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中國特色”的文化建構既獲得了最堅實的實踐根基和深化動力,也指向了最深刻的理論實現與思想引領。習近平文化思想敏銳把握當代中國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的文化要求,深刻洞察人類文明更新發展的時代趨勢,深入總結百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文化建設的歷史經驗,科學凝練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堅持文化領導權的實踐智慧,深度破除西方中心主義文明觀的迷思陋見,深切建構中國共產黨駕馭歷史之變、世界之變、時代之變的文化理念,明體達用、體用貫通,在文化自信、開放包容與守正創新的統一中開拓了“中國特色”文化思維的新高度,厘定了“中國特色”文化命運的新把握,塑造了“中國特色”文化權利的新尺度,明確了“中國特色”文化道路的新使命,建構了“中國特色”文化格局的新圖景,從而歷史性地開辟了“中國特色”文化建構的新境界,為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和實現民族復興提供了根本思想遵循。
一、以“兩個結合”開拓“中國特色”文化思維的新高度
“一個民族要走在時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沒有理論思維,一刻不能沒有正確思想指引?!边M入21世紀以來,面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可逆轉的歷史趨勢及其所面臨的全新時空特征,能否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深入揭示“中國特色”的文化存在及其歷史本質,深刻建構“中國特色”的文化道路及其歷史使命,深切展現“中國特色”的文化格局及其歷史擔當,進而在此基礎上推動并實現中華民族的文化崛起,既激蕩著中國共產黨人的文化自覺與歷史主動,也呼喚著中國共產黨充分展現具有時代高度和人類意義的文化思維及其建構力量。
習近平指出,“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歷史正反兩方面的經驗表明,‘兩個結合’是我們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寶”。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基礎上,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創造性提出“兩個結合”的根本要求,既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原創性貢獻,又以具有高度歷史主動、文明自信和時代引領意義的文化建構,筑牢了中國共產黨文化自覺的歷史根基,打開了中國共產黨文化自立的創新空間,夯實了中國共產黨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從而創造性地開拓了中國共產黨的文化思維的新高度。尤其是“第二個結合”的提出,深刻地揭示了貫穿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建設、改革開放和新時代偉大實踐的理論創新自覺與實踐創造智慧,是習近平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原創性文化貢獻和標志性文化成果。習近平指出,“‘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讓我們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新?!边@既深刻地揭示了“第二個結合”作為“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所具有的“必由之路”和“最大法寶”性質,又極大地充實了馬克思主義的文化生命,歷史性地建構了中國共產黨文化思維新的更高的理論界面。
第一,“第二個結合”以立足于大歷史觀的文化世界觀的界說,深刻破解了近代以來中國文化發展史上長期存在的“古今中西之爭”,展現了中國共產黨文化思維的堅固歷史邏輯。面對近代以來西方資本主義文明主宰世界歷史進程的歷史處境以及由此所導致的在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識上長期存在的時空錯置和價值扭曲,習近平明確指出,“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只有立足波瀾壯闊的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國道路的歷史必然、文化內涵與獨特優勢”。作為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首創性成果,“第二個結合”推動了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想精華的貫通,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相契合之處揭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內在機理和生命活力,深刻地解構了自近代以來困擾中華民族維護和拓展自身文化主體性的思想文化紐結,推動中華民族在文化世界觀上徹底由被動轉為主動。
第二,“第二個結合”提出以實踐觀點為支撐的文化生命體范疇及其解釋原則,深刻破解了在文化形態的塑造上長期存在的“模式”思維,展現了中國共產黨文化思維的堅實實踐邏輯。習近平指出,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是‘拼盤’,不是簡單的‘物理反應’,而是深刻的‘化學反應’,造就了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第二個結合’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讓經由‘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這一系列重要論述,把對文化和文明的理解建立在馬克思主義實踐觀點及其歷史性特征的基礎之上,以“生命成長”而非“兩極對立”的思維方式和解釋原則來看待和把握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本土文化的存在與發展歷程,從根本上超越了包括傳統與現代、本土與世界、自我與他者等二分法在內的一系列二元對立,推動了中華民族在文化方法論上徹底由被動轉為主動。
