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道路干凈整潔,城市書房煥然一新,鄉村美麗宜人……目之所及皆是“文明風景”。
近年來,沈陽市以建設信仰堅定、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諧宜居、人民滿意的文明城市為目標,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扎實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全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升,積極進取、健康向上的精神風貌蔚然成風,人民群眾認同感、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
著力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鑄造“文明之魂”
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是守正創新做好新時代基層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載體和平臺。
沈陽市沈北新區于2019年8月和12月,先后被確定為市級、省級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單位。沈北新區通過積極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和文明實踐活動互促互融,利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10個文明實踐所、120個文明實踐站、483個特色實踐點,創新黨史學習教育機制,豐富學習教育形式,融合開展文明實踐活動。

圖為沈陽市沈北新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志愿服務五維智能運行管理系統示意圖(9月19日攝)。新華網發(安呈浩攝)
沈北新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借助愛心企業、協會組織等社會力量,開設“紅色書籍閱覽圖書室”“紅色流動書屋”,把學習資源送到群眾身邊;黨員群眾根據個人學習習慣和內容自行選擇,還可線上預約“黨史宣講”“政策講解”等服務項目……通過學習和實踐,黨員群眾實現了思想再充電、精神再補鈣、行動再加油。

圖為沈陽市沈北新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工作人員演示志愿服務五維智能運行管理系統操作(9月19日攝)。新華網發(安呈浩攝)
群眾在哪里,文明實踐就延伸到哪里。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在扎根基層中服務基層,讓群眾的期盼在這里實現,讓難事兒在這里得到解決。
據了解,沈北新區在推進志愿服務項目化、鏈條化上下功夫,設立的“幸福坊”志愿服務平臺,對群眾需求實施項目化服務?!爸赂粠蛶蛨F”開展助農富農活動,“媽媽客廳”開展媽媽講堂和鄰里心相連活動,“紅色故事會”進行不同紅色主題演講,“樹蔭藝術家”教群眾走入藝術的殿堂……
以文化人傳承繁榮城市文化,厚植“文明之根”
位于沈陽市大東區時代公園內的時代文倉城市書房,由沈陽工業遺產舊東貿庫改造而來。東貿庫是1950年抗美援朝時期開始建設的共和國第一代倉儲園區,是沈陽市現存建設年代最早、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民用倉儲建筑群。
走進時代文倉城市書房,琳瑯滿目的書籍整齊擺放在有質感的書架上,書香撲面而來……簡潔大氣的布局營造出溫馨的閱讀氛圍,臨窗而坐,抬頭就能將森林迷宮的綠意盡收眼底,蜿蜒的小徑在綠樹的掩映下閃耀著彩虹色的光,讓人仿佛置身于童話王國……

圖為位于沈陽市大東區時代公園內的時代文倉城市書房內一角(9月18日攝)。新華網發(安呈浩攝)
高顏值的書房內不僅有舒服的閱讀環境,還收藏有政治、藝術、文化、科技等多領域的10萬余冊書籍,是集文化、藝術、休閑等于一體的面積達5500平方米的綜合性文化空間。城市書房帶給讀者全新的讀書體驗,是沈陽市新一代的精神文化符號和文化地標。

圖為位于沈陽市大東區時代公園內的時代文倉城市書房內一角(9月18日攝)。新華網 鐘云松 攝
文明創建離不開精神的涵養,城市書房彰顯特色魅力。
近年來,沈陽市相繼下發了《沈陽市城市書房、城市書屋建設方案》《沈陽市社會力量參與城市書房等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指導意見》等文件……時代文倉城市書房是沈陽市城市書房建設的一個縮影,它不僅展示和豐富了沈陽城市的形象和氣質,還提升了城市品質和文明力。
推進移風易俗助力鄉村振興,夯實“文明之基”
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和有力保障。
地處遼中區北部的于家臺村,是沈陽鄉村振興創新發展的一個美麗縮影。通過6年多持續奮斗,于家臺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先后榮獲遼寧省文明村鎮、遼寧省旅游示范村、遼寧省鄉村治理示范村等榮譽稱號,2020年被授予“全國文明村”榮譽稱號。

圖為沈陽市遼中區于家臺村紅色教育基地外景(9月18日攝)。新華網發(安呈浩攝)

