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新中國奮斗者<br>——訪紀錄片《新中國——平凡而閃光的足跡》藝術指導梁碧波-中國文明網

致敬新中國奮斗者
——訪紀錄片《新中國——平凡而閃光的足跡》藝術指導梁碧波

發表時間:2024-11-11 來源:中國文明網
字體:
打?。?/a>

  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5周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制作紀錄片《新中國——平凡而閃光的足跡》,講述新中國成立75年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各行各業勤奮耕耘的中國人和國際友人推動社會進步、參與時代創造、見證國家繁榮、分享發展成果的故事,生動展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和中國人民不懈奮斗的精神風貌。該片藝術指導梁碧波于近日接受采訪時,暢談了創作歷程和感悟心得。

  講好偉大成就背后奮斗者的故事

  梁碧波介紹,《新中國——平凡而閃光的足跡》共23集,每集25分鐘,主創團隊沒有選擇宏大敘事,而是以“人民”作為主題詞,以“人”為敘事主體,聚焦不同領域的楷模、榜樣、英雄、功臣。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中國人民以頑強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開啟了國家建設的偉大征程。主創團隊選擇了14歲的李佩英這個人物。她投身掃盲運動,主動請纓成為民辦教師,在村里開辦掃盲班,幫助172名青壯年全部摘掉了文盲的帽子,使她所在村莊成為山東省第一個掃除文盲村。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迎來了歷史性轉折,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戰略決策,讓中國經濟如同一艘巨輪,駛入了高速發展的航道。主創團隊選取了小崗村“大包干”帶頭人嚴宏昌、義烏小商品市場的催生培育者謝高華、改革開放試驗田“蛇口模式”的探索創立者袁庚為代表,講述了他們闖出一片新天地的故事。

  ……

  在《新中國——平凡而閃光的足跡》中,每個平凡人物的故事都是偉大時代的縮影,69個人物連綴成篇就形成了新中國75年建設歷程的奮斗圖譜。

  以點線面建構人物與時代的關系

  梁碧波在接受采訪時說,“創作過程中,總導演王新建提出要避免陷入‘一個人在真空中奮斗’的誤區。在每集節目敘事中,以人物為點、以時間為線、以時代背景為面,將三者有機結合,展現出個人命運同祖國興衰榮辱的緊密聯系?!?/p>

  眾多的人物,豐富的事跡,如何匯聚成一個系列節目呢?

  該片沒有以時間為序做成編年體,也沒有按人物資歷為序做成紀傳體,而是尋找人物與人物、人物與時代的內在聯系,將三個人物有機納入單集,再以單集構成系列。

  梁碧波介紹,主創團隊以相近職業將人物扭結在一起,以精神向度進行劃分呈現,通過分析人物、尋找元素,使三個不同人物形成統一的向心力,展現出某一個歷史時期的時代風貌,或者某一個行業的共同特征。更重要的是以小見大,展現出新中國的整體發展風貌。

  視聽語言的細細考究

  作為“非虛構”影視創作,該片跨越了75年時空,很多人物事跡都是“過去式”。歷史與當下兩個時空的交織,可以讓觀者更加身臨其境感受到人物故事的張力,同時創作者也要解決在“歷史”與“當下”之間進行時空轉換的問題。

  梁碧波介紹說,歷史時空和當下時空的巧妙銜接,能產生時空對話的效果。例如在第一集《致敬新中國》曹火星的段落中,通過當事人和親歷者后代用回憶的方式講述了不為人知卻感人至深的細節,增加歷史的真實性。

  該片還通過使用敘事性鏡頭講述事件,引導觀眾進入特定情境,推動故事發展。這類鏡頭工整、成組,能建立鏡頭序列完成敘事,有時候還能實現時空壓縮。比如在第十七集《共鑄鋼鐵長城》中,中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黃旭華的故事,就是用一組光影交錯的風格化影像再現的快剪,渲染出黃旭華與團隊人員工作起步時的忙碌與困境。

  此外,表現性鏡頭的運用同樣巧妙,它具有濃烈的情感和個性化色彩。第十九集《與時代同頻》中,講“敦煌的女兒”樊錦詩第一次到敦煌實習時,父親擔心女兒身體,給學校寫“求情信”的故事情節,用了一個表現性空鏡,用道具和投影搭建了仿真空間,將樊錦詩第一次獨在異鄉的飄零感表現出來,也將一位老父親的思女之情烘托出來。

  在談到片頭、片尾的藝術特點時,梁碧波表示,這樣一部題材波瀾壯闊的作品,很容易把片頭做得高大上、紅光亮。主創團隊選擇清新、明快的水彩畫風格,以各個時期人物的形象,水彩畫透明的質感和輕盈細膩的筆觸,力圖給人溫暖、明快又治愈的感覺,賞心悅目,通俗易懂,也緊扣“平凡而閃光”這一主題。片尾曲《璀璨星光》沒有用磅礴大氣、深沉凝重的美聲唱法,而是改用小清新的通俗唱法,以淺吟低唱的鋼琴旋律伴奏,以詩意抒情的方式,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

  在梁碧波看來,《新中國——平凡而閃光的足跡》是一次別具匠心的歷史回顧和精神洗禮之旅,更是一曲激勵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團結奮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生動樂章。(王爽)

【責任編輯:王爽】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
国产百度云网曝门在线观看_99视频精品全部免费品_亚洲熟女www一区二区三区_俺去鲁久久综合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