第三,“第二個結合”凝練文化自信、開放包容和守正創新有機統一的辯證智慧,深刻破解了在文化發展路徑形塑上長期存在的“依附性”意識,展現了中國共產黨文化思維的堅定理論邏輯。習近平指出,“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穩、行得遠。中華文明歷經數千年而綿延不絕、迭遭憂患而經久不衰,這是人類文明的奇跡,也是我們自信的底氣”;“開放包容始終是文明發展的活力來源,也是文化自信的顯著標志。中華文明的博大氣象,就得益于中華文化自古以來開放的姿態、包容的胸懷”;“對文化建設來說,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顯然,在文化自信中貫通中華文化漫長歷史脈絡及其博大文明創造,在開放包容中會通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的多彩精華及其深刻文明對話,在守正創新中融通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想精華和當代科技革命及其社會變革的時代精神,必將以“又一次思想解放”的強大力量推動中華民族在文化發展路徑的選擇上徹底由被動轉為主動。
二、以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厘定“中國特色”文化命運的新把握
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也是貫穿在“中國特色”文化建構中最根本、最堅實的歷史命脈。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在深刻總結黨的歷史經驗和深邃洞察時代發展大勢的基礎上,敏銳地提出“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這一重大論斷,深入揭示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實現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文化—歷史規律,深刻闡發中華民族自近代以來之所以能夠在精神上從被動轉為主動的內在機理,充分展現了習近平文化思想在“中國特色”文化命運的把握上深邃的歷史認知與治理智慧。
第一,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把牢了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的理論制高點。堅持思想建黨、理論強黨,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也是中國共產黨能夠牢牢掌握文化領導權從而引領中國思想文化建設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的根本保證。黨的十八大以來,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黨、教育人民、凝聚民族,不僅為中國共產黨牢牢掌握文化領導權奠定了科學的理論根基和思想引領,也深刻突顯了當代中國和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責任與文化權利。展開來看,中國共產黨既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學習上強調學深悟透用實,又在這一思想的研究闡釋上突出體系化學理化,加強對其原理性成果的研究闡釋并推動其向知識話語、研究范式、學術理論轉化,還在這一思想的宣傳和普及上注重“把鮮活的思想講鮮活”“把徹底的理論講徹底”,從而有效地推動了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
第二,創造性確立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強化了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的制度性支撐。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這既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及其治理優勢的深刻揭示,又實現了中國共產黨在“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這一重大問題上的制度創新。黨的十八大以來,堅持把馬克思主義作為看待和把握意識形態工作的“總鑰匙”,堅持以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和基本方略及其與時俱進來引導我國意識形態和整個社會思想文化建設,堅持以黨的堅強政治領導來保證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持把黨的全面領導落實到意識形態工作和思想文化建設的全過程、各領域、各環節,塑造了中國共產黨的意識形態工作的理論、制度、政策與話語的完整體系及其顯著優勢。概言之,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展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能夠與時俱進地豐富精神文化生活、激發精神文化活力、提升精神文化境界并有效排除精神文化領域中各種干擾和挑戰的堅定意志、戰略定力與民族自信,為中國共產黨更深刻、更現實地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提供了根本性支撐。
