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大流量”始終澎湃“正能量”——“文明中國·看廣州”研討會側記-中國文明網
讓“大流量”始終澎湃“正能量”——“文明中國·看廣州”研討會側記
發表時間:2023-12-25 來源:中國文明網
字體:
打?。?/a>

  以“從正能量成為大流量的廣州實踐看精神文明建設的創新傳播”為主題,“文明中國·看廣州”研討會近日在廣東省廣州市舉行。來自宣傳思想文化戰線工作者、專家學者和各級先進典型代表、中央和地方新聞媒體代表等120余位嘉賓齊聚一堂,交流探討數字化賦能精神文明建設,共話如何以傳播大流量匯聚文明正能量。

  “流量”也有價值觀

  隨著社會進入信息化網絡化時代,如今,互聯網每天增加的信息量,相當于人類有文字記載以來一千年的信息總和?!叭巳硕加宣溈孙L”,萬物皆媒體,萬眾皆媒體。龐大信息帶來了龐大流量。流量的本質是注意力資源的選擇與分配,具有大眾性和社會性。在龐大流量的背后是點擊和觀看行為,但絕不是點點就算、看看就完,人的感官連著人的頭腦和心靈,因此流量關乎潮流風向、價值養成、社會風尚,可以塑造點擊和觀看者對世界和事物的認知。

  與會嘉賓表示,網絡空間有清濁,需要激濁揚清;流量并非只有數量維度,還應有真實維度、倫理維度、審美維度等?!傲髁俊北仨氁袃r值感,不能價值鈍感、價值無感甚至價值反感,價值要端端正正而不能東倒西歪、七葷八素。作為互聯網平臺或企業,如何切實遵守政府網絡法規?如何盡責恪守網絡倫理規范?

  廣州日報報業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編輯,廣州市網絡文化協會會長謝奕表示,一是守正創新,更好發揮廣州作為大灣區信息傳播樞紐的重要作用。二是技術賦能,提高利用網絡傳播嶺南文化的手段和能力,弘揚中華文化,講好廣州故事。三是潛心深耕,找準定位,為用戶提供高質量內容。四是拒絕媚俗,摒棄杜絕片面追求流量和點擊率的各種過度營銷、過度炒作、過度算計的惡俗做法,使廣州網絡空間風清氣正。

  新華網黨委委員、高管、總編輯助理肖陽表示,作為網上宣傳和輿論引導的主力軍、主渠道、主陣地,新華網高度重視精神文明建設的宣傳報道工作,始終牢記新的文化使命,全力宣傳闡釋好習近平文化思想,創新思維推動跨界融合,多層次傳播好中華文明,科技賦能突破時空壁壘,立體化打造“技術范兒”,開辟對外傳播新賽道,講好新時代中華文明故事。

  精神文明建設是觸動人心、溫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

  廣東省藍態幸福文化公益基金會黨支部書記、理事長張華認為,無論傳播什么樣的內容,核心是在于人心。媒體最重要是要揚善,將來可以多關注家庭,更接地氣,讓老百姓更容易參與。

  讓“大流量”始終澎湃“正能量”

  截至2023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79億,互聯網普及率達 76.4%。在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持續深刻變化的今天,數以億計的信息內容日益壯大互聯網流量,尤其需要主流思想輿論舉旗定向,凝聚共識合力共為。

  “網絡文明是新形勢下社會文明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網絡強國的重要領域?!睆V東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文明辦主任陳曉建表示,要培育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人類優秀文明成果滋養人心、滋養社會,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

  騰訊公司微信總編輯金璇介紹了微信主動對接主流媒體優質內容,為正能量提供更多更廣的出口的做法。她說:“互聯網技術突飛猛進,持續改變媒介形態和傳播格局,但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這一本質要求,不能改變,也不會改變。騰訊將專注技術積累當好‘數字化助手’,提升主流思想輿論廣泛觸達用戶的‘加速度’?!?/p>

  近年來,南方都市報積極探索正能量主旋律的創新報道,推出了一批“千萬+”融媒傳播爆款。南方都市報社編委、廣州治理板塊CEO裘萍表示,只有合乎民意才有大流量,我們必須牢牢掌握人民群眾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才能嫻熟把控傳播節奏、精準把握社會情緒,抓住群眾對“急難愁盼”解決的渴望,才能打造出現象級傳播爆款。

  “正能量”與“大流量”不僅可以融合統一,還能相互促進,“技術賦能”加速優質內容傳播,從而實現了主流思想輿論與普通網民的“雙向奔赴”,在觸達億萬末端用戶中奏響主旋律,引領奮進新時代的磅礴力量。

  “正能量”更需要“大流量”

  隨著傳播手段越來越多樣、傳播速度越來越迅捷,網絡的社會責任承載能力也日益凸顯。

  “1998年成為一名志愿者之初,我在媒體上公布了自己的電話號碼,開通‘生命熱線’,為有需求的人提供心理輔導?!钡诙萌珖赖履7囤w廣軍講述了他20年間,緊隨技術創新腳步,借助“新媒體力量”,發起“趙廣軍生命熱線直播”,志愿服務人群從個位數到480萬的故事,為我們生動展示了“流量”的力量。

  從報紙到廣播,到電視,到互聯網,到現在的智能5.0時代,技術如何實現對文明的創新傳播?中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周如南認為需要關注五個重要變化。一是傳播主體的變化,二是載體的變化,三是形態的變化,四是傳播規律的極大變化,五是傳播的權力正在悄悄回歸到個體?!叭绾螕肀录夹g,實現創新傳播。首先要有內容,再有機制和渠道以及平臺,才能夠讓我們的文明影響力更大?!?/p>

  投身志愿服務20年,“中國好人”、全國學雷鋒志愿服務最美志愿者陳曉霞認為,從單一的路徑到多維融合的路徑,正形成正能量、大流量全方位的傳播矩陣,構建了線上和線下立體化傳播矩陣?!拔覀兏杏|很深的是,利用微信、抖音等新的線上傳播方式,大大增加了志愿服務的廣度和深度?!爆F在,她的志愿服務隊組織各類活動,惠及170個村社、50萬人次,“沒有新型傳播達不到這個效果”。

  廣州日報大洋網總經理孔慶武表示“走新才能走心”,前一個“走新”是我們一定要堅持走創新的道路;第二個“走心”要努力走到讀者的內心,用技術創新賦能各個工作環節。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網廣東總經理黃紀波表示,從正能量到大流量,在有更高品質傳播內容的同時,還要注意掌握新時代的傳播規律,拒絕“撒胡椒面”式傳播,應當集中力量打造更具影響力、更能讓受眾產生共鳴文化產品。(記者 王小寧)

【責任編輯:王鈺】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
国产百度云网曝门在线观看_99视频精品全部免费品_亚洲熟女www一区二区三区_俺去鲁久久综合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