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物,承載黨和人民英勇奮斗的光榮歷史,是弘揚革命傳統和革命文化、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激發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的生動教材。中國文明網“文明之聲·云鑒館藏”專欄邀您走進各地革命博物館、紀念館、黨史館等紅色主題場館,一起“打卡”紅色地標,“云鑒”紅色館藏,汲取奮進力量。今天為您介紹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的館藏文物——劉鄧大軍借糧條。

文物背后的歷史故事
在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里,珍藏著一張1948年的借糧條。這是劉鄧大軍第六縱炮兵隊向新縣箭廠河熊沖村農民籌糧時開具的56號借糧條。這件革命文物的背后,體現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嚴明軍紀、以紀治軍的優良作風和親民愛民、艱苦奮斗的寶貴品質。
1947年8月,遵照黨中央和毛主席的戰略部署,劉鄧大軍毅然決然地千里躍進大別山。在這場無后方依托的大兵團躍進式作戰中,劉鄧大軍不僅面臨著殘酷的戰斗和嚴峻的敵情,還亟待解決軍隊的糧食供應這一關乎生死存亡的重大問題。為了緩解糧食危機,劉鄧大軍采取了利用舊保甲制度籌借軍糧的策略。在當時的《糧草通知》草案中,明確規定:“部隊征集糧草一定要給錢,未付錢的要打借條,同時要向老百姓說明白,革命勝利后,我們一定要如數還清……”
新中國成立后,各地政府高度重視這一歷史遺留問題,對于所有持有借糧條的群眾,均按照承諾加倍償還了糧食。
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群眾不在家就露宿門外,嚴禁踐踏莊稼,給駐地群眾擔柴挑水、修補房子……一條條紀律印記,鐫刻在大別山上;一件件愛民舉措,書寫在群眾心中。(協作:河南省文明辦、信陽市文明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