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起陜甘寧》出版-中國文明網

《風起陜甘寧》出版

發表時間:2024-05-12 來源:中國文明網
字體:
打?。?/a>

  《風起陜甘寧》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全書以歷史散文形式,聚焦延安時期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人以及這一時期的中國革命,總結了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走向成功的經驗。

《風起陜甘寧》書本封面圖。圖片來源:中國文明網

  《風起陜甘寧》一書是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副院長韓毓海在2020年到陜北探訪后,歷經4年時間完成的通俗理論著作。該書由《楊家溝》《大地上的學問》《波羅》《王學文》與《結合》五個篇章構成,行文旁征博引、酣暢淋漓。從地域文化、地方性格的角度解讀中國革命,以“陜北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又是中國革命的圣地”這一話題為出發點,充分利用豐富史料,結合實地考察,以生動描述帶領讀者重返歷史現場,對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等中國近現代歷史的重大命題展開論述,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與理論價值。(林鳳清)

《風起陜甘寧》

  一個偶然的機會結識了韓老師,由共同的歷史興趣愛好與讀書人的清議宏論談開去,越談越深,談得興起,問及他擬出版的或擬再版的作品,他拿出了《風起陜甘寧》。

  《風起陜甘寧》,聚焦的內容是作者2020年秋天在榆林回望中國革命。書名進而內容,抓住了我,震撼了我。時間:2020年秋天,中華民族不可逆轉的偉大復興進程中,一個收獲的金色時節。地點:榆林,黃土高原,年降水量400毫米,歷史上農耕世界與游牧世界的交匯點,文化碰撞,雄渾厚重。話題:以一場時空之旅,在“延安十三年”的背景下,看黃土文明遺風與中國革命作風的激蕩與結合。主題:中國共產黨人精神氣質、意志品格的由來與走向,不論走多遠,它都在我們的心底奔涌、在我們的上空閃爍,讓我們成為大寫的人、全面的人、真正的共產黨人。

  這本書讀來有三點感受最為強烈,就是“散與聚、雜與專、情與理”交織貫通,充滿著辯證統一。從容自如,大氣而不拘泥,靈動而透著深刻,是本書精神實質與表達風格的主基調。

  一是散與聚。

  看似散漫、實則神聚。沿著“陜北既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又是中國革命的圣地”這一話題,跨越中外,縱橫古今,上天入地,但都緊緊聚焦于共產黨人的精神、意志與戰略、思維。

  書中,韓老師引用錢穆先生的觀點:一個民族可以說是民族精神的產物,而黃河就代表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這個精神的特點,就是激流勇進、在激流中拼搏前進。

  韓老師帶著自己的思索與探究,走訪了榆林市的橫山、吳堡、米脂、綏德這些充滿傳說的地方,接觸了鼻音濃重、莊重幽默、保守浪漫的陜北人。

  陜北人有其獨特的性格,那是兼具草原的奔放與中原的保守為一體的性格,是兼具高原的自由與黃土的局促為一體的性格。陜北的革命者,是有著這樣一種特殊性格的革命者,他們不乏理想但更為實際,熱愛斗爭卻又重視人情,堅強但又寬厚,思想很現代但卻看起來土里土氣、土頭土腦,充滿了辯證法。辯證法,這是中華文明最好的東西,也是在中國西部保存最頑強的東西。

  作者繼續生發開去。談及“一代學術奇人”陳寅恪曾從歷史與戰略的角度,重新發現了陜甘寧這個地方與中華民族命運的深刻聯系。陳先生堅信“讀史早知今日事”,“用學問講政治”。他主張在公元3世紀到6世紀羅馬帝國滅亡、西晉滅亡的“天下大亂”中,走出當時歷史大變局的,正是陜甘寧地區胡漢貴族融合形成的充滿血性的新領導階級、胡漢文化融合形成的開放進取的新貴族文化、胡漢制度融合吸納形成的新的“關隴制度”。

