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40年來,張家港的變化很大,您有哪些感受?
朱立凡:張家港40年的變化一方面是我們看得到的,一方面是我們感受到的。從看得到的角度來講,張家港是1962年從江陰、常熟各劃了一塊出來組成的,當時叫沙洲縣,其實是長江邊上的一塊“邊角料”,也是整個蘇南地區發展最落后、經濟基礎比較差的地方。我們既沒有名川秀水的自然資源,也沒有文化底蘊深厚的歷史稟賦,所以說是在長三角的“邊角料”上。通過40年不斷奮斗,我們現在是第一個聯合國人居獎的縣級市,經濟總量位于同類城市前三甲,獲得各方面國家級的榮譽200多項,慢慢成為一個明星城市,所以說這40年來,張家港確實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記者:像您說的這樣,城市面貌發生很大變化,那人民群眾肯定也更加幸福了。
朱立凡:是的。很多人都知道,張家港有個“張家港精神”,我們“團結拼搏、負重奮進、自加壓力、敢于爭先”,這種精神其實一直根植在張家港人的血液中。到了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我們把它總結成這四句話。40年來,在張家港可以感受到這股精神的力量,可以感受到市民這方面強有力的精神。張家港已經獲得全國文明城市五連冠了,在九十年代中期,當時還沒有創建文明城市的說法,我們自己就提出來要創建文明城市?,F在“文明城市”已經成為每個市民給這座城市貼的一個標簽,每一個市民跟我們溝通的時候,經常會用“文明城市”作為他的開頭語或者結束語。比如他會講,書記、市長,我們是個文明城市,但是我們什么什么地方還沒有做到位。
記者:的確像您所說,在張家港精神的指引下,2005年的時候,張家港成為首個縣級全國文明城市,2017年又榮膺“全國文明城市”五連冠,這些榮譽的背后,離不開人民群眾的付出。除此之外,張家港十多年堅持不懈地創建,積累了哪些經驗?
朱立凡:文明創建工作我們堅持了十幾年,其實從張家港自身提出創建已是二十幾年,二十多年來,我們一直堅持著把文明創建作為貫穿我們全局工作的一根主線,來推動“兩個文明一起抓”,堅持“一把手抓兩手,兩手抓兩手都要硬”,這樣的工作狀態始終不變。每年過了春節之后的第一個工作日,我們一般都會開一個全市大會,大會上我們會對上一年度的文明創建工作典型進行表彰,同時對本年度文明城市創建工作進行部署和謀劃。這個會議我們堅持二十多年了。
記者:為什么在開年的時候召開這個會議?
朱立凡:因為開年我們想把大家的精氣神給更好地激發出來。二是提高市民文明素質,提升城市文明程度,一直是我們的工作目標。無論環境怎么變化,我們始終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我們培養市民、提升市民文明素質的一個主要抓手,我們始終把張家港精神作為推動這座城市不斷提升文明水平的不竭動力。說實話,我們的干部最怕的就是老百姓這么評價:“你這個事情上還有沒有一點張家港精神了?”那可能就是最嚴厲的批評了。
記者:張家港精神真的是深植到每個百姓的內心了。
朱立凡:是的。三是創建為民、創建惠民的工作導向始終不變。文明城市創建歸根到底要讓老百姓得實惠,要讓老百姓對這座城市感到更自豪,更驕傲,更有歸屬感。第一個,我們把群眾認可作為創建活動的一個落腳點。我們有很多的公共交互平臺,譬如我們的城市e管家,我們的網上村委會,還有很多社區的網上平臺,這些平臺的主要功能就是讓市民來評判各種各樣的創建成果,評判我們這座城市的文明程度。譬如我們有文明指數,有些地方就看老百姓借了東西的歸還程度,它就是代表了老百姓對這座城市文明程度的一種認同感,他是不是在參與,是不是在支持,是不是在里面得到他所需要的精神食糧。第二個就是老百姓是否能夠積極參與,是否共創共建,這也是一種工作導向。剛才講到,我們的城市e管家這個例子,原來以城市管理我們城市的秩序,現在提出來,讓老百姓來管理這座城市的秩序。
四是常態長效、常抓常新的工作機制始終不變。文明城市的創建我們已經堅持了二十多年了,每一年有每一年的要求,每一個時代市民有自己的需求,這推動著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必須是常抓常新,常抓不懈的。這方面工作關鍵是有幾個機制上的保障:一個是同建共創機制,張家港文明城市的創建,只有參與者沒有旁觀者,我們盡可能地讓每一個單位、每一位市民積極地參與其中;第二個是群眾參與機制,群眾參與機制的關鍵是政府和社會要打造更好的平臺,讓他們更方便、更積極地參與進去,最大程度地激發群眾熱情;還有一個就是督查考核機制,我們既有常規性的常態性的文明城市創建工作督查,也有年度性各項指標的一個評比。我們單獨對文明城市創建有一個千分考核,對所有參與考核的部門和地方都有個性化的考核要求,最后總結文明城市創建這方面一年的工作進展。
記者:每個考核要求都是“個性化”的?
