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文化思想體系的重要基點-中國文明網

習近平文化思想體系的重要基點

發表時間:2025-02-24 來源:《紫荊》雜志
字體:
打?。?/a>

  習近平文化思想對新時代文化建設作了全面闡述,既有文化理論上的創新突破,又有文化工作上的布局部署,是一個明理達用、體用貫通的科學體系,蘊含一系列重大創新觀點,包括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十二個方面。其中,關于文化主體性、促進文明交流互鑒、堅持“兩個結合”等,體現著習近平文化思想體系的民族性、世界性和發展性,是具有原創性、標識性的范疇,在習近平文化思想體系中具有支撐性功能和作用,具有基礎性邏輯和原理。

  文化主體性托起中華民族行穩致遠

  文化主體性,是習近平總書記在中華文化發展關鍵時期提出的關鍵性概念。一般來說,文化主體性是指一個群體、民族、國家對自身歷史文化的認知、認同,對自身文化內容形式和發展方向自主決定的愿望、能力。獨立性、自主性、選擇性和創造性構成文化主體性的本質屬性,構成確保文化傳承延續、自我再造的內在功能,構成確保文化不被他者文化支配、改變模式、同化取代的防御機制。

  我們的文化主體性有賴于對中華民族歷史和文化的自信。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缭綆浊甑闹腥A史學傳統從未終止,從《尚書》《春秋》到《清史稿》使用同一種文字,它們記載著祖先的生產生活、精神活動,民族融合與文化變遷,它們見證著中華民族從哪里來、往哪里去。中國的和而不同、厚德載物,剛健自強、生生不息,整體把握、辯證思維等文化精神特質,不僅體現在當代中國人民的人格特色和精神風貌里,也能從一部部原典中找到基因。就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為什么中華民族能夠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頑強生存和不斷發展呢?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我們民族有一脈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質、精神脈絡”。中華文化的連續性,有力證明中華文化具有自我發展、回應挑戰、開創新局的文化主體性和旺盛生命力。

  我們的文化主體性有賴于百年來我們的黨和國家,緊緊依靠中國人民掌握了歷史主動。這種歷史主動既體現在經濟上、政治上,也體現在精神上,具體表現為具有文化自信和獨立自主精神。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遭受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和欺凌,逐步淪落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文化自信、國民自信受到極大戕害。但在1919年五四運動之后,覺醒了的中國先進分子與中國人民,歷史地選擇了中國共產黨和馬克思主義,找到了先進的主義作為旗幟,找到了堅實可靠的革命領導力量,精神上由完全的被動向主動轉變。在以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下,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引領中國人民,堅持走自己的路,贏得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堅持走自己的路,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成功實行改革開放,開辟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新境界,走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康莊大道,已經完全實現政治、經濟,包括精神上的獨立自主。當代中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已經成為我們黨的指導思想,成為廣大黨員干部和群眾政治上的主心骨、思想上的定盤星、行動上的指南針。在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領下,在堅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三種文化形態相統一中,中國人民的偉大創造精神、奮斗精神、團結精神、夢想精神得到發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取得歷史性成就,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全人類共同價值的傳播弘揚,圍繞自主知識體系的構建等方面,展現出更大的戰略主動和創新空間。

  文明交流互鑒共筑人類文明百花園

  作為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標識性概念,文明交流互鑒有著深刻的內涵,體現著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內在肌理,蘊含著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人類文明觀。這一文明觀堅持文明多樣性,強調文明是多彩的,人類因多樣才有交流互鑒的價值。這一文明觀堅持各種人類文明在價值上是平等的,強調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無是處的文明,文明沒有高低、優劣之分。這一文明觀堅持文明的包容性,強調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要珍惜。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沖突”,就可以實現文明和諧。習近平總書記2023年3月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議,系統闡釋了推動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鑒的中國主張,進一步豐富發展了上述人類文明觀。

  從世界歷史的維度看,文明交流互鑒的中國主張順應和引領了世界進步潮流。幾百年前,西歐資產階級用堅船利炮打開此前各個孤立存在的民族大門,鼓吹“文明等級論”,無情地改變和摧毀許多民族的文明。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隨著資本主義的危機和社會主義的興起,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普遍覺醒,民族獨立和文化復興成為他們的強烈追求。中國共產黨和新中國政府始終站在被壓迫民族和人民一邊,反對帝國主義、霸權主義,贏得第三世界國家和人民熱烈擁護。當今世界,全球聯為一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命運相依的共同體。但逆全球化的思想、冷戰思潮、零和博弈思維依然大行其道,“文明沖突論”甚囂塵上,美國前國務卿布林肯的“餐桌理論”表達著赤裸裸的霸權邏輯,這一切與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格格不入。全球文明倡議的提出,既是對這股文化逆流的對沖,也引領全球進步之士特別是全球南方國家共同點燃文明交流互鑒的智慧之燈。

