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9日,尉犁縣孔雀河烽燧群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絲綢之路·長城文化博物館面向公眾開放。熟悉而又陌生的長城,走進新疆尋常百姓的生活。參觀者來到尉犁縣,就可切身了解長城知識、感受長城文化。
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是個什么園?
冬日的孔雀河蜿蜒曲折穿城而過,在陽光的照耀下宛如一條銀色長龍。千百年來矗立在河畔戈壁荒漠中的烽燧,仿佛一個個時刻待命的勇士護佑著這條長龍。
長城國家文化公園位于尉犁縣旅游路以北、西環路以東、玉屏湖以西、達西水世界以南,由長城文化博物館、圖書館、文化中心、游樂場組成,長城文化博物館是其核心部分。
“整個公園的設計風格來源于孔雀河烽燧群。博物館的建筑如聳立的烽燧,圖書館是沙漠沙丘的形象,文化中心是雅丹的形象,它們與周邊的河流、湖泊、雅丹、沙丘結合在一起?!敝醒朊佬g學院絲路中心助理研究員陰懷偉介紹說。
百里沙海鑄就眾志成城精神,千年烽火譜寫保家衛國詩篇??兹负臃殪萑何挥谖纠缈h境內孔雀河北岸的荒漠地帶,是唐代絲綢之路上的重要軍事設施?,F存的11處烽燧遺跡,始建于公元前1世紀,分布于絲綢之路西域東段的“樓蘭道”上,東連玉門關、陽關,西接西域都護府治所烏壘城,是最具代表性的軍事通訊、交通安全設施,在維護絲綢之路的安全和祖國統一的過程中發揮過不可替代的作用。
2020年11月,國家文物局發布了第一批國家級長城重要點段名單,新疆4處唐代戍堡及烽燧遺址入選,分別為唐代脫西克烽燧、唐代克亞克庫都克烽燧、唐代克孜爾尕哈烽燧和唐代麻扎塔格戍堡。前二者位于尉犁縣,后二者分別位于庫車市和墨玉縣。
2021年10月,《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新疆段)建設保護規劃》出爐,繪就出新疆長城公園藍圖。其中3個項目被列入國家重點工程,分別是克孜爾尕哈烽燧世界文化遺產公園、尉犁縣長城文化博物館和輪臺縣拉依蘇烽燧保護修繕項目。
國家文化公園是國家重大文化工程。2021年,新疆尉犁縣長城國家文化公園項目啟動申報和建設。如今,主體建筑形似“連體烽燧”的長城文化博物館在尉犁縣城中心區拔地而起。
“由于面積有限、內容很多,博物館內部沒有做常規的大開間設計,而是把很多空間用在了‘向上看’?!标帒褌フf。古代烽燧用來登高瞭望,而在長城文化博物館內有兩種方式可以實現登高瞭望,一探“塔河秘境烽燧尉犁”:一是館內有一座烽燧可以通過樓梯“登頂”;二是從博物館外拾級而上,到達頂部被打造成可上人的屋面紀念廣場,然后就能進行一場現代城景與古代烽燧遙相呼應的對話了。
河北援疆干部黃志磊2023年5月來到尉犁并參與博物館的建設和展陳工作,“原來新疆也有長城,和河北八達嶺、金山嶺長城一樣,對祖國有同樣的含義。哪里有長城,哪里就有中華兒女對長城的熱愛?!?/p>
古老的孔雀河烽燧群開始向世界展示新疆長城的深厚內涵。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將為尉犁的文旅事業注入全新活力和強勁動能,必將成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乃至全疆新的文化地標。
在長城文化博物館里看什么?
萬里長城萬里長,長城內外是故鄉。
走進尉犁縣長城文化博物館,觸摸留在秦磚漢瓦上的歲月痕跡,便推開了通往時光隧道的大門,從歷史文化中溯到源、尋到根、找到魂。
尉犁縣長城文化博物館總建筑面積5000平方米,展陳面積2520平方米,目前館藏文物600余件(組)。內設眾志成城、同心共筑、傳承文明、偉大復興、命運與共五部分17個分展廳,再現了氣勢恢宏、跨越數千年的萬里長城。以文物展示、場景再現、沉浸式體驗等方式,生動講述偉大長城的歷史文脈,充分展現了以烽燧為代表的新疆長城獨特魅力,搭建起感悟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重要實體平臺。
世界長城看北京,新疆長城看尉犁。延綿2萬多公里的長城,“濃縮”在長城文化博物館里。長城不再是冰冷的石磚堆砌,一塊磚一抔土間,悠悠文脈綿延不絕。
歷經千年猶“鮮活”。博物館采用新材料、新技術和新理念,通過金屬插片藝術裝置、沉浸式多媒體裸眼3D體驗、機械互動與投影疊加的微縮模型、仿真壁畫、體感互動游戲、沙盤再現,使實物與模型交相輝映,融合聲光電現代展陳手段,給觀眾更多身臨其境的體驗感,沉浸式體驗從山海關到西域地區不同的長城景觀,感受萬里長城的魅力。
長城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以烽燧為代表的新疆長城資源,是萬里長城向西的延續,是歷代中央王朝開辟絲綢之路、保護絲綢之路的真實見證,是家國天下最動人、最深切的精神印記。
唐邊塞詩人岑參有詩寫道:“渾驅大宛馬,系取樓蘭王。曾到交河城,風土斷人腸。寒驛遠如點,邊烽互相望。赤亭多飄風,鼓怒不可當?!边@里面的“驛”“烽”“亭”藏著新疆長城的秘密。