  作者繼續揮灑筆墨,得心應手地展開去。書中提出黨內有兩個天才智囊,一個是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史博士冀朝鼎,一個是京都大學經濟學部博士王學文,如果講中國共產黨的經濟學,就不能離開這兩個人。

  1937年王學文到延安,曾擔任過日本工農學校校長,教授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多年之后,這所學校的日本學生香川孝志和前田光繁深情地回憶起王學文:有課的日子,他總是光腳穿著草鞋,頭戴草帽,沿著寶塔山的山路上來。1979年7月訪華期間,他們再次見到了84歲高齡的王學文老師,隨后他們將一直珍藏著的當時記錄的 授課筆記寄給了王老師,此件現存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重讀王學文的舊作,不由讓人們生出很多感慨。

  資產階級經濟學認為,人的價值,商品的價值,是由外在的市場—供給—需求—預期決定的,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則認為,人的價值,商品的價值,是由人的勞動、生產與實踐決定的。前者講外在的環境塑造了人的價值,后者講人作為勞動與實踐的主體,塑造了世界與人本身。只有抓住這一精髓,方才可以懂得毛澤東所 概括的經濟工作的“四面八方”?!八拿妗逼鋵嵕褪侵干a、消費、分配、交換(流通)四個方面,“八方”則是與上述四個方面相聯系著的各個社會主體、社會各階層,指工人、農民、工商業者、投資者等。根據這一精彩的“四面八方”說,把馬克思主義講成唯生產力論不對,是一種庸俗化;把馬克思主義講成階級斗爭、打倒一切更不對,是教條化。毛澤東所概括的“四面八方”,可謂神來之筆,這才是用最精彩的中國語言,講最深刻的馬克思主義原理。

  作者感嘆,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理由當然有很多,一個關鍵就是中國共產黨致力于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和中華文化優秀成分結合起來,就是毛澤東、周恩來手下有許許多多王學文這樣的能人、赤腳的教授,一步一個腳印地把自己的學問與黃土地連接到一起。

  至此,本書的主題主線又聚攏回來。

  二是雜與專。

  閱讀本書,作者與作品、結構與文體似乎都難以分類。文學?但通篇以史而述。史學?文字表達渲染而飛揚。政治經濟學?卻又以文史來論“不平衡發展”、以歷史地理來講政治經濟。黨史研究專著?但也可作為一部非虛構作品來讀,集藝術性的“紅色敘事”和個性化的 “重大主題表達”于一身。于是,看似雜家、實則專家,以多方面的專業知識、獨立思考、個性表達融匯成一個 新的“?!?,自成一家之說,而這也成為本書獨特魅力之 所在。我所擔心的,只是韓老師這套觀點與話術不太好傳承而已。

  比如,書中的“陜北風俗”一節,起首一句竟是靈魂之問:“什么是政治與治理的最高境界?”于是,由亞里士多德所謂的“城邦的優良生活”“良風美俗”談起,直到有著“鄉紳鄉賢”的互助合作的中國傳統鄉村生活; 由中國的“良風美俗”植根于鄉村共同體談起,論及“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社會化大生產與小生產的結合。讀到這里時,竟也激發我突然“雜亂無章”地想起一個有點“高精尖”的專業問題:如果我們有效地控制了資本的野蠻生長,形成了良性有序的網絡空間,網絡平臺代表的“社會化大生產組織力”和小微企業、創意人才、快遞小哥代表的“小生產活力”結合起來,那會是一個什么局面呢?

