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明中國”主題采訪報道組來到素有“美麗青城”之稱的呼和浩特市,探尋城市文明“足跡”,領略城市文明畫卷。
近年來,呼和浩特市積極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牢固樹立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理念,把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作為提升地區整體競爭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工程,作為優化發展環境、提高城市功能品位的龍頭工程,作為優化公共服務、提高人民群眾幸福感的民生工程,全力以赴推進創建工作。(張倩)

10月18日,“文明中國”主題采訪報道組在呼和浩特市伊利健康谷產業園參觀,這是園區內奶粉全球智造標桿基地工藝流程展示。(地方媒體供圖)

10月18日,“文明中國”主題采訪報道組在呼和浩特市昭君博物院參觀,這是講解員在向記者講述昭君的一生。昭君博物院充分發揮了典型帶動作用,講好“昭君出塞”佳話,推進“北疆文化”建設,為書寫中國式現代化內蒙古新篇章凝聚團結奮斗的精神力量。新華網 張倩 攝

10月19日,“文明中國”主題采訪報道組在呼和浩特市回民區呼鋼小區調研,這是工作人員在向記者講述呼鋼片區老舊小區改造的布局規劃。新華網 張倩 攝

這是呼和浩特市回民區呼鋼小區外的口袋公園,改造后重新劃分了空間,鋪種草坪,栽植了樹木和應季花卉,提升了公園整體的景觀效果。新華網 張倩 攝

10月19日,“文明中國”主題采訪報道組在蒙草種業中心參觀調研,這是講解員在向記者介紹“生態體檢中心”收集到的土壤。蒙草種業中心是全國18個種業研究中心、科研基地之一,積極履行企業責任,宣傳生態文明思想,獲得了呼和浩特市首批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實踐基地稱號。(地方媒體供圖)

10月19日,“文明中國”主題采訪報道組在敕勒川草原參觀調研,圖為盛夏敕勒川草原的美景。敕勒川草原受多年干旱少雨、開墾采石等因素影響,曾經水草豐美的天然牧場因水土流失沙化嚴重,成為飛沙走石的荒灘。2012年起,開啟了敕勒川“人工干預+自我修復生態循環模式”的創新探索。如今的敕勒川草成為市民節假日游玩的好去處,更是外地游客心之向往的夢中草原。(地方媒體供圖)

10月19日,“文明中國”主題采訪報道組走進擁有300多年歷史的惱包村,古樸典雅的建筑、云霧繚繞的湖面、小橋流水的風景,讓人仿佛置身于如詩如畫的江南水鄉。(地方媒體供圖)

這是惱包村街道一景,如今的惱包村走出了一條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高質量發展之路,成了全國聞名的“網紅村”。(地方媒體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