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江西省贛州市會昌縣大力推進精神文明建設,深耕好人文化沃土,培育好人文化新風,好人好事層出不窮,先進典型不斷涌現。全縣累計獲評全國道德模范、“中國好人”、“新時代好少年”、全國文明家庭等全國性模范典型15名(個), “江西好人”19名、“贛州好人”68名,縣級好人646人,是名副其實的好人大縣。這其中,上有年逾八旬、23年每天堅持免費為過往游客提供休憩茶水服務的“最美茶攤人”周文榮,下有年僅9歲、背著迷路小男孩行走一公里多路程交給執勤警察的金媛媛,還有“甘當你的腿”、堅持三年背因小兒麻痹后遺癥同學求學的全國“新時代好少年”劉宇。
曾幾何時,“路人摔倒無人攙扶”“做好事拍照取證請旁人作證”等社會怪像,不禁讓人感嘆“好人難做”?,F如今在會昌縣,老百姓理直氣壯做好人已經成為一種習慣、一種風尚?!氨鶅鋈叻且蝗罩?,良好風氣的轉變也絕非一日之功,這是會昌縣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秉承“德不厭小,點滴滋潤;善不拒微,聚沙成塔”理念,久久為功、持續深耕好人文化的結果。
這緣自于客家民風的浸潤
會昌,自北宋太平興國七年(公元982年)建縣,是千年古縣,客家民系重要聚居地,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图胰藲v來有著濃厚的耕讀傳家風氣,在家風傳承中注重“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教育。各姓氏均以血緣倫理為基礎,以傳統家訓為載體,注重培養和形成本家族的優良家風。
明嘉靖年間,會昌縣鄉紳胡莊溪制定了《莊埠胡氏家訓十二條》,作為胡氏子孫立身處世的行為規范,并傳承至今。同時也注重以鄉規民約培育淳樸民風,會昌縣古代先賢胡夷簡仿照王陽明推行的《南贛鄉約》,制訂并在全縣推行的《湘江小約》,是鄉規民約的典范。除了家規家訓和鄉規民約,還把崇德尚善、孝悌仁愛、誠信為本、孝老愛親等品格追求鐫刻在牌匾和楹聯上,以此來鞭策子孫后代要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會昌縣“贛南客家匾額習俗”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縣文化館“百匾堂”收藏的匾額中,“德潤桂芳”比喻以良好的品德傳承給兒孫,“北堂娛彩”比喻受匾人的兒孫孝敬老人。
千百年來,會昌縣涌現了許多義薄云天的先賢義士。道光年間慈善家歐陽斯濟耗費黃金萬余兩,用了四年時間,修繕縣城步云橋,將木質橋墩橋拱改用大麻條石壘砌,至今仍讓后輩子孫受益。賴貞于嘉靖四年與兄長賴元捐款建造湘江書院,為振興一方文教貢獻巨大。道光年間,歐陽致和在大災之年開倉賑濟饑民,廣施棺木,掩埋尸體,此類義舉善行數不勝數??图壹儤忝耧L的浸潤,讓誠信為本、樂善好施、孝老愛親等優良傳統在會昌發揚光大。

會昌縣黨員干部幫助群眾清理水渠,助力農業生產。劉兆春 攝
這緣自于紅色基因的傳承
“革命元勛薈萃,兩代偉人奠基”是會昌光輝歷史的真實寫照,革命先輩的奮斗精神為好人培育注入了紅色基因。翻開近現代史,會昌是革命老區縣、蘇區全紅縣,這里留下了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進行偉大革命實踐的光輝足跡,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蘇區時期,鄧小平同志率先在會昌縣筠門嶺鎮倡導開展“共產主義禮拜六”活動,中心縣委機關干部每逢禮拜六幫助紅軍家屬干農活,展現了革命先輩“樂于助人”的風采。發生在會昌的“兩個銅板的故事”(兩名紅軍戰士饑渴難耐,挖了群眾6個蘿卜吃,留下“農民弟兄,已吃蘿卜6個,現留銅板兩塊,請諒解”紙條),彰顯了革命先輩在艱難困苦的境遇中信守承諾,不拿群眾一針一線,折射出紅軍戰士“誠實守信”的高貴品格。在中央蘇區南大門筠門嶺保衛戰中,為掩護主力部隊轉移視死如歸英勇跳崖的盤山三十二壯士,唱響了紅軍戰士為了革命理想“敬業奉獻”的壯舉。
近年來,會昌縣充分依托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以志愿服務項目為載體,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把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為民辦實事、新時代文明實踐和推動改革發展相結合,樹立用心愛會昌、用情待百姓、用力抓發展的理念,在全縣黨員干部中積極倡導開展新時代“共產主義星期六”活動,用實際行動踐行其“為民服務”的精神內涵,引領帶動干部群眾爭當誠實守信、樂于助人、敬業奉獻的好人模范。
此外,會昌縣采取建強“兩個團隊”、夯實“兩項機制”、聚焦“三個效果”工作模式,推動“贛南紅”老兵宣講團進校園活動走深走實?!摆M南紅”老兵宣講團成員吳昌林等退伍老兵們,為中小學生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讓紅色資源成為“活教材”,助力贛南革命老區紅色基因傳承。