  比如,第一篇從毛澤東曾住過四個多月的楊家溝講起,但作者觀察和入筆的維度與眾不同,從而觸發了一個新的話題。那就是楊家溝其實是個屹立百年的小城堡,名叫扶風寨。扶風寨是典型的“塢堡”建筑。所謂村,起初就是寨,也是魏晉時代的“塢堡”,當時人民自相糾合,據險自守,以避戎狄寇盜之難?!皦]堡”與基層的鄰、里、黨制度,成為中國“大一統”的重要基礎。這個基礎組織形式一直最頑強地保留在西北。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特色。從一定意義上講,農村武裝割據的歷史就此開始。作者給出點睛之筆:“以農村包圍城市”這一天才學說,并非憑空產生,而是有著極為深刻的歷史內涵。

  比如,在第二篇中講到冀朝鼎。這個父親曾任山西司法廳廳長和教育廳廳長的名門之后、“自我揚棄的主人”,這個年僅13歲便考入清華學校、五四運動中被抓的最小的學生,1926年哥倫比亞大學博士論文《中國歷史上的基本經濟區與水利事業的發展》在美國政界與學 界產生了相當影響。這篇文章把馬克思論述過的“亞細亞所有制形式”問題講得很透徹,提出了“中國基本經濟區”的范疇,認為統一的基礎、中央集權的基礎,就 在于中央能夠建設并有效控制基本經濟區;基本經濟區建設,主要是靠水利與交通建設達成的;分裂與割據,一方面在于基本經濟區的爭奪,另一方面則在于地方建設造成的基本經濟區的擴大與轉移;古代中國的所謂國家能力,就是控制與建設上述基本經濟區的能力。導出的結論,就是只有通過重建中華民族共同體,才能戰勝“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

  于是,作者自問自答,重建中華民族共同體,出路在哪里?回答了這個問題的是毛澤東領導的中國革命。簡而言之,毛澤東的革命不僅是一場階級革命,更是一場文明革命、文明復興。有了這樣的視野,就可以再來看毛澤東轉戰陜北的歷史意義。毛澤東和共產黨人,就 是這樣以騎馬或徒步的革命,實現了草原文明與中原文明“接合帶”的革命化。從一定角度看,波瀾壯闊的中國革命,與中華文明形成和發展中以草原山地文明包圍基本經濟區、占領基本經濟區,并最終形成一個新的治理體系的過程,是內涵一致、有機契合的。中華文明在 這兩大區域的融合中,不斷走向復興?!巴L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那是把我們帶進空間與時間、宇宙與歷史之中的何等的想象力。而作者也常常是在有限的空間中、具體的場景下,把我們引向宏闊的歷史,延伸出某種無限的遐思。

  比如,第二篇“大地上的學問”,從各種關于共同體的論述展開去。作者指出了馬克思的一個論斷:共產主義是聯合起來的工人階級共同體,去掌握機器體系,是工人階級的勞動共同體支配機器,而不是機器支配人類社會。接下來,作者又是一個神來之筆,以他特有的跨 越時空的思維與邏輯,再次宕出“神來之筆”:“用今天的話來說,數字技術、人工智能是重要的,機器人是重要的,正如華為是重要的一樣,而真正重要的是,機器體系掌握在誰的手里,資本掌握在誰的手里,于是,最重要的在于馬克思手稿里的最后一句話,即新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瘪R克思從水利與定居,戰爭與貿易,勞動、技術與資本幾個方面,深刻描述了人類共同體的不同形式,而我們要真正地理解這些艱深的理論,只有去深刻 地理解偉大的中國革命、中國道路。什么是中國道路?作者以第五篇的標題回答了這個問題。中國道路,就是“把學問寫在中國大地上”。

  做學問可以旁征博引,也可以龐雜瑣細,有思考有見地或能夠給人啟發就好;但務必要專,要深入扎根在 我們腳下的黃土地上。

  三是情與理。

  作品飽含著熾烈的情,闡述了革命的理,帶著我們 從原理的角度,去重新思考什么是政治、什么是革命,去重估“為了真理而斗爭”這句話的起源,去謳歌自由與人性:“自由還意味著:人是為了真理、為了信念,可以主動結束自己生命的一種存在?!?/p>

