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物,承載黨和人民英勇奮斗的光榮歷史,是弘揚革命傳統和革命文化、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激發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的生動教材。中國文明網“文明之聲·云鑒館藏”專欄邀您走進各地革命博物館、紀念館、黨史館等紅色主題場館,一起“打卡”紅色地標,“云鑒”紅色館藏,汲取奮進力量。今天為您介紹石家莊解放紀念館的館藏文物——解放石家莊戰役犧牲烈士韓榮恩寫給兒子韓青槐的家書。

文物背后的歷史故事
建屏縣(1958年9月撤銷,所轄行政區并入平山縣,屬石家莊專區)武裝部副部長韓榮恩,于1938年抗日戰爭時期加入革命隊伍,在1947年解放石家莊的戰斗中犧牲,年僅32歲。
這封家書是他犧牲前寫給兒子的最后一封信,“青槐:你現在已到十四班了嗎?天氣不久即快冷了,你的棉被套還在這里,你覺得冷了,帶上被套來吧!另外,你交的任務糧是否交足,如不足,還短多少,你來時算一下,你們是否以功養學能解決了問題呢?你呢,情形說一下吧!”
信中的“青槐”正是他的兒子韓華蔚的小名,寓意如古槐般茁壯成材,飽含父親的殷切期盼。當時,韓華蔚在中學讀書,條件十分艱苦。短短幾行字間,韓榮恩的牽掛躍然紙上——我的兒子在哪個班學習?天冷了他的被子夠暖嗎?在學校能吃得飽嗎?
信很短,思念卻有很多。不幸的是,兩個月后,這位年輕的父親還未來得及與兒子相見,便在石家莊(時稱石門)的戰場上中彈犧牲。當時,韓榮恩正指揮擔架隊運送傷員,突遭敵軍襲擊。村民慌亂中,他毅然站上高處指揮眾人臥倒隱蔽,卻被國民黨飛機擊中,身中數彈,壯烈殉國。
靈車沿著崎嶇山路返鄉時,韓家小院哭聲響徹。唯有他的父親強忍悲痛沒有掉淚,在老人的心中,兒子為革命犧牲,他為有這樣的孩子感到光榮。而年僅15歲的“青槐”葬父后擦干眼淚,帶著家書毅然參軍。一封封家書陪伴著“青槐”走過了30余年軍旅生涯,一顆紅心三代傳承。韓榮恩的孫子韓愛平深受祖輩感召,不僅接力從軍,更把這種精神化為責任和擔當。(協作:河北省文明辦、石家莊市文明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