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中國·山東篇丨以文明引領城市發展,濰坊描繪文明城市“新畫卷”
城市承載文明,文明潤澤城市。濰坊,以其多年來的城市發展經驗,詮釋了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深刻內涵。
全環境立德樹人,共育桃李綻芬芳
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近年來,濰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構建起多方聯動育人機制,全面推動學校、家庭、社會全環境立德樹人工作,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在濰坊,有這樣一個地方,幼兒可以在寓教于樂中收獲成長,學生可以安靜閱讀學習,家長可以參加父母公益課堂。近日,“文明中國”主題采訪報道組來到高新區清池街道花園社區兒童成長中心,這里設置了玩??臻g、學習空間、創意課堂等,不少幼兒在家長的陪伴下正在此玩耍、學習。
實施全環境立德樹人模式,奎文區北苑街道金都社區也展現出了積極的探索成果。社區不僅設立了教育學校,還構建了一個由多方面力量共同參與的家庭、學校、社會共育網絡,通過組建成長護航隊、實施“三底”教育(底色教育、底蘊教育、底線教育)、評選“好家庭”等舉措,全面助力構建家校社協同育人新格局,共同為未成年人的成長提供支持和引導。
社區建立社校家聯席會議機制,共商共議育人事宜。社區與周邊5所學校、15所民辦培訓機構,共享運動場、心理輔導室等多個功能空間,開展文藝、體育活動;通過鏈接相關專業領域人才,組織開展各類利于提高綜合能力和素養的社區教育活動,培養懂營養、會教養、能培養的“三養父母”。不僅加強未成年人教育,社區還根據不同年齡段居民不同需求,有針對性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同時培養未成年人公民意識、責任意識和社會行動能力。
濰城區南關街道西南關社區始建于上世紀50年代,曾因清末一條胡同出過曹鴻勛、王壽彭兩名狀元而聞名遐邇,歷史文化底蘊深厚。 西南關社區依托轄區狀元文化長廊、狀元文化展廳、狀元亭等資源和優勢,從“道德、勤學、孝道”三個維度對狀元精神品質進行挖掘、解讀和拓展,形成了一套體系化的狀元胡同故事文化品牌線路。社區每年組織開展學習狀元郎愛國主義教育、文明出行、惠民文藝演出、保護環境、棋類比賽等活動,以狀元文化啟迪孩子心靈。
以狀元文化賡續孝德孝道,西南關社區通過開展“感恩父母,爭做孝德狀元郎”“九九重陽揚新風敬老愛老承傳統”等活動,培育社區青少年孝敬父母、尊老敬老的良好品質;開展“分享經典悅讀生活”讀書會、非物質文化遺產實踐講座等活動,中華優秀文化浸潤百姓心靈;以狀元文化培育愛國情懷……
少年強則國強。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是學校、家庭、社會共同的責任,從社區兒童成長中心的創新實踐,到金都社區的多方聯動共育模式,再到西南關社區對狀元文化的現代詮釋,濰坊市通過構建全方位的立德樹人體系,為青少年提供了健康、快樂的成長環境,促進形成良好社會風氣,助力精神文明建設。
幼兒在社區兒童成長中心讀書。新華網發(齊魯晚報記者 孫雪婷攝)
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
近年來,濰坊市以鄉村文化振興引領鄉村全面振興,打造了一批全國文明村鎮。
昌樂縣五圖街道庵上湖村,白墻青瓦的民居、干凈整潔的柏油路……據了解,昌樂縣五圖街道庵上湖村積極推進移風易俗,通過村規民約、全民積分、紅白理事會管理,夯實老年幸福院、庵上湖文明實踐田園簡婚禮堂、紅色田園課堂等移風易俗陣地,引導村民逐步養成“厚養、薄葬、簡婚”的良性循環文明村風。
在庵上湖村,家家戶戶門口貼了一個印有二維碼的小木牌,掃描之后呈現的是這戶家庭的積分情況。積分從何而來呢?庭院整潔、家庭和睦、家風淳樸、孝老愛親、移風易俗等,各戶通過累積的文明積分數,就能夠在村里的便民超市兌換獎品。這個小木牌既是一個家庭文明行為、文明故事的展示平臺,也是村子農業發展、黨員管理、環境治理的有力抓手。
“儲蓄”正能量、“提取”新風尚。近年來,青州市高柳鎮南馬蘭村充分發揮“美德銀行”作用,將無形的“鄉風”轉化成有價值的“文明”。將村民在喜事新辦、厚養薄葬、節儉養德等方面的文明行為轉化為有據可查的“美德積分”,進一步激發村民移風易俗的積極性。