古老烽燧記錄著關山歲月,千年戍堡講述著家國情懷。在沙漠戈壁縱橫的新疆,長城沒有連綿的墻體,而是以一個個孤立的烽燧、戍堡、驛站、城塞等形式呈現,在荒原上彼此眺望呼應,但同樣在歷史長河中發揮了維護邊疆安定、保障絲路暢通的重要作用。
“沙堆”寂無聲,烽火映山河。展廳還將已發現的代表性烽燧遺址——查汗通古東烽燧、查汗通古西烽燧、霍拉山村北烽燧、霍拉山溝口烽燧、七個星千佛洞烽燧、千間房南烽燧等,通過微縮比例模型展陳出來,讓更多游客了解長城在當地的發展脈絡。
“遇見”沙堆烽,“對話”唐朝將士?!傲脕y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對為國戍邊的將士來說,爹娘妻兒必定是永遠的牽掛。展出的文物中,最讓人動容動心的,莫過于一封封飽含深情的家書?!吧卮荷泻薄爸傧臉O熱”“秋氣漸冷”“冬景既終”,如此典雅溫潤的字句,竟然出自千年之前勇武漢子的筆下。很多家書都以時令節氣開頭,飽含著中華文化的含蓄之美,對家人的殷切思念,托物言表于天氣狀況。艱苦戍邊之余,唐朝將士還流行看“小說”。展陳的出土紙文書中,《韓朋賦》《游仙窟》等手抄本殘片,是唐代盛行一時的文學作品,同時,也有《孝經》《千字文》等中原傳統典籍手抄本。把這些文書殘片拼湊起來一點點釋讀,仿佛穿越了時空,與1200多年前的戍邊將士對話。
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為何建在尉犁?
在天山南北的絲路古道上,一座座烽燧、關壘、戍堡構成了壯闊的西長城畫卷。千百年來,在新疆長城地帶“遺落”的歷史文物,猶如一顆顆珍珠串起民族交流、文化互鑒、貿易往來的印記。
目前,國家認定的新疆長城資源共計212處,分布在南北疆10個地州市、40個縣市區,涉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5個師(市)、9個團場,東西綿延2000余公里。其中,長城資源較為密集的昌吉回族自治州12處、喀什地區16處、吐魯番市43處、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35處、阿克蘇地區56處。新疆長城資源主要集中在漢唐時期,其中唐代長城資源最多,共有187處。
長城新疆段是我國最西端的長城,是中國長城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是歷代中央王朝經營管轄西域、維護祖國統一的實證,是國家主權和中華文化的象征。
長城新疆段在歷史長河中發揮了維護邊疆安定、保障絲綢之路暢通的重要作用,凝聚著新疆各族人民共同開發建設邊疆、維護邊疆安定的寶貴精神,是極其珍貴的歷史文化財富,是文旅融合的寶貴資源也是文化潤疆的重要載體。
巴州境內有30多座烽燧,其中尉犁縣境內有11座沿孔雀河而建的烽燧,被稱為孔雀河烽燧群。
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位于尉犁縣東南90公里處的荒漠地帶,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孔雀河烽燧群中的一座。烽燧群沿孔雀河北岸,分布在庫爾勒市至營盤古城之間長約150公里的范圍內,為唐代“沙堆烽”故址,屬于安西四鎮之一——焉耆鎮的軍事預警設施。
2019年至2021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唐代克亞克庫都克烽燧(沙堆烽)遺址進行主動性考古發掘,清理出房址、木柵欄、踏步、灰堆、水塘等遺址12處,出土文書等各類文物1400多件,被評為“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遺址中出土的紙文書、木簡,是近年新疆考古發掘出土數量最大的一批唐代漢文文書資料。文書內容豐富,涉及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其中軍事文書數量最多,許多內容為國內首次發現,填補了相關領域空白。
沙堆烽遺址出土的文書絕大多數為漢文書寫,也有部分用焉耆文書寫,有的文書中還提到“于闐兵”。這些發現印證了1000多年前漢字一直是當地官方通用語言文字,西域先民與來自中原的將士一道守衛著邊疆,共同守護家園安寧。
“尉犁縣境內的孔雀河烽燧群是全疆保存最完好的一條烽燧線路?!毙陆奈锟脊叛芯克芯筐^員、尉犁縣副縣長胡興軍說,正是因為孔雀河烽燧群保存非常完好,當時曾考慮選擇在遺址本體建一個遺址公園,但由于這個地方屬于荒漠無人區,在原址上沒有辦法建遺址公園,所以把這個遺址公園建在尉犁縣境內。
胡興軍說:“我們要把尉犁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成新的文化地標,打造成文旅深度融合發展的精品項目,讓更多人了解歷史,感悟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p>
跨越兩千年,縱橫四萬里!烽火狼煙早已散去,古老長城煥發新生。(新疆日報 記者唐堪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