第三,前瞻性把握互聯網時代意識形態演變的新趨勢、新特點、新要求,掌握了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的歷史性主動。隨著當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尤其是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融合發展的高速推進和普遍溢出,當代社會的意識形態及其功能特征正呈現出深刻的變化,不僅傳統認識中那種意識形態與科學技術的外在的、抽象的對立正日趨隱退,而且意識形態本身由于信息技術的深度嵌入也正在發生全新的時代變化和實踐深化。習近平指出,“網絡已是當前意識形態斗爭的最前沿。掌控網絡意識形態主導權,就是守護國家的主權和政權”;“過不了互聯網這一關,就過不了長期執政這一關”。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以信息網絡技術為代表的當代科學技術的加速發展帶來的意識形態領域的新變化,中國共產黨在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這一重大問題上展開創造性思考與前瞻性把握,努力深入到當代意識形態發展與演變的實踐前沿、理論前沿、科技前沿尤其是網絡空間前沿,深刻把握由于信息科技的快速迭代所導致的時代思潮變化和象征實踐深化,充分發揮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能夠科學反映、表征和塑造時代精神、文明靈魂和人類共識的引領性功能,推動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及其敘事體系和話語體系的創新發展,從而在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凝聚全體人民團結奮進新時代新征程的強大精神力量上實現了具有時代前瞻性的戰略主動。
三、以堅定文化自信塑造“中國特色”文化權利的新尺度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展現其生命存在的理想追求、不竭動力和積極尺度的高度自我意識、深層意義導向和根本權利責任。中華民族從遠古走來,之所以能夠在與時間的相迎相送中演繹出不同歷史階段的天下形態及其歷史意義,能夠在與空間的相依相望中塑造出多樣化人文地理中的文明家園及其永恒鄉愁,并最終成就了人類發展史上從未中斷的獨特的文明形態及其獨到的人文傳統、精神氣質和惠澤天下的歷史進程,最根本、最深層的原因就在于,文化自信始終構成了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本質特征、深刻底蘊和根本權利。
習近平指出,“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這既是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路徑、狀態和成效的實踐理性判斷,又是在整合歷史、現實與未來的長時段視野中對“中國特色”內在的文化規定性的重大戰略把握,也是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所具有的主體性、普遍性和人類意義的深刻洞察與總體呈現。其本質,是從文化權利的高度為“中國特色”的進一步完善與發展賦予了“堅定文化自信”的根本尺度。
第一,堅定文化自信,從文明創造的厚度上揭示了“中國特色”的文化依據。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動搖,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實踐的選擇,也是當代中國和中國共產黨人始終不懈進行文化建設、文化創造、文化選擇和文化超越的總體性成果。作為一種奠基于道路、理論和制度之上的文化創造與意義建構,“中國特色”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在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充實革命文化和建設拓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歷史奮斗中,堅韌不拔又與時俱進地進行文化建設、文化創造、文化積累、文化提升的歷史性成果,是中華文化的歷史連續性、空間廣延性和價值普遍性在當代中國充滿生機活力與昂揚姿態的現實展現與時代拓展。堅定文化自信,反映了習近平文化思想堅持以中國為觀照并注重從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即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與和平性來把握“中國特色”的文化主體性的理論創造,本質上是在貫通過去、當下與未來的長時段歷史尺度和文明厚度上對“中國特色”應有文化權利的深刻呈現。
第二,堅定文化自信,從意義詮釋的深度上闡明了“中國特色”的文化本質。自覺從“文化自信”的角度來詮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基性、主體性和總體性,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理論創造,而其重大意義就在于,只有把握了“中國特色”所具有的文化自信本質,我們對“中國特色”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才能獲得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力量之源。展開來說:所謂“更基礎”,就在于文化自信把握與闡明了“中國特色”的發展方向和價值前景,從而推動“中國特色”在人們的精神實踐領域獲得信念扎根與牢固認同;所謂“更廣泛”,就在于文化自信把握與闡明了“中國特色”的社會基礎和群眾基礎,從而推動“中國特色”堅實地走向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世界并成為兌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莊嚴承諾的歷史進程;所謂“更深厚”,就在于文化自信把握與闡明了“中國特色”的文化建構能量和意義拓展功能,從而推動“中國特色”真正展現為歷史連續性、實踐主體性和價值普遍性高度統一的文明整體。
第三,堅定文化自信,從理想建構的高度上彰顯了“中國特色”的文化愿景?!爸袊厣笔怯羞h大理想和文化使命的偉大事業。堅定文化自信,既是對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承諾,又是對中華民族天人合一、大同社會、天下為公、協和萬邦等古老理想的合理繼承,還是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奮發與現實推進。進入21世紀以來,雖然時代變化和中國發展的廣度與深度已遠遠超出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當時的想象,但“中國特色”的實踐創造與文化成就深刻表明,只有堅持走自己的路,堅持以自己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堅守文明本根、聆聽時代聲音、把握世界潮流,進而在此基礎上堅定不移地實現“中國特色”文化理想的高瞻遠矚和時代充實,并把近代以來西方文化霸權的現實表現和不合理性都視為“當下的東西”而收攝在中華民族和中國共產黨的文化理想的視野和把握之中,才能推動“中國特色”牢牢占據推動人類社會進步、實現人類美好理想的道義制高點。