自“美德銀行”啟用以來,村民們積極革除陋習,踐行文明新生活的熱情愈發高漲,鄉風愈發文明;同時,青州南馬蘭村工作人員也通過發放宣傳材料、入戶宣講、志愿服務等形式,引導村民轉變思想觀念,自覺做移風易俗的倡導者,讓文明之花開滿鄉村的每個角落。通過“美德銀行”的激勵引導、示范帶動、支持保障,鄉風文明展現新氣象,南馬蘭村也被評為省級文明村。
百善孝為先。青州市王墳鎮侯王村通過近十五年以孝治村,不僅孝親敬老蔚然成風,而且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青州市王墳鎮侯王村先后被省授予親情示范教育基地,評為全國文明村。
侯王村大力弘揚孝文化,并逐步以村規民約的方式固定下來,形成了以知孝、倡孝、督孝、評孝、揚孝“五孝”為主要內容的“以孝治村”模式。以鄉風文明為核心加強基層“德治”,以孝德文化為核心加強基層“善治”,全面提升基層治理。通過以孝治村模式,既發展了孝道傳統美德又弘揚了新時代文明實踐理念,將文明實踐既內化于心又外化于行。
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濰坊市各地在推動移風易俗、構建文明鄉風方面采取了多樣化且有效的措施,不僅推動了鄉村社會風氣的整體提升,還為城鄉鄉風建設注入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為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奠定堅實的精神文明基礎。
昌樂縣五圖街道庵上湖幸福院。新華網發(齊魯晚報記者 賈曼琪攝)
深化新時代文明實踐,助力基層文明建設
濰坊市不斷深化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著眼于“凝聚群眾、引導群眾、以文化人、成風化俗”,通過優化整合陣地資源、創新文明實踐載體、豐富文明實踐活動等舉措,不斷提升“全民文明實踐”質效,讓新時代文明實踐熱在基層、強在基層。
近年來,壽光市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不斷擴大,在城區,建設了集文明實踐項目孵化、培訓、展示等于一體的一站式縣級綜合服務基地;在鎮村,統籌整合黨群服務中心、黨員活動室等陣地資源,打造文明實踐所(站)1026處,縣鎮村三級文明實踐陣地實現全覆蓋。壽光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先后獲評2023-2024年度全國維護青少年權益崗創建單位、全省新時代文明實踐示范中心。
此外,依托壽光書城、城鄉學習書屋等特色陣地,壽光市推出“名師公益大講堂”“壽工益學”等服務品牌,多元化的文明實踐陣地成為群眾身邊的“百姓之家”。據介紹,壽光市定期邀請專家到文明實踐中心線上講課,解答關于未成年人教育、畢業求職等群眾關心的問題;成立“小小”“銀齡”“頭雁”等以青少年、中老年等為主體的8支文明實踐宣講團,開展各類宣傳宣講活動;在農村建設100余處家長學校,講好家風、講優秀傳統文化;在社區,每月定期舉辦“有事好商量”互動宣講;企業服務專員定期到2100多家重點企業“上門宣講”,講政策、梳思路、找訂單、促發展。
以文化人,潤物無聲。漫步在濰坊壽光市洛城街道屯田西村,文明村風撲面而來,一幅和諧美麗的鄉村畫卷呈現在人們眼前。近年來,屯田西村堅持文化振興賦能鄉村治理升級,深化鄉村文化的內涵,拓寬鄉村發展的道路,把文化元素融入美麗鄉村建設,積極探尋屯西專屬的“文明密碼”。
屯田西村積極塑造并深化其特色文化品牌,全力推動文化與旅游的深度融合發展。建設我國目前最大的以漢字演變為主題的藝術館——倉頡漢字藝術館,將活字印刷、雕版印刷、活泥字、AR互動成語墻、全息影像等多項文化與科技融合的體驗項目納入其中。探索出具有區域特色性、代表性的研學旅游新模式,為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的開展又增添了一處璀璨的文化地標。同時,屯西村倉頡漢字藝術館還與壽光(國際)蔬菜科技博覽會、濰坊壽光市極地海洋世界等旅游景點相呼應,形成了良好的旅游吸引力,極大地推動了文旅融合發展的步伐。
壽光市蔬菜小鎮景區中五顏六色的蔬菜。新華網發(齊魯晚報記者 賈曼琪攝)
載文明而馳,沐新風前行。濰坊市根植深厚歷史文化底蘊,以特色文化為支撐,打造一站式“文明實踐+文化”服務圈。一場場為生活“加碼”的實踐活動,一次次有溫度、有深度的志愿服務;一件件幫老救困、睦結鄰里的愛心故事……合力打開了濰坊市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新畫卷”。(“文明中國”主題采訪報道組:普韻喬 孫雪婷 賈曼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