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中國·廣東篇 | 江門:加減乘除構建多元鄉村文化空間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廣東省江門市創新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工作,通過做好“加、減、乘、除”法,優化鄉村文化空間布局,豐富直達基層的文化供給服務,培育文明鄉風、煥發文明新氣象。
做好設施“減法” 優化鄉村文化空間布局
每天清晨,臺山市端芬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一開門,不少村民就會帶著小朋友到此“充電”學習。這里將農家書屋、僑史展覽、人才驛站等陣地資源整合貫通,建成鄉村一體化綜合文化場所,定期開展形式多樣的文明實踐活動,更好地滿足群眾精神文明需求。
這是江門做好設施“減法”,優化鄉村文化空間布局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江門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的統籌整合優勢,打破條塊分割和部門壁壘,以“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同高效”的原則,上下聯動、左右互動,讓公共文化服務陣地“融起來”“活起來”。
謝創故居新時代文明實踐點通過“圖文展示+專題展覽+巨幅浮雕+多媒體手段”的方式吸引群眾。
“我們堅持將傳統文化融合到鄉村空間打造之中,突出地域特色,引發情感共鳴,讓鄉村文化空間更加集約、更顯本真、更有品味?!笔形麄鞑肯嚓P負責人表示。以開平為例,當地充分利用豐富的碉樓、傳統祠堂、紅色遺址等歷史建筑資源,歸并整合,突出“鄉愁記憶”,打造了17個特色新時代文明實踐點,成為村鎮文旅的重要展示點、服務點。
布局好鄉村文化空間之后,如何破解 “流量”不足難題?江門有妙招:潮流包裝點亮鄉村文化空間,用時尚創意引“流量”,根據新時代廣大群眾特別是農民文化生活需求,優化提升、創新打造新型文明供給空間。
塘口鎮先鋒天下糧倉書店文明實踐點。
比如,在城鄉打造了30多個集合城市形象、黨史教育、紅歌K吧、農家書屋、文化茶咖于一體的文明小屋,成為當地群眾學習理論、休閑小憩、充電賦能的理想場所,也成為鄉村旅游的熱門打卡點。又如,塘口鎮先鋒天下糧倉書店文明實踐點,因獨特的空間設計吸引大批群眾參觀、消費,今年上半年逾40萬人次進駐打卡,躍居全國先鋒書店鄉村店榜首。
做好供給“加法” 豐富鄉村文化空間文化服務
音樂黨課在新會區沙堆鎮獨聯村文化活動中心開展。
“你邁開了氣壯山河的新步伐,走進萬象更新的春天……” 8月8日,一場主題音樂黨課在新會區沙堆鎮獨聯村文化活動中心開展,伴隨著悠揚旋律,主講人陳晚翠將音樂藝術與改革開放實踐有機結合,帶領大家深入領會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重大意義。
負擔減下去,服務提上來。近年來,江門堅持做好供給“加法”,不斷豐富鄉村文化空間文化服務。
打造“碉樓下的黨課”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
突出通俗化,理論宣講有聲有色。江門堅持用群眾聽得進、記得住、傳得開的方式打通理論傳播“最后一公里”,開啟“文化+志愿”服務模式,推行“文化+理論”的宣講形式,全域推廣“藝術黨課”,其中“音樂黨課”開發“點單式”特色課程60余節,線上線下累計開課640余場次,覆蓋黨員群眾超131萬人次?!八囆g黨課”線上線下傳播覆蓋黨員群眾近500萬人次,獲評中國政研會2023年度基層思想政治工作優秀案例?!暗飿窍碌狞h課”獲評全國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示范項目。
江門依托各級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以“我們的節日·七夕”為主題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
做好協作“乘法” 唱響新時代文明實踐“合奏曲”
