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4日,“文明中國”主題采訪報道組走進江蘇省無錫市梁溪區。圖為位于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的大公橋。新華網 李雪芹 攝
無錫有水,無錫有橋
在1930年4月的明媚春光中
古運河上第一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連續鋼構橋——大公橋竣工落成
歷經近百年風雨
這座由無錫民族實業家榮德生牽頭
動用“千橋會”的善款捐建的大橋
至今仍在造福蕓蕓眾生

資料圖:安徽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榮德生自述》。
無錫有善,無錫有禮
無錫自古就有樂善好施的優良傳統
“千橋會”便是眾籌造橋的公益組織
也是榮德生先生兼濟天下的公益精神之寫照
文明之光,薪火相傳
從1999年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
到2017年全國首個“文明城市群”
從“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到愛心車隊
市民巡訪團亮相全國
……
二十余年間
無錫一棒接著一棒跑,一關接著一關闖
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無錫新實踐
譜寫“強富美高”新無錫現代化建設新篇章

11月24日,“文明中國·看無錫”研討會在無錫市舉行。本次研討會以“從無錫實踐看共同富裕和城鄉精神文明創建”為主題,旨在探討交流共同富裕與城鄉精神文明建設的實踐經驗和發展規律,進一步提升社會現代文明程度。圖為研討會現場。新華網發(戴可建 攝)
相聚太湖之濱,共話文明大計
11月24日,在“文明中國·看無錫”研討會上
與會嘉賓一致認為
無錫用不斷發展的創新理念
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為打造新時代精神文明高地
以奮楫爭先的無錫路徑貢獻了無錫力量

11月24日,“文明中國”主題采訪報道組走進江蘇省無錫市城市運行管理中心。圖為觀摩現場。新華網發(戴可建攝)
“平時監測預警,戰時指揮調度”
在無錫市城市運行管理中心
巨型顯示屏上
實時顯示的各項監測數據
展現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城市數字治理新格局
也彰顯了技術和城市“為人而轉”的主旨

11月24日,“文明中國”主題采訪報道組走進江蘇省無錫市城市家具主題展示廳。圖為參觀者正在掃二維碼進行體驗。新華網發(戴可建攝)
在無錫首個城市家具主題展示廳
一個個新奇實用美觀的展品
吸引了大家的眼球
城市家具系統的設計實際上是文化整合的過程
從空間的營造、造型、圖案、材料
乃至細節上對城市文化進行表達
推動市民、個人成為公共空間的主人
提升人們對城市的歸屬感
資料圖:無錫文明禮儀代言人——錫小文與文小明。
“使有粟帛盈天下,常與湖山作主人”
截至目前
無錫已建成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1270個
全市注冊志愿者超過196萬人
累計實施“微幸?!泵裆椖?558件
老舊小區改造規模位居江蘇省第一
……
作為長三角區域中心城市
無錫正在奮力繪就一幅物質精神同富裕的新圖景
(采訪報道組:李雪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