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更好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營造全民閱讀濃厚氛圍,中國文明網“云品好書”欄目為廣大網友推薦系列優質讀物。本期為您推薦由中國出版集團有限公司精選的出版作品:《美器:中國古代物質文化九講》《中國歷代金銀器鑒賞大辭典》《互視——明清陶瓷藝術的歐洲流傳與圖像交融》《美美與共:海上絲路之土生華人“峇峇、娘惹”族群服飾研究》。

《美器:中國古代物質文化九講》
作者:王川
出版單位: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內容簡介:這是一部介紹中國古代物質文化的學術普及讀本。作者用散文化的筆調,分門別類介紹了陶器、青銅器、磚瓦、漆器、石雕、玉器、服飾、金銀器、瓷器等極具代表性的中華文物,講述它們的誕生、發展演變和流行原因。全書除深入闡述中華文物與考古,還透過器物呈現出中華上下五千年璀璨的歷史、深厚的文化以及中國工藝美術史的流變。此外,全書配有300多幅珍貴的美器圖片,因名見物,以物正名,中華器物之美與文化之美交相輝映。
本書既遵循時間脈絡追溯各時期典型器物的源流演變,又深入解析其背后的技術突破、審美嬗變與社會功能,在考古發現與文獻典籍的雙重印證中,還原器物承載的文明密碼。嚴謹的考據與直觀的圖像相輔相成,為專業研究者提供詳實資料,亦為大眾讀者開啟認知華夏造物文明的新視窗。

《中國歷代金銀器鑒賞大辭典》
主編:申秦雁
出版單位: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
內容簡介:本書介紹了我國商周、秦漢、魏晉、隋唐五代、宋遼金元和明清等各個歷史時期的國寶級金銀器和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相關金銀器,共計1500余件。該書對每一件金銀器都概括介紹了其所在的歷史年代、長寬高尺寸、重量、出土年代及其地點、現藏博物館等基本信息,詳細介紹了關于這些金銀器的文獻記載、發現和發掘過程、技術鑒定、器件特點、制造工藝、主要用途、文物價值、史學意義及未來研究方向等方面的內容。書中的每一件器具均配以精致的圖片,從不同角度全方位展現了這些器具的獨特韻味與非凡風采。

《互視——明清陶瓷藝術的歐洲流傳與圖像交融》
作者:吳若明
出版單位:人民美術出版社
內容簡介:陶瓷是中國古代器物藝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古代中國向世界宣傳的重要名片,在不同區域文化交流中融合發展,同時也影響著世界陶瓷藝術。
明清陶瓷不僅是可觀的藝術品,也是日用器物,更是一種流通性的貿易商品。在全球貿易影響下,從中國景德鎮出發,再到漳州、廣州,日本伊萬里、有田町,又或是德國麥森、荷蘭代爾夫特……中國明清陶瓷的海外流傳,不止是器物的單向流通,更是中國藝術在跨文化背景下的交融體現。
本書從貿易史的角度出發,一方面,以海上絲綢之路貿易中具有重要主導地位的荷蘭及周邊地區為對象,討論這場明清陶瓷傳播歐洲過程中,制者、貿易者和消費者的關聯;另一方面,以明清瓷器在歐洲的影響為視角,聚焦系統收藏陶瓷并最早誕生歐洲瓷器的德國地區,厘清明清陶瓷在歐洲的收藏路徑,及其對歐洲瓷器燒制的影響。

《美美與共:海上絲路之土生華人“峇峇、娘惹”族群服飾研究》
作者:袁燕
出版單位:人民美術出版社
內容簡介:19世紀末,法國漢學家首次提出:“絲路有海陸兩道”,“海上絲綢之路”進入國際學者的視野。在20世紀晚期,“海上絲綢之路”的研究再次被熱議,并成為顯學。2000年,在中國,廣東學者率先啟動了“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專題研究。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構想,這一跨越時空和地域的理論,使中國在這一話題上首次掌握了主動性,而這一學術研究也提升至國家戰略的高度。大多數學者專家關注海上絲綢之路的政治、經濟、歷史等宏觀問題,而構成這些宏觀大世界的確實是“衣、食、住、行”這些微小而鮮活的部分。本書從“衣”——服裝這個貼近生活視角出發,聚焦“峇峇、娘惹”這一土生華人族群,研究海上絲綢之路上中國文化的傳播影響、歷史發展以及現狀,為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做扎實的研究。
(供稿:中國出版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