  陜北的性格,既融入了此前中國革命的風格,也重塑了中國共產黨、紅軍和中國革命的性格,使得革命者的性格中,既閃耀著理想主義的光芒,又具有了黃土地的寬厚與博大,既有了毫不妥協的斗爭意志,又有了同志式的溫暖和濃烈的人間情懷。正如橫山信天游里唱的,“三號號的盒子紅繩繩,跟上我的哥哥鬧革命。你當紅軍我宣傳,咱們一搭里鬧革命多喜歡”,多么浪漫,何等多情,既慷慨激昂又婉轉曲折。作者就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具體描述,通過一些極富畫面感的場景,牽著我們感同身受地重返歷史現場,塑造出真實立體、有血有肉、可親可敬的黨的形象。

  書中第三篇是由榆林的“接引寺和波羅堡巍然屹立”講起,展開對古今中外志士仁人放下自我、獻身革命、救苦救難的思考?!笆裁唇凶鋈说木辰?,什么叫為人的覺悟?什么才是真正的社會精英?什么才是‘書生意氣’?這些確實是問題。思考這些問題,我認為從來沒有過時,也不會過時?!庇谑?,他從打破“從來都是鞋匠造反,要做老爺;當今卻是老爺們造反,為的是要做鞋匠”這一傳統的俄國十二月黨人,講到了1946年10月解放戰爭初 起勝負未定之時陜西望族胡景鐸、胡希仲叔侄毅然在榆林橫山波羅堡通電起義的壯舉。

  習仲勛與胡家叔侄同窗共讀結下一生的情誼,正是在習仲勛的“接引”下,胡家叔侄走上了為人民求解放的革命道路。正是陜北這塊熱土上的“鄉黨氣節”、家國情懷的“情”,與科學真理、革命學說的“理”結合起來,融會貫通、一朝覺悟,胡家叔侄如此,中國革命也在陜北尋求到了走上光明、美好世界的“大智慧”。

  作者一直在探究,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為什么能成功。當然,這是因為有理想信念、有鐵的紀律性。一個堅強的黨,一個堅強的領袖,一個堅強的組織原則,這就是共產黨成功的法寶,是第一法寶。但只有這個還不夠,我們黨還有第二個法寶,就是實事求是。這是毛 澤東思想的精髓,能講辯證法、“會拐彎”。毛澤東在楊家溝說過,我們這個黨,一旦順利些,就要犯“左”的錯誤;一旦受挫,就要犯右的錯誤,我們什么時候做到不“左”也不右,做到團結、緊張、嚴肅、活潑,我們黨就真的成熟了。

  歷史的理與人間的情總會交織的。

  讀罷,想起韓老師的另一部成名之作《一篇讀罷頭飛雪,重讀馬克思》,他拍案激賞馬克思不僅是思想革命的大師,也是文體革命的大師,盛贊《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開創了把政治史、經濟史、社會史和文化史熔為一爐的綜合視野,盛贊把思想與激情、知識與才華、莊嚴與詼諧、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熔為一爐的敘述方式,感嘆有知識的人不一定有思想,有思想的人不一定有才華,而把知識、思想、才華如此高度地凝練起來,這就是馬克思的風格。我私下忖度,韓老師從內心深處是把馬克思作為導師,是一個“馬粉”,可能馬老師的表 述風格也會自覺不自覺地影響到韓老師。

  在緊張的工作與學習之余,翻翻這本書,看看這本 內容豐富、境界寬闊的“主題讀物”,回顧下歷史、重燃下激情,引發我們的一詠三嘆,定當有些教益。

  讀了《風起陜甘寧》,感觸頗多,很發了些議論,我和韓老師的一位朋友就鼓動我把它寫出來。拉拉雜雜地寫了這許多,蒙韓老師不棄,是為序。

黃志堅

2023年6月端午

【責任編輯:林鳳清】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
国产百度云网曝门在线观看_99视频精品全部免费品_亚洲熟女www一区二区三区_俺去鲁久久综合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