  從中國的歷史來看,文明交流互鑒既給中華文明以營養,又推動各國文明共同進步。異質文明、有地域和時間差別的文明交流碰撞,往往催生文明的突破和升華。著名的案例如佛教東傳中土,對整個中國文化起了巨大的啟迪作用,而后的千余年間,中國人將佛教哲學中國化、發揚光大,使之從中國傳入東北亞、東南亞。同時,在漫長歲月里,中華文明又以“四大發明”等對歐洲從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發生著重要影響。正如閻學通等在《中國崛起——國際環境評估》一書中所說,“即使近代中國在相當長時期內國弱民貧而成為西方列強掠奪的對象,中國傳統文化依然在近代科學的發展中留有自己的烙印”。李約瑟在上世紀70年代曾斷言,“今天保留下來的各個時代的中國文化、中國傳統、中國社會的精神氣質和中國人的人事事務,在許多方面,將對日后指引人類世界作出十分重要的貢獻”。這充分表明,中華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不僅是中國人思想和精神的內核,對解決人類問題也有重要價值。

  今天,我們要堅定地走文明交流互鑒之路,著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著力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學習借鑒,以更加充滿活力的文明成果貢獻給世界。

  以“兩個結合”推動中華文化與中國式現代化相適應

  提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成為習近平文化思想成熟的重要標志,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具有原創性重大理論貢獻。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類社會、人類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照亮了人類探索社會進步規律、追求自身解放的道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從《共產黨宣言》發表到今天,170年過去了,人類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馬克思主義所闡述的一般原理整個來說仍然是完全正確的。堅持“兩個結合”,堅持的是馬克思主義的“魂脈”,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用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理想和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指導我們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不斷開辟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天地。

  深刻認識“兩個結合”的內在機理與歷史經驗。馬克思主義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體系。一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就是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和他們的后繼者們根據時代、國情、實踐、認識發展而發展的歷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在與時俱進中推進、在解放思想中統一思想,在解決時代課題中造就理論的豐碑。在我們黨的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一般原理和照搬俄國革命的經驗,沒有充分考慮中國國情和中國革命特點,使中國革命遭受嚴重挫折。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中,毛澤東創造性地回答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百年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不懈探索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堅持走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在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實踐一次次昭示,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

  深刻認識把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重大成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后,科學社會主義的主張受到中國人民熱烈歡迎,并最終扎根中國大地、開花結果,決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國傳承了幾千年的優秀歷史文化和廣大人民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念融通的?!瘪R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產生的時間、歷史文化條件有很大的不同,卻有著內在的相融相通。從使命追求看,共產主義和全人類的自由解放的理想與“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愿景高度契合。從思維方式看,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與陰陽平衡、禍福相依等樸素辯證思維高度契合。從行為方式看,認識來自實踐又能動地作用于實踐、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與經世致用、知行合一高度契合。人類命運共同體、亞洲命運共同體、中非命運共同體等偉大愿景,經過馬克思主義關于共同體思想的點化,對民胞物與、協和萬邦、“四海之內,皆兄弟也”等實現了超越和升華。生態興則文明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觀點與學說,在解決我國緊迫的生態環境問題過程中,經過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生態觀的激發,實現了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中國智慧的集成和超越。人民至上、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路線,更是馬克思主義關于人民是歷史創造者與“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治國之道,富民為始”等相結合而形成的當代馬克思主義思想精華?!皟蓚€結合”相互契合、相互成就,筑牢了道路根基,造就新的文化生命體,是對中華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們黨對中國道路、理論、制度的認識達到新高度,表明我們黨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推進文化創新的自覺性達到了新高度。

  堅持“兩個結合”的辯證統一?!暗谝粋€結合”是我們黨一直強調并堅持的,是我們黨的事業不斷發展壯大的密碼?!暗诙€結合”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重大理論創新命題,與“第一個結合”既有聯系又有區別。長期以來,“第二個結合”包含在“第一個結合”當中,“中國具體實際”有機地蘊藉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體強調、一體實踐,發揮著重要作用?!暗诙€結合”從 “第一個結合”當中獨立出來,顯示拓展中國道路、創新中國制度的時代呼喚,顯示發展中國理論、厚植中國精神的緊迫需要,認識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方法論的意涵和價值更加凸顯。我們在全面挖掘、轉化創新5,000多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上,要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發揮“第二個結合”思想武器作用,把握好“兩個結合”的辯證統一,絕不能搞簡單化、片面性。要從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突出的創新性、突出的統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深刻把握具有5,000多年歷史的中華文明的本質特征,真正理解中國道路的歷史必然、文化內涵和獨特優勢。要從“兩個結合”對道路、理論和制度的有力作用的高度,深刻理解正是在“兩個結合”指引下,我們成功開辟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增強貫徹“兩個結合”的自覺性、堅定性。

  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中國式現代化是中華民族的舊邦新命,是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新形態。只要我們始終堅持“兩個結合”,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著眼當前的主要矛盾統一起來,圍繞中國式現代化推進理論創新、文化創新和各方面的創新,就一定能不斷夯實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基礎、群眾基礎,以中國式現代化的美好愿景和實際成效,激發億萬群眾的創意創新創造精神,不斷發展具有強大思想引領力、精神凝聚力、價值感召力、國際影響力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使中華文明重煥榮光。(湯恒/西北師范大學傳媒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朱麗晨】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
国产百度云网曝门在线观看_99视频精品全部免费品_亚洲熟女www一区二区三区_俺去鲁久久综合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