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3歲的張俊濤,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汴京燈籠張”第七代傳人。
為了見到他,“文明中國”主題采訪報道組記者來到在河南省開封市理事廳街西頭。只見一座兩層、四百余平方米的小樓內部別有洞天。宮燈、走馬燈、無骨花燈……推門進去,一個奇幻璀璨的彩燈世界鋪展在眼前。
一句承諾 一生不負
為了父親的一句承諾,張俊濤放棄豐厚待遇,以公益性的傳承傳播,走上了一條讓中國傳統彩燈文化薪火相傳的人生歷程。
據史料記載,“汴京燈籠張”至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是河南開封的燈籠制作世家,相關技藝自清末時期創制,一直傳承至今。在祖輩的傳承下,文脈一直流轉,傳到父親張金漢這代推陳出新,研究恢復制作出宋代走馬燈等一批久已失傳的傳統彩燈,讓彩燈這一傳統技藝有了新的生命力。
2008年,“汴京燈籠張”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0年,張金漢離世前,給張俊濤的唯一的要求是:“要把汴京燈籠張技藝發揚光大?!睆埧闳晦o去了保險公司的高薪職務,走上了中國彩燈文化的公益傳承之路,開啟了文化公益行動的匠心堅守。
“從這項技藝被批準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那一刻起,就不僅僅是我家的了,而是國家的、大家的了?!崩斡浉赣H遺志,張俊濤把百年祖宅改建成了“汴京燈籠張”彩燈展覽館。兩層小樓,八個展廳,傳統燈籠、五谷豐燈、微型燈、萬眼蘿燈、走馬燈……數十個種類上百種燈籠,組成了美輪美奐的彩燈世界,成為了展示開封非遺文化的新窗口。
2011年6月彩燈展覽館開館,十幾年來,張俊濤始終堅持著免費開放、免費講解和贈送傳統紙玩具的“三免”原則,未有動搖。
曾有人以每年二十余萬元的租金,租用展覽館用于經營活動,他也不為所動。開館以來,只要有時間,張俊濤就在展館內為來自全國乃至全世界的游客和彩燈愛好者義務講解。
據了解,曾有一位早年定居美國的老先生,為尋找兒時記憶里的花燈跑遍了大半個中國,在“汴京燈籠張”彩燈展覽館看到滿屋花燈,激動落淚,嘴里不停念叨“這就是我兒時的記憶……”
名動汴梁 走向世界
“提燈籠,逛燈會,燈籠滅了回家睡!”這首流傳至今的歌謠,包含著開封人童年時的美好記憶,也是張俊濤發揚“汴京燈籠張”技藝的動力。
他以傳授制作“我的第一盞燈籠”為主題,把非遺課堂搬進各大中小學、幼兒園,舉辦免費制作體驗活動五百多場次。
2017年,張俊濤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從非遺博覽會到世園會,從少數民族運動會到農民豐收節,從深圳文博會到大運河博覽會、故宮香港展……他將“汴京燈籠張”帶到各類場合,不遺余力地傳播非遺文化,把彩燈中的中國故事、開封故事講給全世界。
2018年,張俊濤作為文化使者在英國的曼徹斯特、卡萊爾、利茲和謝菲爾德等多個城市舉辦汴京燈籠展示和文化交流活動;2019年,參加駐南非大使館、駐伊朗大使館舉辦的春節文化交流活動……張俊濤以民間藝人的淳樸和熱情,通過汴京燈籠這一載體,用中國傳統藝術點亮世界各地夜空。
耀眼彩燈 出圈出彩
用傳統元素、傳統工藝、傳統符號來表現現代生活,是張俊濤一直孜孜以攻的方向。
多年來,他遍歷各地的博物館、傳承地,搜集古籍資料,研究整理汴京燈籠的起源與傳承,著手古代花燈文化的研究復原工作,先后搜羅了數萬張木雕、木版年畫、藍印花布以及各種老家具物件等,采集、整理搜集遺存在民間的各種傳統紋樣素材。
至今,他提取傳統紋樣圖片1000萬余張,自行設計、編印《中華傳統紋樣藏品庫印染圖案分冊》《木雕花板分冊》《屏窗圖案分冊》《門照罩圖案分冊》等成果,免費提供給專家學者、專業學生作設計研究使用。
光陰更迭,歲月輪回,中國傳統彩燈文化已走出國門,聞名遐邇。張俊濤腳步不停,讓非遺活起來、火起來,就像一盞盞光彩奪目的彩燈,點亮夜空、激活一城華彩汴京?。ú稍L報道組 王爽 李遠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