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不是大政之余,而是大政之始。習近平文化思想要言不煩、體大思深,有著宏大的文明史觀、深遠的歷史意識。我謹從一名文藝工作者的角度談一下學習體會。
這些年,全國文藝界創作出了一大批體現新時代文化精神的精品力作。在創作過程中,藝術家們往往感受到三種眼光的凝視:首先是歷史的眼光,要求作品的藝術品質在100年后依然立得住,同時其造型和手法要充分體現新時代的風格,這需要歷史性與時代性的統一。其次是世界的眼光,要求作品具有中國藝術的特質,在國際上獨樹一幟,同時還要能夠感通世界,得到國際同行的認可,這需要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統一。最重要的,是人民的眼光,作品要讓大眾喜聞樂見,同時又能提升人民群眾的審美品位,這需要人民性與藝術性的統一。歷史的眼光、世界的眼光、人民的眼光,每一種眼光背后都包含著一對辯證統一的要求,這正可以代表新時代文藝的價值尺度。
文藝不只是歷史的見證,而且是歷史的動力。新時代文藝堅持一種積極能動的現實主義。作為現實主義者,我們不是簡單的模仿照搬現實,而是要參與正在生發中的歷史、正在形成中的世界,在日常生活的實踐中發掘出新時代中國人內在的品格、價值與精神動力,譜寫中華民族的嶄新史詩。
“以不息為體,以日新為道”。新時代文藝秉承繼往開來的自新之道。中國歷史上,偉大藝術家的創作始終與古人相往還,與先賢共吐納,與大傳統綿延一體。新時代的藝術家不但要“與古為徒”,更要“與古為新”——這正是中華文化從歷史中演化創造、于傳承中生生不息的守正創新之道。
習近平同志主政浙江期間,對文化建設非常重視。2006年2月,他主持召開省委常委會會議,專題研究支持中國美術學院工作,明確提出中國美院要“加快建設成為體現中國文化藝術研究和教學最高水平的世界一流美術學院”。17年來,我們牢記囑托,積極探索,開拓出一條具有全球視野和中國精神的藝術教育之路,努力將藝術教育發展成為一種扎根中國大地、助力社會創新的“有為之學”。
作為新時代的文藝工作者,我們不但要固本培元,接續先賢道統,活化歷史文脈,重建“藝理相通、道術相濟、學養相成”的藝術傳統;更要守正創新,將古今概覽之眼界、現實生活之體認,轉化為藝術創作之資糧,創造出新時代文化藝術的清剛正大、高風峻骨。
身處新時代,我們只要堅持扎根中國大地,海納寰宇古今,把握時代脈搏,感通人民之心,就一定能夠創造出不讓古人、無愧時代的文化成就,孕育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璀璨花朵。(高世名/中國美術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