“黨的聲音進萬家”會昌好人宣講走進學校。羅榮青 攝
這緣自于好人榜樣的示范
為持續唱響“好人文化”品牌,近距離、深層次感受好人風采,會昌縣依托諸多好人典型,常態化組織開展全國道德模范宣講報告會、“好人故事會”“好人宣講團”等基層宣講活動,“把我的故事講的你聽”,讓“個體事例”發揮出“乘數效應”,用榜樣的力量鼓舞人,激發全社會向上向善正能量。在會昌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孝老愛親“中國好人”曾憲紅、見義勇為“中國好人”許益等身邊好人不定期開展故事宣講,引領學習好人、爭做好事的文明新風。
為進一步發揮好人榜樣的示范作用,會昌縣“線上”“線下”同頻發聲,加大好人先進的宣傳力度,讓好人的示范作用得到最大化的發揮?!熬€下”采取建設好人主題廣場、好人主題公園,在鄉鎮、社區、學校、企業、醫院、實踐中心(所、站)等公共場所廣泛設置“身邊好人榜”,把榮獲國家、省、市、縣的先進典型“立起來”;“線上”采取在縣直各新聞媒體開設專題專欄,在會昌“獨好通”文明實踐場景運用建立“好人館”,依托1個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20個新時代文明實踐所、275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建立“好人館”資料庫,全縣15.7萬戶家庭共47萬余人可以通過線上平臺了解好人、向好人學習。
宣傳氛圍的不斷營造,讓廣大干部群眾學有榜樣、趕有目標,好人典型“入腦”又“入心”,好人榜樣的示范作用在潛移默化中得以發揮。

文明積分換禮品。劉兆春攝
這緣自于全縣上下的堅守
用力培育文明沃土。堅持把抓實好人文化建設作為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加強干部群眾行為習慣的養成,培育文明新風沃土。首創新時代文明實踐指數評分管理辦法,全縣居民以家庭為單位參與文明實踐活動,把好人好事作為正面激勵加分項,以文明行動“積德換積分”。家庭所得積分可在積分超市兌換禮品,并評選出“文明信用戶”,獲此榮譽稱號者可享受銀行貸款優先、利率優惠等相關政策。
用心識別推選好人。自2015年起,會昌縣成立縣、鄉、村三級“身邊好人”評審委員會(道德評議委員會),在各領域、各行業更廣泛開展好人大尋訪活動,建立自下而上、分級實施、每月推選、每季發布“身邊好人”工作機制,形成“層層找、級級推”工作格局,持續深入挖掘群眾身邊的凡人善舉和好人典型。
用情禮遇善待好人。出臺《道德模范禮遇幫扶實施辦法》,建立健全好人禮遇幫扶機制,給予先進典型在醫療保障、就業就學、景區開放、免費乘車等方面的優遇政策;縣、鄉、村三級干部常態化深入困難道德模范、身邊好人等先進典型家中進行走訪慰問,針對性進行關愛幫扶、精神表揚,切實把黨和政府的關懷與溫暖送到他們的心坎里。通過組織開展好人評選表彰、好人發布、邀請好人參加縣內重大會議活動等禮遇幫扶,讓好人政治上有地位、經濟上得實惠、社會上受尊重、生活上享關照,在全社會樹立德者受尊、德者有得的鮮明導向,真正讓老百姓“理直氣壯做好人”。(供稿:會昌縣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