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中外文明交流互鑒注入新動能
習近平文化思想是堅持“兩個結合”、推進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創新發展的重大成果。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不僅為新時代新征程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和科學行動指南,也對國際社會了解中國歷史、領悟中華文明、感受中國脈動具有重大意義。
習近平文化思想植根于中華文明沃土,蘊含著開放包容、博采眾長的文明基因。與西方學者宣揚的“文明沖突論”截然不同,我們倡導的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朵鮮花打扮不出美麗的春天,百花齊放才能讓世界春色滿園?!?023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議,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重視文明傳承和創新以及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提出“堅持文明平等、互鑒、對話、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優越”。這一倡議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內容,充分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契合了世界各國普遍關切,體現了全人類共同價值,推動了文明互鑒和文化合作,為促進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中國方案。
在百年變局加速演進的歷史背景下,人類應對共同挑戰、邁向美好未來,尤其需要文化文明的引領和滋養。應當把握歷史機遇,進一步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引領,落實全球文明倡議,加強文明交流借鑒,推動不同文明和諧共處,促進各國人民相知相親。
建立系統長效機制,統籌構建全球文明對話網絡。加強系統性設計,統籌各層級、雙多邊文明對話交流合作機制建設,構建多主體、多機制、多領域、多內容、多形式的全球文明對話合作網絡,共同推動落實聯合國《不同文明對話全球議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及其行動計劃要點,促進不同文明之間真誠對話,加強各國價值理念和方法經驗的分享,實現不同文明互學互鑒、共同發展、合作共贏。
協調各方資源和力量,有效發揮青少年群體的作用。充分調動科研機構、高校、媒體、企業、公共部門、民間社會組織和個人的參與積極性,重視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旅游等領域的相關主體在文明交流中的促進作用,形成多主體、多層次、多領域的人文交流格局。重視青少年主體在國際傳播中的作用,跨文化傳播中的內容選擇、呈現形式、語言風格等方面宜向青少年群體側重。依托“國際青年領袖對話”“國際青年中國行”等現有國際青年項目,邀請國際青年赴華交流,促進中外青年思想溝通,加深相互理解。著眼青年群體國際人文交往訴求,不斷推出青年跨國交流品牌項目,以文化、藝術、教育、體育為紐帶牽線搭橋,培育壯大知華友華后備力量。
加強內容和內涵挖掘,系統提煉中華文明精神標識??茖W分析、系統闡釋、有效提煉中華文明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生動、形象展示中國精神和中華文化的核心要義。深挖全球文明倡議的精神內核和倫理支撐,從文明交流互鑒、全人類共同價值、文明傳承創新、人文交流合作等方面,深刻闡述全球文明倡議的重要內涵和世界價值。系統建構中華文明國際傳播符號系統,基于中外利益的共同點、話語的共通點和情感的共鳴點,將中華文明、中國故事與海外受眾的表達習慣和文化傳統充分結合,尋求中外文明傳播的平衡點,全面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
積極創新形式和渠道,不斷拓寬交流對話路徑。積極適應數字化、智能化、低碳化時代的新要求,推動大數據、5G、虛擬現實、元宇宙、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技術在文化傳播領域的轉化和集成運用,創新技術運用場景,推動移動化、智能化、視覺化和平臺化的國際傳播全媒體體系建設,不斷創新文明交流對話的路徑和形式。以文化基因塑造IP,以文明元素打造品牌交流平臺,吸引更多普通民眾參與文明交流對話與互動,提升國際傳播親和力。充分發揮人際傳播和面對面交流的作用,利用好蘭花獎評選、文明對話等交流活動,以及海外中國文化中心、中國圖書中心等交流平臺,增強國際傳播的針對性和影響力。
深入開展區域國別研究,持續做好精準國際傳播。2023年,中國外文局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對23國民眾開展中華文化認知調研。調查發現,受訪者對中華文化傳播力影響力的平均認可度達到92.8%,發展中國家和全球18—35歲受訪者好評度更高。應當針對不同國別與地區的文化土壤,系統推進文化與跨文化傳播專項研究,結合個體文化需求差異,以地區為單位,研討細分化和個性化的跨文化傳播策略,實現精準傳播,不斷提升國際傳播有效性。(中國外文局副局長、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院長 于運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