四、以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確立“中國特色”文化道路的新使命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和寶貴歷史經驗最鮮明的寫照,也是蘊含在“中國特色”文化道路中最深刻的實踐感召和意義引領。新時代新征程上,習近平文化思想旗幟鮮明地把“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確立為當代中國新的文化使命,不僅在文化實踐的層面上明確了當代中國建設文化強國的重大戰略任務,而且從文明自信的高度上建構了“中國特色”文化道路的根本使命,為我們把握“中國特色”的文化建構對于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重大意義提供了重要范疇性引領。
第一,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確立了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重要前提。文明是一個民族生存與發展最根本的支撐與動力。中華文明綿延幾千年沒有中斷,涵養出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突出特性,成為人類文明發展史上一道獨特的風景。然而,近代以后,隨著我們在抵御西方列強的抗爭中一次次敗北,我們的文明自信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沖擊。今天,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必須在文明的高度上增強我們的民族自信。習近平指出,“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沒有中華文明的繁榮昌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沒有堅定的文明自信,也不能算實現了民族復興。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為民族復興奠定堅實的文明自信和價值觀自信基礎,既是中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的過程,也必將展現為中華文明的吸引力、影響力、感召力不斷擴大的過程,展現為中華文明的根本理念和價值觀念更加深入人心、廣為世界接受認可的過程。
第二,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確立了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內在基礎。當代中國的文明自信,是在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建構起來的,也是在新中國誕生以來的不懈探索中、在近代以來的頑強抗爭中、在5000多年中華文明的悠久傳承中建構起來的,是靠中國人自己在漫長歷史中的奮斗、創造乃至犧牲所積淀形成的,這就從根本上確認了中國人民在選擇和實現自身發展道路、堅定追尋民族復興歷史前景上的主體地位和責任擔當。放眼世界,中華文明作為唯一沒有中斷而延續至今的文明這一基本事實,不僅在歷史延續的長時段上呈現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因由,也深刻地確證了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在民族復興中的根基地位?!爸袊厣笔怯袃r值理想和文化魅力的偉大事業,中國共產黨是有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的偉大政黨,其所建構和追求的理想是對中華民族天下為公、和而不同、協和萬邦等優秀傳統文化的合理繼承,是對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承諾,也是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正心誠意和務實推進,必將推動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文化道路選擇超越西方中心主義的價值偏執與文化局限,讓中國的發展獲得能夠推動人類社會進步、實現文明美好前景的價值和道義的制高點。
第三,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現實需要?!爸袊厣奔仁且粋€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奮斗和實踐創造過程,又是一個實現中華文明偉大復興的觀念創造和共識凝聚過程,還是一個在全球化背景下為人類文明更新發展展現光明前景的文明塑造過程。由此來看,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從根本上講,迫切需要文明自信的磅礴力量與堅實支撐。與此同時,面對近代以來西方中心主義及其文化霸權長期占據人類歷史和世界秩序中心位置的現實境遇,當代中國也迫切需要更加注重以文明自信為前提和引導的文化軟實力建設,更加積極展現具有主體性的文明形態及其價值理念,從而為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構筑起以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制度、中國精神、中國方案等為內涵和標識的文化支撐。這就表明,所謂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就是要在貫通古今、會通中外中,以和平共處、合作共贏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文明理念及其實踐,為當代中國和當今世界書寫出更具人類共同價值的文明華章。
