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中國·青海篇丨西寧文亭巷社區的新時代文明畫卷
秋風落葉,天藍水清。湟水潺潺,歌聲陣陣。
“再唱山歌給黨聽,我把歌兒獻給你,五十六個民族同唱一首歌……”這是在青海省西寧市城西區湟水河畔文匯路街道文亭巷社區綜合服務中心舞蹈室飄出來的歌聲,社區合唱團領唱藏族阿姨卓瑪才仁深情地演唱打動了現場所有的人。
“平時跟社區的老年朋友們一起學唱歌、排節目,樂趣很多?!弊楷敳湃收f。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卓瑪才仁在2021年才加入合唱團,最開始她并不通曉樂理,通過在合唱團的互相學習和音樂老師培訓已經成長為合唱團的“主力”。
文亭巷社區成立于2015年11月,轄區有住宅小區13個,居民2萬多人,有漢、藏、回、土、蒙古族等16個民族融居在此。如何把語言、習俗都完全不同的居民凝聚在一起,如何把社區作為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重要陣地,如何建設民族團結一家親的和諧家園,如何把不同民族的群眾召集起來共同進行新時代文明實踐,成為擺在社區干部眼前的一道思考題。
10月21日,青海省西寧市城西區文亭巷社區合唱團在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排練。新華網記者 鐘奕 攝
“每一個民族都能歌善舞,這會不會是他們的共通點和共情點呢?”文亭巷社區充分利用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工會“群眾之家”等陣地,搭建“文亭流動大舞臺”,社區老年人自發成立了3支合唱團、3支舞蹈隊、1支老年模特隊,在轄區開展巡回演出。
“文亭文亭!你是我暖暖的家園,奔走在新時代的路上,各族兒女心連心,讓幸福的日子甜甜蜜蜜……”這是一首由社區居民參與創作的《我是一顆石榴籽》,既唱出了幸福與團結,也傳遞出各族群眾心心相印的真情與奮進。
這些老人站在舞臺上,把開心的心情唱出來、把幸福的日子舞出來、把年輕的步子走出來,既滿足了轄區群眾的文化需求,又把各個民族的居民和觀眾都凝聚在一起,就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文亭巷社區黨委書記劉翠青介紹,作為一個典型的多民族聚居社區,社區以群眾需求作為出發點,廣泛開展理論宣講、文化活動、文明實踐、便民服務等志愿服務活動,切實打通宣傳群眾、教育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讓“小陣地”釋放大能量。
“我們合唱團每年演出30余場,每次來排練的時候大伙都特別開心。在社區這個溫暖的大家庭里,我們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幸福?!焙铣獔F團長王紅梅的語氣里充滿自豪。
10月21日,青海省西寧市城西區文亭巷社區居民在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參加剪紙培訓。新華網記者 鐘奕 攝
除了合唱團和舞蹈隊的專業場地,文亭巷社區綜合服務中心還設置社區黨建活動室、圖書室、國學館、書畫室等特色功能室。居民們在這唱歌、作畫、演奏,有著說不出的暢快。
一站式服務大廳“民族事務服務窗口”服務各族群眾,社區服務中心的笑語歡歌,身著紅色馬甲的志愿者走街串巷送服務、送關懷,“一家親”服務團入戶宣講、送政策、送服務……這幅新時代文明的風情畫卷,記錄著文亭巷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的故事。
2024年5月12日,青海省西寧市城西區文匯路街道文亭巷社區開展“暖心編織 以愛為禮”母親節主題活動。新華網發(西寧市文明辦供圖)
文亭巷只是西寧市開展老年友好型社區創建活動的一個縮影,全市的社區文化服務功能逐步完善。截至目前,西寧市共建成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1177個,在全省率先實現所有縣區、鄉鎮(街道)、村(社區)文明實踐陣地全覆蓋。西寧市注冊志愿者近33.55萬人,組建了25支市級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各縣區廣泛吸收青年、鄉賢、五老人員、退役軍人、道德模范等,組建由縣區委書記擔任總隊長的志愿服務總隊,配置各具特色的“5+N”服務隊3876支。
這些遍布全市的志愿服務隊聚焦各族群眾身邊日?!靶⌒枨蟆?,以貼心服務收獲暖心“大拇指”,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成為居民家門口的“便民站”,點亮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文明中國”主題采訪報道組:新華網記者 鐘奕 高晟寒 西寧晚報 張艷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