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中國·湖北篇 | 趙福蘭:孝老愛親傳佳話 勤勞敲開致富門
17年后,她成為遠近聞名的致富能手,種田、養豬,用辛勤的雙手播種下希望的種子。
照料病痛中的婆婆、哥嫂,撫育侄女長大成人,她用實際行動踐行著孝老愛親的傳統美德。她是趙福蘭,第八屆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獲得者、“中國好人”。
趙福蘭在農田工作。襄陽市文明辦供圖
踏實肯干勤勞增收
10月17日,宜城市鄭集鎮八廟村,忙完家務,35歲的趙福蘭習慣性地從門后取下一個手提袋,摸索一番,掏出一個紅皮本子。丈夫石紅波有記賬的習慣,田里的收成、賣豬的收入,他都一筆一筆記錄下來。
“5月17日,收濕小麥4692斤;5月18日,賣仔豬5頭得1800元;5月19日,賣仔豬兩頭得700元……”看著賬本上那歪歪扭扭的字跡,趙福蘭覺得心里格外踏實。
趙福蘭(右)在豬場工作。襄陽市文明辦供圖
政府幫扶,勤勞肯干,如今趙福蘭和丈夫種了60畝地,多的時候同時養殖200多頭豬。去年,兩口子咬咬牙,買了玉米割臺,“以舊換新”添置了收割機、旋耕機,這一下就支出了13萬多元?!胺N植、收割用農機,省了人工費,此外農機還能租給周邊農戶,掙點租金?!蹦甑?,趙福蘭估摸著算了算,種地、養豬,一家人收入超過30萬元。
照顧親人無怨無悔
“趙福蘭,‘招福來’”,當地村民都說,是趙福蘭給這個家庭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趙福蘭和石紅波相識于深圳,當時兩人都在深圳的一家電子廠工作。趙福蘭發現,石紅波雖然書讀得不多,但勤奮好學,為人也厚道實誠。趙福蘭認定,石紅波就是那個與她攜手一生的人。
愛情是甜蜜的,生活是現實的。石紅波的母親年事已高,患有眼疾;大哥患有重疾,大嫂、二哥、三哥都有精神殘疾;大哥大嫂所生的小侄女還在上學……夫妻同心,其利斷金。趙福蘭毅然決然地承擔起照顧一家老小的重任。婆婆患白內障,視力嚴重衰退,趙福蘭就是她的“眼睛”,婆婆只要出門,細心的趙福蘭牽著她,陪伴左右。
發展養殖帶頭致富
農村有句老話,叫“家有萬貫,帶毛的不算”,說的就是養殖家禽家畜風險高,收入不穩定。趙福蘭和丈夫為了發展養殖、發家致富,沒少花心思。
婚后第三年,趙福蘭和石紅波從本家叔叔那“賒”了3頭豬,試水養殖。沒有經驗,他們就向其他養殖戶請教,從專業書籍中學習。
3頭豬第一次出欄,夫妻倆不僅還清了欠賬,還略有盈余。于是,他們開始擴大養殖規模。
“這些年也栽過不少跟頭,有一年鬧豬瘟,倒了一大片,最后又只剩下3頭母豬?!甭?,趙福蘭摸索出了規律,除了控制養殖密度,加強防疫,讓豬適度“瘦身”可以提高它們的免疫力。減少顆粒飼料投喂,增加豬草、玉米、菜葉的投喂量。每天早上天沒亮,趙福蘭就起來打豬草,忙完農活還要到地里撿菜葉……碰到母豬生仔,她常常在豬舍里一守就是一整夜,觀察母豬動態,輔助母豬生產。
趙福蘭在豬場工作。襄陽市文明辦供圖
靠著勤勞的雙手,趙福蘭一家的生活蒸蒸日上,他們的故事也在荊楚大地廣為流傳。2019年,趙福蘭榮登“中國好人榜”;2020年,趙福蘭家庭被授予“第二屆全國文明家庭”稱號;2021年,趙福蘭成為第八屆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獲得者。
志愿服務聚愛成河
細流匯聚江海,小善成就大愛。趙福蘭把對家庭的“小愛”化為投身志愿服務的不竭動力,受她的感召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活動中來?!摆w福蘭文明實踐工作室”成立,600余名志愿者以工作室為依托,經常開展各式各樣的志愿服務活動。理論宣講、互幫互助、走訪關愛、應急救援等志愿服務分隊奔走忙碌,通過道德講堂互動交流、正能量主題宣講、關愛孤寡老人、幫扶弱勢婦女、守護困境兒童成長等志愿服務活動,弘揚傳統美德,培育文明鄉風。其中“智慧媽媽育有方”志愿服務隊伍,精準服務留守兒童。
八廟村73歲的王大爺,兒女都在外地工作。大爺種了兩三畝地,秋收的時候收割機在田里轟隆隆地忙碌著。望著成堆的水稻,王大爺既喜又憂,喜的是又是一個豐收年,今年一共收了2000斤水稻,憂的是請拖拉機運輸又得一筆錢。就在王大爺犯難的時候,趙福蘭開著農機過來了,“大爺,我來幫你運水稻。放心,不要錢!”一連跑了幾趟,直到顆粒歸倉,趙福蘭才舒了口氣:“我特別理解這些老人,勤勤懇懇忙了一年,就巴望著多掙點錢,他們情愿自己用推車一車一車運,也舍不得花錢請農機?!?/span>
如今,文明實踐工作室影響力越來越大,趙福蘭忙并快樂著:“多虧了政府的好政策,大家生活越來越好,能帶領更多的志愿者奔走在培育文明鄉風的一線,這才是我最大的福氣!”(采訪報道組:榮毅 彭藝唯 許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