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物,承載黨和人民英勇奮斗的光榮歷史,是弘揚革命傳統和革命文化、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激發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的生動教材。中國文明網“文明之聲·云鑒館藏”專欄邀您走進各地革命博物館、紀念館、黨史館等紅色主題場館,一起“打卡”紅色地標,“云鑒”紅色館藏,汲取奮進力量。今天為您介紹井岡山革命博物館的館藏文物——1928年紅四軍送給李尚發的一罐食鹽。

文物背后的歷史故事
井岡山革命博物館的展柜里,一口棕褐色陶罐靜默佇立。它鼓腹曲頸,器身裝飾著簡樸的橫向繩紋,罐內填滿了食鹽。
井岡山斗爭時期,國民黨反動派在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實行頻繁軍事進攻的同時,還采取了嚴密而殘酷的經濟封鎖,斷絕了根據地的各種經濟來源。軍民的生活異常艱苦,根據地出產的木材、茶葉、茶油等土特產品運不出去,許多生活必需品如食鹽、布匹、藥品等不能從白區輸入,基本生活品十分缺乏。根據地物價變得十分昂貴,在軍事根據地的中心茨坪和大小五井一帶,一塊銀元只能買4斤豬肉或10來斤蔬菜,食鹽則只能買4兩。
食鹽,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也是必不可少的東西,而在井岡山斗爭時期,它卻成為最缺乏的物資。隨著敵人經濟封鎖的一天天加劇,食鹽的供應越來越緊張,價格也越來越昂貴。有時,紅軍在打仗時也能繳獲到一點食鹽,但只留下一部分作為軍需品,其余的都分給了與紅軍患難與共的群眾。
有一次,新遂邊陲特別區工農兵政府主席李尚發家里也分到了一小罐食鹽,但他一直不舍得吃。后來,為了避免鹽蒸發,他又用油紙把這罐食鹽包好,小心地埋在屋后菜園里的梨樹下。在第三次反“會剿”時,李尚發把這罐食鹽帶在身邊,在深山里堅持戰斗。在最艱難的歲月里,家人幾次提議把這罐食鹽拿出來食用,但李尚發就是不同意,他要守著這罐食鹽,等到紅軍回來。
如今,這個棕色的小陶罐,仍然裝滿了井岡山斗爭時期的食鹽,它成為井岡山斗爭時期軍民同命運、共患難的歷史見證。(協作:江西省文明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