明網
Play
Fullscreen
0:00
/
0:00
-0:00
Loaded: 0%
Progress: 0%
00:00
Mute

  記者:改革開放對您個人有什么影響嗎?

  張曉容:我是1978年考上的軍校,從那時算,工齡到今年正好是四十年。改革開放改變了我的一生,成就了我的事業。能在改革開放的大潮當中,親身經歷中國所發生的歷史性變革,看到祖國取得了這么多歷史性的成就,我非常榮幸!趕上了一個好時代。

  記者:全國文明城市這個稱號對于西寧有什么特殊的意義?

  張曉容:一個城市發展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相互平衡的過程。對于城市來講,物質文明固然重要,精神文明卻是更重要財富、可貴靈魂。所以我們在創建文明城市的過程當中,更加重視精神文明和精神財富的創建。

  張曉容:獲得全國文明城市這一稱號,對于西寧來說意義非凡。第一是增添了全市人民的自信心。像西寧這樣的城市,位于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缺少區域優勢,能夠獲得“全國文明城市”的稱號,極大地提升了我們全市人民的自信心,對于西寧今后加快發展建設幸福城市提供了精神動力!第二是提升了城市的影響力。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成功,提升了城市的價值,增強了城市的影響力,對于我們打造“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發揮了重要作用。第三是增加了城市的凝聚力。創建文明城市是一個惠民、利民的過程,群眾既是創建的參與者,又是受益者。有一次,我親眼看到一個環衛工人跪在地上,用手指頭從磚縫里面摳一塊垃圾。這個場景令我十分感動,我就讓工作人員,拿著相機把他掃垃圾的動作拍下來,交給晚報社,我說一定要宣傳這樣的典型。這件事情對我內心觸動很大,至今我都記憶猶新,我覺得我可能這一輩子都忘不掉這一件事情和這個場景。人們參與到創建的過程當中,親身改善自己周邊的環境的同時,也改善了城市的氣質和精神面貌。為了西寧城市更美好、生活更幸福,我們上下同心,共同創建,人們對西寧更加熱愛,歸屬感、自豪感更加深切。通過創建文明城市凝聚了共識,凝聚了力量,提高了整個城市的凝聚力。

  記者:西寧如何規劃中心城區?打造山水生態城市?

  張曉容:我們在十三五規劃的時候,對于西寧市城市空間做了一個大的調整,我們叫它做“一芯雙城”環狀組團發展,打造山水生態城市空間格局。它的特點在于以占地是217平方公里的城市森林公園為“綠芯”;在城市的西部正在規劃建設一座多巴新城,將主城區一些公共服務功能轉移疏解到新城去,提升老城的城市品質,實現城市生態修復和城市修補的“雙修”,打造高原上的山水園林城市。

  張曉容:此外,我們還在每個組團之間都建有一些永久性的生態隔離帶,使每一個組團之間能夠實現生態環抱,在這樣的城市發展態勢下,形成山、水、林、田環抱的格局,最終會建成環狀組團發展的城市空間,實現西寧高原上的山水園林城市的定位。

  張曉容:以西寧的南北兩山的綠化為例,從1989年我們就開始大規模的進行綠化改造,歷時29年時間,終于在青藏高原上打造了一個生態屏障。我們歷屆省委省政府的主要領導都擔任了南北兩山綠化指揮部的總指揮。在綠化改造的過程中也涌現出了像我們的老省長尕布龍這樣的全國生態綠化模范人物。他在擔任省長的時候堅持荒山綠化,甚至退休以后一直到去世,十幾年每天一日不落地在山上,堅持搞綠化。我們拍攝了尕布龍生平宣傳節目,在全國進行巡演,弘揚尕布龍的精神。尕布龍立志荒山變綠地的精神,鼓舞著一代代西寧人堅持綠化。如今南北山已經是綠樹成蔭,這個綠色屏障現在看,對西寧城市生態、城市環境、小氣候的改善,作用非常明顯。

  記者:城市面貌和生態環境不斷改善,人民的生活發生了哪些變化呢?

  張曉容:改革開放四十年來,西寧市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的變化,和全國的發展一樣,可以說是歷史性的成就,歷史性的巨變。

  張曉容:從經濟發展來看,經濟總量比1978年增長了171倍,人均GDP增長了100倍,從年人均500多元,現在已經達到了54000多,可以說在經濟發展上我們沒有拖全國的后腿。

  張曉容:人民生活水平來看,農村和城鎮的人均收入始終保持了兩位數以上的增長,特別是農民的人均收入增長,還要高于城鎮人均收入的增長。到去年為止,西寧農民的人均收入已經突破了萬元大關,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我們城鎮居民的收入更是突破了三萬元大關,也是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人民群眾確確實實在改革中得到了實惠,過上了富裕殷實的日子。

  記者:“幸福西寧”到底是怎樣的?

