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包頭:“真抓為民”讓文明之風沁潤人心-中國文明網
內蒙古包頭:“真抓為民”讓文明之風沁潤人心
發表時間:2023-11-29 來源:新華網
字體:
打?。?/a>

  湛藍的天空映襯著青黛的遠山,有序的街頭承載著熙攘的人群。包頭市于2005年獲得首批全國文明城市稱號,多年來一直在城市轉型的道路上不斷奮進。

  現如今,漫步在包頭大街小巷之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這座老工業城市欣欣向榮的精神風貌和它由內而外散發出的新活力。

  老區舊貌換新顏 交出民生“心”答卷

  宜居安居是城市建設的首要宗旨,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既是城市精神文明風貌的重要體現,也是提升老百姓幸福感、獲得感的重要工程。

  尖頂、青磚、綠窗框……這些都是包頭市青山區自由路二號街坊的標志性建筑風格,始建于1956年,是全區目前僅存的建設年代最早、歷史文化風貌保存較完整的老舊小區。

  資料圖:青山區自由路二號街坊改造后的廣場外景。(包頭市委宣傳部供圖)

  2022年,青山區本著“修舊如舊”的理念,投入6700萬元進行老舊小區的修復性改造,惠及小區內23棟樓940戶居民。拆除涼棚違建、修復樓體墻面、還原墻體標語、增設兵工文化元素等,將老舊小區改出兵工新面貌。

  資料圖:青山區自由路二號街坊改造后的小區一角。(包頭市委宣傳部供圖)

  改造后的小區在適老化方面增設居家養老、便民服務、黨群驛站、康養理療等四處服務綜合體,采用“線上+線下”“一站式+上門式”的方式提供服務,老舊小區“改出”群眾新生活。

  圖為青山區自由路二號街坊的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內景(10月20日攝)。(包頭市委宣傳部供圖)

  圖為青山區自由路二號街坊的社區康養理療服務中心(10月20日攝)。(包頭市委宣傳部供圖)

  “我們對于現在的生活非常滿意,像我們這樣建成時間早、生活便利的小區,是別的地方很少有的?!毙^居民陳樹林向記者如數家珍地講述改造后的喜人變化。

  青山區自由路二號街坊社區改造后新增多處便民運動場地(10月20日攝)。(包頭市委宣傳部供圖)

  10月20日,在青山區自由路二號街坊社區內,兒童在新的游樂設施場地玩耍。(包頭市委宣傳部供圖)

  “老區不老”,青山區多措并舉便民利民,為居民提供一個“溫暖的家”,為城市文明建設交上一張“民生答卷”。

  “紅鏡頭”聚焦群眾生活事 為民服務顯溫度

  文明實踐站是凝聚群眾、成風化俗的重要平臺,用正確的聲音引導,以貼近群眾的方式辦事,將文明之風吹入百姓之家。

  包頭市東河區安居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設有一站式服務大廳、安居館、多功能會議廳、文體活動室、多功能健身區、書畫室、圖書閱覽室、心理咨詢室、學習講堂、志愿服務站等,為社區文化傳播、精神文明培育提供支持。

  圖為東河區安居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一站式服務大廳(10月21日攝)。(包頭市委宣傳部供圖)

  圖為東河區安居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圖書閱覽室(10月21日攝)。(包頭市委宣傳部供圖)

  2017年,該社區成立了一只由熱心居民組成的“紅鏡頭”志愿服務隊,依托社區網格化管理,將觸角延伸至樓宇、單位間,傳遞黨建聲音,捕捉社區動態,為基層治理建言獻策。

  資料圖:“紅鏡頭”志愿活動拍攝工作室。(包頭市委宣傳部供圖)

  據安居社區主要負責人介紹,黨建系列活動已完成拍攝12期,發布5期,切實讓百姓感受到了親切與共鳴。目前,通過“紅鏡頭”直播互動議事,已完成處理了147起投訴問題,解決問題49起,調解矛盾68起,真正做到“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

  資料圖:學生們在東河區安居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接受紅色教育。(包頭市委宣傳部供圖)

  據了解,“紅鏡頭”志愿服務隊還創新組建“紅馬甲”暖心服務小分隊,為老弱病殘孕等重點群體提供送醫送藥、代購代辦、上門理發等各類志愿服務,把溫暖送進群眾心坎里。

  文化之風繪就鄉村文明 生態優先擦亮幸福底色

  包頭市擁有絕佳的地理位置,北有青山朦朧輝映,南有黃河玉帶環繞,天然的草原文明與厚重的工業文明相碰撞,形成了這獨具特色的城市文化。

  近年來,包頭市始終把保護生態環境放在首位,不僅抓戰略機遇以風光換產業,手握“世界綠色硅都”“世界稀土之都”金字招牌,走出一條老工業基地的轉型綠色發展之路,也積極打造“生態包頭,宜居包頭”,使包頭綠意更濃,讓人民群眾共享自然之美。

  位于青山區的東達溝村曾經污染嚴重、四面荒涼,現如今作為全國文明村綠草如茵、繁花似錦。

  全國文明村東達溝村的一隅(10月20日攝)。(包頭市委宣傳部供圖)

  “非遺街”“彩繪街”“當代美術館”等場館矗立街頭,有了藝術家聚集創作的加持,藝術新風逐漸融入東達溝村的血脈。

  東達溝村走上了以生態為基礎、通過藝術帶動鄉村經濟發展的新路子。駐村藝術家和村干部通過幫助村民改造院子,舉辦藝術節、豐收節、藝術展,手把手教村民剪紙、根雕等手藝增加他們的收入,讓“文藝風”吹遍了這座山,將藝術的種子種進村民心間。

  資料圖:在東達溝村,小朋友們正在觀看非遺糖畫的制作。(包頭市委宣傳部供圖)

  資料圖:每逢節假日,游客紛至沓來,感受這充滿藝術氣息的村落。(包頭市委宣傳部供圖)

  鄉村“顏值”“氣質”不斷提升,城市生態建設也馬不停蹄。

  賽汗塔拉城中草原是嵌入市區之中極其珍貴的自然生態資源,也是包頭市展示城市風貌、體現草原文化的城市名片,擁有近1萬畝的天然植被。

  圖為賽罕塔拉城中草原秋日風光(10月21日攝)。(包頭市委宣傳部供圖)

  賽罕塔拉城中草原環路總長10公里,為城市居民的日常鍛煉、放松身心提供了優良的環境,滿足了都市人回歸自然的純樸愿望。

  同樣作為“城市綠肺”的南海濕地總面積2992公頃,擁有野生植物 207 種、 陸生脊椎動物 255 種,其中國家一二級重點保護鳥類達49種。

  南海濕地內的水鳥在湖中歇息(10月21日攝)。(包頭市委宣傳部供圖)

  草長鶯飛、碧色欲流,是大自然的底色,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礎,更是人民群眾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精神文明的新期待。久久為功,善作善成,包頭市正用綠色的種子播種希望,用高山凈土永續文明發展。(龐博)

【責任編輯:王鈺】
中国精神文明网网站©版权所有
国产百度云网曝门在线观看_99视频精品全部免费品_亚洲熟女www一区二区三区_俺去鲁久久综合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