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中國·浙江篇|榫卯匠心五十載 傳承古建綻文華
在浙江海寧,有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工匠,用畢生心血守護古建筑,用榫卯技藝傳承東方美學。在五十余年的工匠生涯里,他手執木鋸、墨斗、曲尺,將腐朽化為神奇,讓一座座殘損的古建筑重新煥發生機……2024年第一季度,王繼康榮登“中國好人榜”。
工作中的王繼康。海寧市文明辦供圖
近日,“文明中國”主題采訪報道組采訪了這位用榫卯作筆、以磚泥為墨,刻畫出歷史印記、延續著古建筑的靈魂與韻味的凡人英雄。
逐夢榫卯 精益求精鑄匠心
王繼康生于浙江海寧。16歲那年,為了掌握一門傍身技藝,他踏上了學習木活之路,拜民間木工大師為師,開啟了與古建筑的不解之緣。
青年時期的王繼康。海寧市文明辦供圖
初入古建筑領域,王繼康全身心投入學習。他不放過任何一個提升自己的機會,主動向身邊的老師傅請教,購買書籍自學,不斷夯實理論基礎。那一本本被翻得破舊的書籍,每一頁都寫滿了筆記,見證了他的刻苦與執著。在上海同濟大學、南京東南大學及浙江省古建院專家的悉心指導下,他的業務水平突飛猛進。
1984年,海寧鹽官占鰲塔的重修日程被正式確定,這是王繼康參與的第一個大項目。一年多時間里,從塔壁的用料考慮到塔內木梯的復制,從瓦片的圖案確定到頂部塔剎木柱的更換……難關一道道被攻克。
“當時沒有先進的設備,六噸重的寶塔塔頂是用吊車硬拉上去的?!睋趵^康回憶,在30米高的塔頂修復塔剎,很多時候站都站不穩,需要全身緊繃著進行發力,這樣一做就是好幾個小時。功夫不負有心人,煥然一新的占鱉塔通過了相關部門的驗收,而王繼康認真好學、刻苦鉆研的勁頭,也得到了大家的廣泛認可。
浙江海寧占鰲塔。海寧市文明辦供圖
就這樣,王繼康在古建“修復”的路上越走越遠。每一天,他都與木、石、磚、瓦為伴,潛心研究園林古建的每一個細節,讓他能從建筑用料、紋飾、空間布局等多個角度,清晰準確地說出嘉興各縣市之間古建筑風格的差異和歷史成因。
持守匠心 傳承文脈展風采
在古建修復工作中,王繼康始終秉持 “修舊如舊” 的宗旨。從圖紙設計到施工技藝,從組裝木構件到安裝,他都精益求精。他帶領團隊,用斧鑿鋸銼、榫卯拼裝、古法修復等技藝,讓一棟棟古建筑重獲新生。
徐志摩故居、鹽官明清風情街、城隍廟、山東蓬萊閣、杭州靈隱寺云中軒等一系列知名木建筑,在他們的精心修繕或復建下,煥發出新的光彩。嘉興精嚴寺、望吳樓、海鹽南北湖景區明清街、福州林則徐故居大戲樓等,都留下了王繼康和他團隊的汗水與業績。
修繕后的徐志摩故居。海寧市文明辦供圖
林則徐故居大戲樓。海寧市文明辦供圖
王繼康說,中國古建筑不僅僅是物理意義上的建筑,更是中國歷史的記憶和文化載體。留住古建筑,就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好的傳承。
薪火相繼 傳承技藝育新人
“保護傳統技藝與培養專業人才,這兩者都至關重要?!?王繼康深刻認識到這一點。年過七旬的他,還在擔任古建營造團隊總顧問,為年輕一代提供指導和支持。
2023年,王繼康團隊歷時3個月,將飛檐戧角多達10個、螭吻3對、瓦將軍20座全部采用榫卯結構建造而成,被譽為“非遺之眼”的海寧古戲臺,“放進”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實現國內博物場館中一個新的“創舉”。
非遺古戲臺。海寧市文明辦供圖
古戲臺戲臺雖然不大,但其工藝要求之高令人驚嘆,特別是戲臺內部的藻井。這個由19層共456個小斗拱穿插承托的螺旋上凸式屋頂,形如民間養雞的竹編籠子,俗稱“雞籠頂”。
非遺古戲臺內部藻井。海寧市文明辦供圖
在參與古建筑修復指導工作時,王繼康也一直堅持古建筑模型的營造制作。他和團隊嚴格遵循榫卯、側腳等傳統制作技藝,將古建筑按比例制成一個個精致的模型?!罢憬髮W、中國美術學院等高校都采用了我們制作的榫卯教具,這也是對我們團隊的肯定?!蓖趵^康自豪地說。他最大的希望是能夠讓手里的技藝一代代傳承下去,讓一座座古建筑繼續矗立在山川之間,在歷史的長河中永遠熠熠生輝。(采訪報道組:鄧純雪 李雪芹 鐘奕 王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