  張曉容:我們把西寧定義為生活之城、幸福之城。在中國共產黨西寧市第十四次代表大會上,我們定下了打造綠色發展樣板城市,建設幸福西寧目標追求。

  張曉容:讓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的切身感受到舒適、方便、安全,建設幸福西寧始終是我們黨委和政府的執政理念,也是我們對城市終極價值的追求。我們在建設幸福西寧的過程中,從一件件老百姓的煩心事、貼身事、困難事,來推動幸福西寧的建設。

  張曉容:西寧是今年民政部確定的養老示范城市之一,作為打造養老示范城市的重要抓手,我們在加快建設社區居家養老中心,要做到每一個社區都有一個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或居家養老中心。我們也推進了社區養老的醫養結合,讓一些社區的醫務所、醫療中心和養老結合起來,為老年人提供一個能休息活動的場所。

  張曉容:在農村,我們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讓公共服務能夠延伸到農村去。說我們更加關注農村留守老人、留守兒童的問題,從前年就啟動了西寧市農村養老之家幸福院的建設,計劃用兩到三年時間,在農村建設三百個農村養老幸福院,不但給農村的留守老人一個活動場所,還為他們提供一頓熱騰騰的午飯。

  記者:西寧如何實現以城市來帶動農村,實現全域創建的?

  張曉容:建設幸福西寧也好,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也好,不能僅僅停留在城市中心區,我們希望清潔西寧也好,文明西寧也好,能夠延伸到鄉村去,打造全域文明城市。

  張曉容:西寧把全域創建和鄉村振興戰略,包括廁所革命,結合在一起,以城市的文明創建,來帶動農村的文明創建。這個過程當中,我們還注意以文化產業、旅游產業等帶動農村發展,把西寧周邊農村的綠水青山作為最有價值的資源,將旅游與文化結合起來,促進農村文明建設。

  張曉容:發展農村旅游經濟,原來的傳統做法都是打造一個農家樂,或者是一個村莊打造成一個旅游示范點。從去年開始,我們在全市規劃了十條鄉村旅游示范帶,以一個鄉或者一條公路上的十個村莊為一個整體,統籌來進行一體化的策劃、一體化的規劃、一體化的建設、一體化的基礎設施配套。通過鄉村旅游示范帶的建設,帶動更多貧困戶脫貧致富。像邊麻溝去年開張以后,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帶動了村里面經濟的發展,我前段時間去的時候,村支部書記告訴我說游客爆滿,最高峰時候,村里每天都有40萬的營業收入。

  記者:西寧如何利用獨特的文化資源推動文化發展?

  張曉容:西寧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早在西漢的時候就設置了西平亭,曾是唐蕃古道重鎮,也是絲綢南路的必經之地,兩千多年來,商賈川流不息,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同時西寧也是一個多民族聚集、多文化匯聚的城市,我們是全國省會里面,少數民族占比最高的城市,有回族、藏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等48個少數民族,在長久的城市歷史進程中,這些民族在城市中不斷融合,形成了西寧多元、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歷史文化。這些讓西寧具有了獨特文化氣質。

  張曉容:我們一方面保護好歷史文化,另一方面發掘利用好這些歷史的遺跡,來進一步提升文化自信。這幾年,我們連續不斷地打造文化節目,比如說《古道傳奇》,講述的就是唐蕃古道上各民族互相交往的故事。

  記者:西寧在統籌推進志愿服務發展方面有哪些好的做法?

  張曉容:西寧市創建文明城市的過程,確確實實是一個全民參與、全程參與的過程,眾人拾柴火焰高,我們提出十萬志愿者暖心一座城”的口號,出臺了《西寧志愿者管理辦法》,實現全城動員?,F在西寧有十六萬志愿者活躍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活躍在每一個行業、領域里面。全市有六十多個志愿者組織,這些組織當中,既有青年學生、大學生來參與西寧的創建過程,我們還有一支銀齡志愿者隊伍,就是銀色頭發的老年志愿者隊伍,他們當中也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典型。有一位六十幾歲的老同志,在街上做交通疏導員,有時候我們路過,碰到一些年輕人不聽勸阻,我就馬上對這些年輕人進行思想教育。老人說在參與志愿服務的過程中,他有了發揮余熱的機會,自己是幸福的。無論是刮風下雨,他一直都堅持在路口進行交通的疏導和勸導,我很敬佩這些老年志愿者們。

  記者:再次祝福西寧,感謝您接受我們的訪問。

  張曉容:謝謝?。ūO制:鄧植尹 記者:黨建 攝像:高晟寒 林和 趙洋 編導/剪輯:高晟寒 責編:王曉寧)

Scan me!
責任編輯:鄧 植尹
中國精神文明網網站©版權所有
国产百度云网曝门在线观看_99视频精品全部免费品_亚洲熟女www一区二区三区_俺去鲁久久综合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