概言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不僅是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的緊迫時代任務,也是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的自信存在方式,還是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的全新實踐理念和話語范疇。作為一種全新的范疇和理念,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實現了對“中國特色”文明本質的深刻揭示、對中國式現代化文明特征的深度概括、對中國共產黨文明理想的深刻闡發,從而從總體上推進了中國共產黨對當代中國所面臨的一系列重大時代課題的貫通性回應,使中國共產黨獲得了從文化的高度正確把握和回答這一系列重大時代課題的總范疇與大智慧。
五、以促進文明交流互鑒建構“中國特色”文化格局的新圖景
在人類文明演進的歷史進程中尤其是重大關節點上,能否敏銳地把握住其作為整體的正向吁求和發展趨勢,進而為人類對文明本身的范疇理解和形態變革確立起具有前導性的思想建構和范式引領,既是人類文明發展能夠實現繼長增高的重要動力和精神支撐,也檢驗著一個民族的文化格局及其范疇能力。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在深刻洞察人類文明演進趨勢和時代要求的基礎上,深刻闡發“文明交流互鑒”的重大理念及其塑造意義,在文明的高度上創造性展開“中國特色”文化格局的新圖景,展現了習近平文化思想高度的文明自覺與深遠的人類意義。
第一,闡發并促進文明交流互鑒,實現了對西方中心主義文明觀的深刻突破。文明是歷史性的實踐,歷史是實踐性的文明。然而,在近代以來的數百年時間里,西方文明不僅在人類文明體系中處于支配地位,而且西方中心主義文明觀也在人類對文明本質的闡釋和把握上長期占據著霸權位置。其結果,不僅對人類文明發展構成了巨大問題,也對人類形成克服和超越上述歷史困境的正確理念與合理方案構成了明顯障礙。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文明觀的忠實繼承者、堅定實踐者、創新開拓者,面對人類文明發展實踐及其觀念建構長期遭遇的思想困境,習近平堅持以唯物史觀的實踐觀點去揭示文明形態的本質屬性,以世界歷史的開闊眼光去闡發文明關系的本質要求,以人類解放的價值關懷去把握文明發展的本質承諾,從而為人類突破西方中心主義文明觀及其等級論思維方式實現了一次深刻的范疇性奠基。
其一,揭示文明的多樣、平等、包容屬性,闡發了文明本質的中國思維。習近平指出:“人類文明多樣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進步的源泉”,“文明沒有高下、優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別”;文明“因多樣才有交流互鑒的價值”,“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鑒的前提”,“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鑒的動力”。這一系列重要論斷,揭示了文明的本質屬性和根本特征,既是對西方中心主義和文化霸權的深刻批判,又闡發了中國在文明本質問題上的根本觀點和思想立場。其二,揭示文明的交流、互鑒、共存特征,闡發了文明關系的中國智慧。習近平指出,“歷史告訴我們,只有交流互鑒,一種文明才能充滿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沖突’,就可以實現文明和諧”,“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要‘交而通’,而不是‘交而惡’……把對話當作‘黃金法則’用起來”。這一系列重要論斷,闡明了正確對待和處理文明關系的本質要求,既是對文明優越論、文明沖突論等錯誤思潮的深刻批判,又彰顯了中國在文明關系問題上的思想格局和實踐智慧。其三,深刻揭示文明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則,闡發了文明發展的中國方案。習近平指出,“中國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倡導國際關系民主化,堅持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一律平等”,“讓和平的薪火代代相傳,讓發展的動力源源不斷,讓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輝,是各國人民的期待,也是我們這一代政治家應有的擔當”。這一系列重要論斷,闡發了推動人類文明共同發展的根本路徑,既是對歷史終結論和反全球化思潮的深刻批判,又展現了中國在文明發展問題上的根本承諾和積極建構。
第二,闡發并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的文明創造,實現了對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根本性超越?,F代化尤其是資本主義的現代化,作為一場徹底改變人類歷史命運的世界歷史進程,既推進了人類文明的極大發展,也在人與世界關系的把握與建構上構成了多樣而巨大的“赤字”或困境。而中國式現代化及其所展開的文明實踐,由于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文明觀去把握和塑造人與世界的關系,以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開創和拓展為基礎、支撐和表征,從而為從整體上消解西方現代化模式所造成的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等提供了創造性解決路徑,展現了人類現代化發展模式的新圖景。
