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我們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在長期探索和實踐中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重大成果,我們必須倍加珍惜、始終堅持、不斷拓展和深化?!弊叩迷龠h都不能忘記來時的路,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開拓者與奠基人,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到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毛澤東同志在探索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前驅先路、篳路藍縷,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與中國革命、建設具體實際相結合,在理論上提出了一系列創造性思想和前瞻性構想,在實踐中奠定了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根本條件?;仡櫤涂偨Y毛澤東同志在探索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作出的獨特貢獻,對新時代新征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破局:祛魅西方現代化的迷思
18世紀后,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及其帶來的生產力水平的提升,以新興工業文明為主的歐美國家逐漸走到了人類文明的前列,資本主導下的西方現代化對外大肆殖民擴張,使當時封閉落后的中國被迫打開國門。由于君主專制王朝的腐敗與帝國主義的侵略,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探索符合我國歷史文化傳統和現實國情的現代化道路過程中,無數仁人志士前仆后繼,卻多抱憾而終,農民起義、君主立憲、資產階級共和制等種種救國方案相繼失敗。一時間,“中國向何處去”的歷史之問擺在了每個中國人面前,毛澤東同志對于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探索正肇始于此。
中國式現代化的前進方向是社會主義。近代以來中國各階級進行的現代化探索接連失敗的歷史教訓與中國的特殊國情使毛澤東同志逐漸認識到,對當時的中國而言,直接嫁接西方現代化的理念與模式并無用處。同時,馬克思列寧主義在華的傳播使他了解到西方資本主義物化立場的偽文明性和社會主義人民立場的優越性。因此,毛澤東同志在紛然雜陳的諸多思潮中毅然選擇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創立并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認定了中國的出路只能是社會主義。鑒于對“落后就要挨打”的清醒認識,他認為不觸動舊社會的根基就無獨立自主的現代化中國可言,必須效仿俄國十月革命,以革命的方式推翻“三座大山”,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就可以使中華民族來一個大翻身,由半殖民地變為真正的獨立國,使中國人民來一個大解放,將自己頭上的封建的壓迫和官僚資本(即中國的壟斷資本)的壓迫一起掀掉,并由此造成統一的民主的和平局面,造成由農業國變為工業國的先決條件,造成由人剝削人的社會向著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可能性”?;谶@一理念,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中國人民開展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然而,面對積弊已久的國情和強大的敵對力量,年輕的中國共產黨也一度簡單套用和照搬俄國十月革命城市武裝起義的經驗,使中國革命遭受嚴重挫折。從革命斗爭失誤的教訓中,毛澤東同志深刻領悟到要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將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進行結合。由此,他弄清了中國革命的性質、對象、任務、動力,提出了通過新民主主義革命走向社會主義的兩步走戰略,制定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開辟了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勝利的中國特色革命的新道路。經過革命實踐的檢驗和系統深入的思考,毛澤東同志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構建了新民主主義理論框架,系統回答了“中國向何處去”的歷史之問,深刻解答了如何開展現代化建設的重大命題,初步勾勒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圖景。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同志打破歐美現代化道路放之四海而皆準以及盲目照搬蘇俄現代化革命模式的迷思,堅定不移地選擇社會主義道路,并將黨鍛造成為領導中國革命與現代化建設的堅強核心,建成一支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人民軍隊,領導黨和人民最終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成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真正實現了民族獨立與人民解放,“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了根本社會條件”。
拓新:建構中國式現代化的制度保障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宣告了近代以來中國式現代化的第一個歷史目標的勝利完成。在成功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后,中國如何走向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成為首要問題。毛澤東同志清楚認識到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不能畢其功于一役,他將中國的革命事業分為兩部分:首先,要通過無產階級領導下發動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消除束縛中國發展的“三座大山”,基本規避外部不良因素。其次,要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將舊中國封建土地制度等沉疴除盡,才能真正實現向社會主義的跨越,為現代化建設營造穩定的制度環境。
