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熱土,大美鹽城。近年來,江蘇省鹽城市不斷深化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建成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11個、實踐所135個、實踐站2392個,形成了“3+4”的文明實踐矩陣。在鹽阜大地上,紅色歷史文化、藍色海洋文明、最美“警”色巾幗中隊……繪就了一幅崇德上善、多姿多彩的文明畫卷。(記者李雪芹)

11月20日,“文明中國”主題采訪報道組走進江蘇省鹽城經濟技術開發區步鳳鎮。圖為“中國好人”、五條嶺烈士陵園陳列館志愿講解員卞康全正在講解英雄故事。新華網 李雪芹 攝

11月20日,“文明中國”主題采訪報道組走進江蘇省鹽城經濟技術開發區步鳳鎮。圖為五條嶺烈士陵園一隅。新華網 李雪芹 攝

11月20日,“文明中國”主題采訪報道組走進江蘇省鹽城市鹽都區郭猛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鹽城是一座英雄的城市,一片紅色的熱土,全市有248處紅色遺址、128個以革命先烈的名字命名的鎮村。郭猛鎮就是以革命烈士、“獨臂將軍”郭猛得名而來。圖為“江蘇好人”、鹽城市非遺傳承人王柏林(前排左四)與他的小學徒們在展示剪紙作品。新華網 李雪芹 攝

11月20日,“文明中國”主題采訪報道組走進江蘇省鹽城市鹽都區郭猛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圖為“中國好人”、郭猛鎮派出所民警孫益海在拱山議事堂里參加郭猛鎮三季度好人評議會。新華網 李雪芹 攝

11月20日,“文明中國”主題采訪報道組走進江蘇省鹽城市公安局交警支隊市區一大隊建軍路巾幗中隊。圖為觀摩現場。新華網發(韓宗明 攝)

資料圖:建軍路巾幗交警中隊是一支平均年齡28歲的年輕隊伍。女交警們每天開展疏堵保暢、違法查糾、預防事故、宣傳教育等工作,成為城市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11月20日,“文明中國”主題采訪報道組走進江蘇省鹽城市初級中學。坐落于校園內的抗大五分校舊址——正北樓,始建于1931年。正北樓曾經是抗大五分校教學和工作的地點,劉少奇、陳毅等同志在此樓工作和生活過。1982年,抗大五分校舊址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抗大五分校陳列室經翻新布置,變成全新的主題展覽館,成為鹽城新四軍歷史的重要紀念地之一。圖為參觀現場。新華網發(韓宗明 攝)

11月20日,“文明中國”主題采訪報道組走進江蘇省鹽城市初級中學。圖為校園內的劉少奇同志半身雕像。新華網發(韓宗明 攝)

11月19日,“文明中國”主題采訪報道組走進江蘇省鹽城市非遺體驗館。圖為“東臺發繡”展覽品。新華網 李雪芹 攝

11月20日,“文明中國”主題采訪報道組走進江蘇省鹽城市射陽縣合德鎮朝陽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圖為朝陽社區書屋內,以暢游書海為靈感設計的“書香射陽”標志十分醒目。新華網發(韓宗明 攝)

11月20日,“文明中國”主題采訪報道組走進江蘇省鹽城市射陽縣合德鎮朝陽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圖為書畫家們正在揮毫創作。新華網發(韓宗明 攝)

11月20日,“文明中國”主題采訪報道組走進江蘇省鹽城市射陽縣市民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綜合體。圖為寬敞明亮的綜合體大廳。新華網 李雪芹 攝

11月20日,“文明中國”主題采訪報道組走進江蘇省鹽城市射陽縣黃沙港鎮新時代文明實踐街區。圖為黃沙港特色漁民畫,畫風質樸、色彩絢麗,描繪了魅力漁港的新面貌,生動展示了新時代十年來黃沙港經濟社會的發展“蝶變”。新華網 李雪芹 攝

11月20日,“文明中國”主題采訪報道組走進江蘇省鹽城市射陽縣黃沙港鎮新時代文明實踐街區。圖為海洋童書館一角。新華網 李雪芹 攝

11月20日,“文明中國”主題采訪報道組走進江蘇省鹽城市射陽縣黃沙港鎮新時代文明實踐街區。圖為“漁港會客廳”的漁文化元素設計彰顯地方特色。新華網 李雪芹 攝

11月20日,“文明中國”主題采訪報道組走進江蘇省鹽城市射陽縣黃沙港鎮新時代文明實踐街區。圖為“漁港會客廳”內展出的漁船通訊設備。新華網 李雪芹 攝

11月20日,“文明中國”主題采訪報道組走進江蘇省鹽城市射陽縣黃沙港鎮新時代文明實踐街區。圖為夜幕下,“漁港暖冬過大集”表演現場暖意融融。新華網 李雪芹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