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在哪里,需求在哪里,志愿服務就要跟進到哪里。為了讓志愿服務活動從“大水漫灌”向“精準滴灌”轉變,十二師開啟“菜單式”志愿服務新模式,打通服務職工群眾“最后一公里”,讓幸福在職工群眾家門口升級。
一座城市的魅力,不僅在于高樓林立的城市顏值,更在于有品質、有情懷、有溫度的城市氣質。志愿服務解決了不少民生問題,所傳遞的民生價值已被社會普遍認同,特別是在回應社會需求、助力民生建設方面,志愿服務已成為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為增進職工群眾民生福祉發揮了積極作用。
新時代如何更好開展志愿服務,形成可復制、可借鑒、可推廣的工作經驗,帶動更多人投身到志愿服務活動中來,還需要我們繼續深入探索和實踐。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群眾生活中的各類需求也隨之多樣化,志愿服務要以“為民”為宗旨、以“便民”為重點,形成更完善的服務體系,以“互聯網+志愿服務”“志愿服務+其他”等創新模式,助力志愿服務多元化發展;要注重長期服務和短期服務相結合,精準對接群眾需求,特別是要注重開展深入細致的精神撫慰和人文關懷,真正讓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活”起來、“實”起來,成為不同群體的“黏合劑”“連心橋”。
志愿服務組織者要最大程度整合各類社會資源,提供多類型、多層次、多渠道的便民惠民利民服務項目,將志愿服務延伸到政府公共服務難以覆蓋的角落。要注重發揮各類志愿者的才能和優勢,做到人盡其才、人盡其用,不斷充實特色服務和常規活動內容,形成良好的社會效應,帶動更多人參與其中。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讓我們以志愿服務惠民生、暖人心、傳大愛,凝聚起共創美好生活的溫暖力量。(兵團日報 馮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