新中國首先在政治制度方面展開對舊的上層建筑的革除。根據毛澤東同志對新中國現代化模式具體內容的構想,新民主主義共和國的國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各革命階級的聯合專政,政體是民主集中制,國家先后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了適合中國現代化實際的政治制度架構。其中,作為無產階級專政形式之一的人民民主專政,是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在長期革命斗爭中的偉大創造,反映了黨在恢復國民經濟過程中努力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期望和人民當家作主的群眾路線。在經濟方面,經過三年的經濟恢復期,毛澤東同志于1953年6月提出了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基本內容,即“一化三改”,旨在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掃除制度層面和社會結構上的障礙。1956年底,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為我國一切進步和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同時,這一時期開展的全面、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為之后的現代化建設提供了一定的物質基礎。在文化方面,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始終把文化現代化作為十分緊迫的任務,他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提出:“我們不但要把一個政治上受壓迫、經濟上受剝削的中國,變為一個政治上自由和經濟上繁榮的中國,而且要把一個被舊文化統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國,變為一個被新文化統治因而文明先進的中國?!毙轮袊闪⒑?,黨對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制度化建設的探索逐步深化,毛澤東同志在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從制度規范的角度確立了馬克思主義對整個國家建設的指導地位。為了促進文化藝術事業的發展,他又在1956年提出藝術問題上的“百花齊放”、學術問題上的“百家爭鳴”,為新中國文化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到社會主義革命時期,中國的現代化由被動發展轉變為在一個獨立政權領導下的、主動發展的現代化。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為中國式現代化發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與制度保障。中國共產黨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升為國家意志并納入國家發展戰略,通過頂層設計、長期規劃、重點部署等方式為正確把握我國現代化事業全局提供了科學的戰略指導、優越的政治條件和制度保障,使中國式現代化步入平穩發展的新階段。
奠基:擘畫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藍圖
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黨領導人民開展了大規模經濟建設和全面的社會主義建設,毛澤東同志在從“以蘇為師”到“以蘇為鑒”的超越中深入思考適合中國國情的現代化道路,通過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進行“第二次結合”,在不斷總結現代化建設規律性認識的過程中為中國式現代化擘畫了發展藍圖。
一段時間以來,或受20世紀30年代“以農立國”與“以工立國”論戰的影響,抑或對以蘇聯為代表的傳統社會主義工業化模式的仿照,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與社會主義革命時期的現代化建設多以發展工業尤其是重工業為核心。轟轟烈烈的社會主義改造雖使經濟得到飛躍式發展,卻也在模仿蘇聯的過程中暴露了諸多問題。1955年,毛澤東同志提出了“以蘇為鑒”,蘇共二十大的揭露更使他深刻反思起蘇聯工業化發展模式的弊端——整體上偏重重工業發展,輕視農業與輕工業。1956年起,毛澤東同志相繼發表《論十大關系》《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超越蘇聯模式的標志性成果,開始帶領全黨獨立自主探索適合中國情況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在“第二次結合”原則指導下,他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論構想:一是按照優先發展重工業、兼顧農業和輕工業發展同時并舉的思想,走中國特色的工業化道路;二是社會主義基本矛盾理論,這是開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核心問題;三是遵循統籌兼顧、綜合平衡的方針,如同時發揮中央與地方、工農群眾與知識分子的積極性,“把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調動起來,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在毛澤東同志所勾勒的現代化發展模式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又一次在關鍵時刻掌握了歷史主動權,沖破了蘇聯模式的禁錮,為真正走上獨立自主的中國式現代化模式的探索道路奠定了基礎。
盡管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探索中經歷了彎路挫折,但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能自主總結并不斷糾正實踐中的冒進錯誤?;趯ㄔO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目標艱巨性與長期性的理性認識,以及對急于求成造成的嚴重挫折的深刻反思,毛澤東同志深化了對中國國情和現代化建設規律的認識:一是目標分解更為合理,將中國式現代化目標由單一工業發展轉變為“四個現代化”;二是速度規模趨向切實,從“趕超英美”調整為兩步走戰略。有了這樣堅持實事求是、獨立自主的思想引導,中國的現代化事業逐漸擺脫了教條主義、冒進主義,并且形成了中國特色的產業結構與經濟模式,為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質基礎,也為正確把握社會主義與現代化之間的內在張力提供了經驗教訓。
總之,中國共產黨百年發展歷史亦是一部中國式現代化的進階史。毛澤東同志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探索貫穿毛澤東思想發展的始終,是改革開放后中國式現代化得以推進和拓展的理論起點和邏輯起點,夯實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和歷史根基。從理論上看,毛澤東同志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探索從根本上破除了“現代化即西方化”的思維定式,其偉大思想作為對實踐中正反兩面經驗總結的理性認知震古爍今,其中蘊含的獨立自主、群眾路線、實事求是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至今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從實踐上看,毛澤東同志在探索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過程中領導黨和人民找到了社會主義這一正確道路,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取得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基礎性成就,為新時代探索建設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在思想指導、領導核心、物質基礎、政治保障等方面具有深遠意義。(周錦濤 譚瀟/湘潭大學中共黨史黨建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