朱立凡:對,都是根據各個部門的工作特點和它的職能要求,來量身定制的。
記者:據我了解,張家港創建文明城市還有一個秘籍:2015年3月的時候,我們個人注冊志愿者的人數是2萬人,2016年的3月是4萬,2017年的4月是6萬,到2017年的12月,這個人數達到了8萬。目前最新數據顯示,這個人數已經達到了9萬多,將近10萬,從這個側面我們也可以直觀地感受到張家港志愿服務開展得有聲有色。請問張家港在推進志愿服務工作時,是如何與五大創建相融合的?有哪些具體的實踐?
朱立凡:從人數上來看,我們現在超過了9萬人,每10個市民中就有1個是我們志愿者,還有一個是我們的活躍度,我們在開展志愿服務工作的時候,更看中的是活躍度?,F在志愿者們累計志愿服務的時長已經超過了210萬個小時。就在2017年,一下子邁過兩個大坎兒,2017年超過了累計150萬個小時,后來又超過了累計200萬個小時,這就代表著我們整個志愿服務工作處在一種非?;钴S的狀態下。
記者:我們在張家港文明網上也經??吹揭恍┟利惖漠嬅?,比如在張家港農村,有文化墻、美德墻,有一些鄉規民約也上墻了,這無疑是美麗鄉村建設的亮點。美麗鄉村建設同時是文明創建的重要內容,張家港是如何實現以城市帶動農村,實現全域創建的呢?
朱立凡:張家港城鄉一體化推進得比較早,一體化程度也相對比較高。在城鄉一體化的推進過程中,我們非常重視文明創建一體化,這個方面主要從兩個角度來說,一個是抓硬件。在我們農村文明創建過程中,我們首先把社會公共資源、社會服務能力跟城市一體化,所以在張家港農村,也有24小時圖書館,也有農村醫療衛生服務,也有很好的教育資源配置。張家港人喜歡聽書,在農村,可能半小時內都能到這些書場去聽聽書,現在有將近幾十個書場在我們的農村遍布著,而且各個鎮都有比較大規模的文化服務中心,群眾要去參加一些文化活動、體育活動、健身活動,都能有很好的陣地和載體。這是硬件的。還有一個是軟件上的,我們一直講,要讓我們農民也有城市市民的素質,就是在平時的移風易俗中,在平時的家教家訓中,不斷地宣傳弘揚先進的文化理念,讓我們的村民追求更文明的文化享受。
記者:今年是改革開放四十年,同時也是我們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調查研究是謀事之機,成事之道。您平時在調研過程中,有哪些難忘的故事嗎?
朱立凡:最近我們到農村去,去年夏糧征收的時候天氣不太好,一直在下雨,老百姓就碰到了賣糧難的問題。我們通過對賣糧大戶的走訪,跟村干部的交流當中發現,我們可以以村為單位來布置一定數量的糧食烘干點,幫助老百姓在極端災害的天氣下,不受天氣影響,能保證他們相對穩定的收成。于是我們就在全市推廣用蒸汽進行糧食的烘干和儲運,這樣一方面解決了老百姓儲糧買糧難賣糧難的問題,另一方面還增加總體經濟的收入。不僅如此,這一舉措還改善了我們農村的生態環境。因為原來都是家家戶戶自己把糧食曬在柏油路上,或者用柴火、用草、秸稈去烘的,對糧食、對環境都有污染,我們現在用蒸汽烘干,就解決了這個問題。我們通過走訪和交流,可以一舉多得的解決這些現實中的問題,所以平時大家在工作中,可以多到一線,多接觸實際的生產生活,對工作的提升和改進有很大幫助。
記者:十八大以來,全黨要求我們要在堅持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論自信的基礎上,堅持文化自信。請問我們在推進文明校園創建方面,是如何去落實文化自信的?有哪些創新的做法?
朱立凡:文化自信跟我們文明校園的創建是相輔相成的,一方面文明校園根植于文化自信,一方面文化自信又體現在文明校園的建設中。首先文化自信要從我們的孩子開始抓起。我們把大量文化資源、社會資源放置到校園中,每一個小學生在學校里都會有一些必修課,他可以選擇看一場我們的評彈,也可以選擇聽一次我們的說書,包括參與一些傳統戲劇的文化活動。我們提供各種各樣豐富的形式,讓孩子們對我們的優秀文化產生更多認同感。我們在平時的校園生活中不斷培育他們的興趣,培植傳承優秀文化的基因,讓他們從小就開始對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產生深厚的感情。
其次,文化自信也體現在開放包容。去年我們有一個是文明校園,它最大的特色就是用了“圓融”兩個字,圓是團圓的圓,融是融合的融。因為那個學校里面可能有20多個省的新張家港人,80%以上的學生都是新張家港人。怎么讓各個地區的不同文化在張家港這么一個城市里更好地融合,讓小朋友們相親相愛,學校做了大量嘗試。在他們的相融相處中,包容融合中,文化自信就逐漸建立起來,中國的文化自信。
還有一個文化自信的重點就是要立德樹人。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校園,我們學校都在開展引領文明行動,就是通過小手拉大手,來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傳統美德在市民心中扎根,通過孩子帶動家長,通過家長推動孩子,加強根植于心的道德建設。
記者:我想成為一名張家港人一定是非常幸福的。非常感謝書記來接受我們的專訪,也預祝張家港的創建工作再上新臺階。
朱立凡:謝謝主持人,歡迎你們也到張家港來。(記者:黨建 攝像:劉鯤鵬 林和 趙洋 編導/剪輯:高晟寒 監制:鄧植尹 責任編輯:項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