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0年前,人類就開始在這片土地上留下記憶;
縱貫千年的滄桑歲月,孕育了今天包容大氣、敢為人先的城市精神;
從生態環境脆弱到“半城樓房半城綠”;
從工業移民城市,到全國文明城市“五連冠”;
改革開放40年,是什么讓昔日的“草原鋼城”變成了今天人們“來了就不想走”的幸福之都?
中國文明網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系列訪談節目《40人對話40年》,9月17日將推出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委副書記、市長趙江濤專訪,敬請關注!
【嘉賓簡介】
趙江濤,男,蒙古族,1962年9月生,內蒙古科右中旗人,研究生學歷,公共管理碩士,1984年7月入黨,1984年8月參加工作。在包頭市十五屆人大一次會議上當選為包頭市人民政府市長。
【對話關鍵詞】
創建文明城市 移民城市 包容開放 認同感 歸屬感
【精彩同期聲】
趙江濤:包頭人走到外面,講到我是包頭人,他會有一種自豪感。在連續五屆文明城市的創建過程當中,形成一種城市的凝聚力。所以我覺得市民們對這個城市有一種認同感、歸屬感,還有一種榮譽感,這也是促使我們黨委政府工作的一種動力,城市老百姓熱愛這個城市,我們怎么能把這個城市建設更好,讓老百姓的生活更加美好,這是我們的一種責任。
趙江濤:我們的公共場所,一些車站、機場,一些廣場,都會看到大量的公益廣告,我們的公益廣告要求占比必須達到50%以上。再就是在公園、廣場多營造一些文化氛圍,宣傳一些老百姓身邊的道德模范,身邊的先進事物。讓整個社會形成一種崇尚文明的導向。
趙江濤:包頭這個城市老百姓的文明程度非常高,大家講好多城市有闖紅燈的問題,包頭在斑馬線上絕對是車讓人。包括老百姓,你看不到闖紅燈的現象,很文明,很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