臺山臺城街道桂水村“無負今日”書房開展閱讀活動。
近日,一個下雨的清晨,記者穿過鬧市,來到位于臺山市臺城街道桂水村的“無負今日”書房。這間充滿僑鄉特色、古色古香的書房,吸引著八方游客。值得一提的是,這是社會企業在江門地區捐建且入列“無負今日”書房的第42座公益“悅讀館”。
“無負今日”書房遍布城鄉,成為江門城鄉時尚閱讀的新空間。圖為小讀者在“無負今日”書房(臺山中心圖書館)閱讀。
鄉村文化空間建設不是“獨角戲”,需要各方協同合作。在運營方面,江門創新投入方式,引導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參與其中,讓鄉村文化空間有效運營的“難點”變成服務群眾的“亮點”。市委宣傳部統一規劃打造“無負今日”書房建設,在統籌政府幫扶資金的基礎上,撬動了愛心企業捐建了42座“無負今日”書房,就是其中的一個做法。
線下,分批分層推動各級文明單位與各地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結對,市級以上文明單位結對率100%,培育了“涉農產品質量科普+粵菜師傅培訓”等典型項目。同時,實施省內首創的“文藝結對”新機制,聯合省文聯實現省市縣“三級聯動”,推動“廣東音樂家新時代文明實踐薪火站”落戶江門,開展“興僑都文化 育時代新風”新時代文明實踐文藝志愿服務系列活動,將文藝志愿服務送到最基層、送到群眾身邊。
線上,以“數字賦能”推動多維度共建,推出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雙聯動”模式,建立志愿服務信息管理平臺,實現志愿服務線上“點單—派單—接單—評單”的閉環,推動各類志愿服務資源覆蓋農村(社區);搭建“江門市新時代文明實踐慕課平臺”,通過打造“指尖課堂”,實現“一地授課多地共享”的效能倍增;打造線上線下同頻共振的“無負今日?文明講堂”新時代文明實踐宣講品牌,推出24期線上宣講視頻,吸引超75萬人次觀看。
做好舊俗“除法” 培育文明鄉風淳樸民風
“又積累了不少積分,我兌換一包‘紅心大米’!”開平市塘口鎮宅群村的老黨員方學忠拿著一本“積分存折”來到該村黨群服務中心兌換獎品。宅群村創新發放“積分存折”,把紛繁復雜的村級事務標準化、具體化,激發了自治活力。
為移風易俗積極家庭兌換獎品和發放流動紅旗。
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是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在農村落地生根的必然要求。近年來,江門將深化移風易俗、樹立文明新風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主要抓手,做好舊俗“除法”,破除陳規陋習,同時利用好鄉村文化空間開展移風易俗活動,不斷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
飛檐翹脊,雕梁畫棟,氣勢恢宏……重修后的新會區大澤鎮蓮塘村龍母廟保留了傳統建筑之美,極具傳統文化氣息。據了解,蓮塘龍母廟始建于明萬歷元年(1573年),經過重修后,成為了蓮塘村的公共文化新空間。
活化利用宗祠文化,盤活宗祠文化空間,是蓮塘村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一環。通過深挖宗祠文化中蘊含的人文精神,蓮塘村大力傳承好家風、傳遞正能量,讓宗祠成為宣傳黨的政策方針、傳播文明鄉風家風、村民議事論事、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場所基地,煥發“宗祠文化+文明實踐”的新活力。
恩平市石聯村“鄉村共建積分超市”開展“行動換積分,積分促文明”文明積分兌換活動。
恩平市恩城街道石聯村堅持修訂完善村規民約,設立“積分超市”,并成立村級志愿服務隊,廣泛開展誠信家庭、小積分兌換“大文明”等活動,依托文明實踐站開展鄉村趣味運動會等文藝休閑活動,制定獎罰措施,鼓勵村民參與到環境整治、文明勸導、矛盾調解、應急搶險等各類村級公共事務中。
……
在江門,這樣的案例還有很多,文明新風正如一股清流浸潤著這片廣袤的大地。(采訪報道組:張殊凡 黎禹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