其一,在人與自然關系的把握上,中國式現代化堅持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關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自覺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發揮了重要的引領作用;其二,在人與社會關系的把握上,中國式現代化堅持完善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堅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既積極創造和積累社會財富,又防止兩極分化,努力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發展了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續寫了社會長期穩定與創新活力持續迸發的奇跡;其三,在人與自我關系的把握上,中國式現代化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硬,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努力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為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其四,在國家與國家關系的把握上,中國式現代化堅持既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也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始終堅持從人類發展大潮流、世界變化大格局、中國發展大歷史正確認識和處理同外部世界的關系,堅持開放、不搞封閉,堅持互利共贏、不搞零和博弈,堅持主持公道、伸張正義,為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
2023年,習近平明確提出全球文明倡議,從而在人類現代化道路的選擇層面上進一步深刻展現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的世界格局與人類意義。這就是:在尊重人類文明多樣性中塑造人類現代化的根本理念,在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中把握人類現代化的時代精神,在重視人類文明傳承和創新中激發人類現代化的貫通智慧,在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中塑造人類現代化的現實路徑,不僅是中國式現代化具有時代高度的理論思維、歷史主動和文明自信,也是促進人類各具特色的現代化事業匯聚成推動21世紀繁榮進步的時代洪流的堅實文明引領。
結語
近代以來的中國和中華民族,是從“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的深刻歷史處境和“東方從屬于西方”的巨大歷史困境中走出來的。正是由于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并始終堅持在正確地掌握和運用唯物史觀及其歷史辯證法精神的前提下去重新激活中華文化的生命活力與創新能力,其結果,當代中國不僅成功地開拓了“中國特色”這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道路,而且創造性地揭示了“兩個結合”這一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從而以“中國特色”的文化建構深刻地弘揚并光大了中華民族在“人文化成”和“文明以止”中成就天下又協和天下的主體本質、自強不息又厚德載物的知行力量和生生不息又與時俱進的超越氣象。
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創立,最深厚的根基,正是中華民族和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主動及其文明奮起;最深刻的智慧,正是中華民族和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創造及其文明塑造;最深邃的意義,正是中華民族和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擔當及其文明使命。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創性貢獻,就在于它以“兩個結合”這一根本要求的深刻凝練與實踐深化,開拓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具有新的時代高度的理論思維,從而為“中國特色”的文化建構確立了基礎性的思維方式和解釋原則;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歷史性貢獻,就在于它以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堅定文化自信、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深刻闡發和時代推進,升華了賡續中華文脈和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具有新的歷史縱深的實踐智慧,從而為“中國特色”的文化建構明確了根本性的主體自覺、內在尺度和總體范疇;習近平文化思想的世界性貢獻,就在于它以促進文明交流互鑒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天下情懷和對話邏輯,深刻揭示了中國式現代化及其人類文明新形態的世界歷史本質和人類解放理想,從而為“中國特色”的文化建構標示了人類的文明自信和正義導向。
習近平指出,“對歷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歷史,對人類文明最大的禮敬就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這既鮮明地展現了“中國特色”的文化建構所擁有的文化自信的底氣、開放包容的大氣和守正創新的正氣銳氣,也深刻地表征了習近平文化思想對于塑造和引領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人類價值與世界意義。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導,進一步推進“中國特色”文化建構的深化與拓展,充分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不斷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21世紀的中國必將更堅實地展開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歷史步伐,必將更堅定地展拓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人類文明發展新境界。(馮鵬志/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