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中國·青海篇丨葉金俄日:守護黑河源頭18載的最美守護者
“河水把我們的摩托車、吃的這些全都沖走了,那天晚上住那個地方又冷又餓,我就埋怨他干這份工作把性命都差點丟到那邊了,當時就特別不理解?!睎|木措至今仍激動地說。
東木措是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黑河源頭生態管護員,她還有另一個身份——葉金俄日的妻子。葉金俄日和妻子東木措堅守在冰川草原、穿行在深山峽谷,在艱苦的環境里,巡護黑河源頭十八年。
黑河是一條內陸河,發源于青海,跨過祁連山脈,滋養河西走廊腹地,最后注入到內蒙古自治區的湖泊之中。保護好黑河源頭生態環境,對于下游的甘肅、內蒙古的生產生活至關重要。
“我復員的時候,因為監管力量不足,黑河源頭的環境十分脆弱”葉金俄日說。當時,村里和鄉政府要招一名復員軍人到管護站上工作,葉金俄日被選中來到這個站上。
一輛摩托車、兩個人、三間房、127公里、200平方公里、18年,這些數字就是葉金俄日和妻子東木措兩個人日常工作的全部。一輛從弟弟那里借來的破舊摩托車,是兩人的巡山工具。管護站是三間磚瓦房,距離祁連縣城127公里。每天的主要任務就是巡山,保護200多平方公里的山山水水。從2006年到現在,兩個人堅守了18個春夏秋冬。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黑河源頭生態管護員、“中國好人”葉金俄日(前)與東木措(后)正騎摩托車前往巡查點。新華網發(祁連縣文明辦供圖)
葉金俄日夫婦負責管護10個巡查點、50多條支流,最近的巡查點有20多公里,最遠的要超過70公里。他們每周都要騎著這輛摩托車,對黑河源頭流域進行兩次巡護。到了沒路的地方,他們便將摩托車撂下,再翻山越嶺步行七八公里,抵達站點。兩個人完成一次巡護,最長需要10個小時,最短也需要5個小時。
葉金俄日說,“夏天趕上暴雨,冬天遇到大雪封路,騎著摩托車回不來那是常有的事?!敝灰幌掠?,夫妻倆每天七八點就騎著摩托車出發巡護,中午靠干糧充饑,晚上才能回來。
面對困難夫婦二人只能互相依靠,經過18年的磨礪,對于常見的問題都有一套應對的土辦法。如果摩托車的車胎被扎破,他們就將隨身穿的衣服脫下來塞進輪胎里,推著摩托走。有時晚上趕不回來,或是遇到大雨大雪天,他們就找廢棄的牛羊圈作為遮風擋雨的棲身之地。如果路遇棕熊、狼群他們將線衣脫下來綁在木棍上點燃,并不斷搖晃來驅趕野獸。
一次巡查歸來正趕上河水漲潮,一下子就把摩托車沖走了,等到好不容易在下游把摩托車打撈上來,天已經黑透,摩托車進水打不著火,夫妻倆就一直等到第二天河水退潮,他們才趟過河回到了管護站。
正是由于葉金俄日夫婦這樣一群生態管護員們的日夜守護,盜采濫挖的現象如今幾乎絕跡。隨著黑土灘治理、山水林田湖綜合治理、源頭禁牧、草原鼠害治理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實施,黑河源頭區域逐漸恢復了原貌,生態環境煥發出勃勃生機。如今的黑河上游流域植被覆蓋率增多,以青海云杉、祁連圓柏、樺樹、楊樹、柳樹、沙棘等為主的天然林區保護完整;珍稀瀕危的野生動物和候鳥數量增多,已成為黑頸鶴、藏雪雞、藍馬雞等理想的棲息之地,野牦牛、盤羊、藏羚羊、白唇鹿、馬鹿、巖羊、香獐在此奔跑,雪豹、熊不時出沒。這里先后發現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十幾種,二級保護動物二十多種,人與動物和諧共生的草原又回來了。
“剛開始上班的時候,野生動物也少,像巖羊、黑頸鶴、斑頭雁,還有麝比較少,現在夏天的時候出去,像黑頸鶴、斑頭雁、赤麻鴨等候鳥都有,整群的數量增加了?!比~金俄日說。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黑河源頭生態管護員、2022年第一季度“中國好人”葉金俄日(右)與東木措(左)正在記錄巡護工作。新華網發(祁連縣文明辦供圖)
如今的東木措早已不再抱怨這份單調又辛苦的工作。她說,“從我們參加這份工作以來,生態環境慢慢地變得越來越好了,這些亂挖亂采幾乎絕跡了,覺得干這份工作特別的自豪?!?/p>
葉金俄日因為日夜守護黑河源頭,榮登2022年第一季度“中國好人榜”,2024年7月,被表彰為“全國模范退役軍人”。(“文明中國”主題采訪報道組:新華網記者 鐘奕 高晟寒 祁連縣融媒體中心記者 王建國 周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