圖為沈陽市遼中區于家臺村紅色教育基地內一角(9月18日攝)。新華網發(安呈浩攝)
“產業振興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首要與關鍵,只有實現鄉村振興,才能推動鄉村各項事業協調發展……”于家臺村黨總支書記佟亮在接受采訪中表示。
只有抓牢壯大村集體經濟的“牛鼻子”,才能更好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于家臺村堅持村集體資源收益最大化,通過平臺競價發包,實現收益最大化;堅持村集體資產資源化,老村部、村公園、搭棚等村集體資產委托給村辦企業經營,經營收益分紅給村集體;堅持資金、資產、資源清理一體化和集體創收多元化。2023年上半年,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全資成立了于臺印象實業有限公司和于臺印象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兩家公司,為進一步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提供了堅實基礎。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文化振興是根本。
鄉村民風的樹立在于點滴教化、潤物無聲。于家臺村通過發放宣傳單、開展移風易俗主題宣講等舉措,逐步提高村民對移風易俗工作的知曉率、支持率和參與率;開展“鮮花寄哀思 踐行綠色祭”等移風易俗活動,營造綠色清明氛圍;每季度召開紅白理事會,對大操大辦等現象實時監督并制定下一步工作方向,引導黨員干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從自身做起,對紅白事報備走流程,確保不超標;繼承弘揚中華民族尊老愛幼、尊敬父母、勤儉節約等傳統美德,破除陳規陋習,樹立健康科學、文明節儉的新風氣。
幸福路、衷心路、孝悌路、謙恭路、和諧街、文明街、自由街……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傳統價值觀嵌入鄉村道路肌理,帶動鄉村風貌的改變。80歲老人過生日可以領紅包,孩子考上大學可以領獎學金,入伍參軍也有嘉獎……佟亮說:“我們村本身沒有歷史,我們要通過文化賦能為鄉村書寫出新的歷史?!?/p>
五年德治引領下的于家臺村重建了農民本體價值和村莊生活意義的力量和精神。這種力量和精神,就是鄉村振興所需的內生秩序的播種機與催化劑。
不斷改善民生提升城市品質,打牢“文明之本”

圖為沈陽市皇姑區牡丹社區一角(9月18日攝)。新華網發(安呈浩攝)
走進皇姑區牡丹社區,社區工作人員很是自豪地向記者介紹社區的養老食堂,“價格便宜、種類豐富、分量還足,我們一天能賣出300多份呢……”
這是牡丹社區黨委立足地域特色,將“勞模工匠精神”作為社區文化精髓融入社區建設,以“大國重器”為主題,以“兩軸+兩園”為改造思路,喚醒沈飛工匠精神記憶,打造品質養老社區的一個縮影。社區辦公房內設置養老專區,內有養老食堂、老年活動室、助浴室、日間照料室、多功能大廳等房間,提供配餐、娛樂、康養等服務項目,滿足老人日常生活需求,有效提升居民幸福感。

圖為沈陽市皇姑區牡丹社區辦公樓一角(9月18日攝)。新華網發(安呈浩攝)
此外,牡丹社區還成立了“牡丹勞模志愿服務隊”“巾幗螢火志愿服務隊”“老兵義務巡邏隊”等社區志愿組織,利用每月第一個星期五為居民免費理發、修理家電、開展文藝匯演等,將居民請出“小家”融入“大家”,打造充滿友愛與奉獻精神的“紅色幸福牡丹”。
據了解,牡丹社區黨委結合轄區特點,以“提高群眾幸福指數”為出發點,秉承“民事共商、社區共建、家園共治、成果共享”工作理念,搭建互信共贏、協調配合、議事共建平臺,全力打造“與鄰為伴、與鄰為樂、與鄰為善、與鄰為助”的“兩鄰”品質幸福圈。
牡丹社區以解決居民“急難愁盼”問題為核心,摸準居民群眾需求,遵循“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原則,成立居民議事委員會,建立協商議事廳,將社區居民轉變為社區治理的主體,通過“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監督、自我提升”的民主形式,形成“我的家園我做主,我的小區我來管”的管理理念。
“牡丹社區之前是典型的老舊小區,老舊小區改造一開始就堅持問計于民,‘改不改’‘改什么’‘怎么改’,都是居民說了算?!蹦档ど鐓^黨委書記王暉說,牡丹社區通過創新黨建模式,多元主體參與社區治理,實現了區域化黨組織建設與社會治理的深度融合,切實解決了一大批民生實事,補齊了一大批短板弱項,讓群眾在文明創建活動中有了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
文明創建為人民,文明創建靠人民。沈陽市在推進精神文明建設工作過程中,聚焦群眾反映強烈的“急難愁盼”問題,真正把創建過程變成回應群眾關切、辦好民生實事、增進市民福祉的過程。
城因人聚而興,人因城美而榮。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內在氣質,也是一座城市的幸福底色,賦予城市發展生生不息的力量。在沈陽人民共創共建的強大合力推動下,一個“潔化、序化、綠化、亮化、美化、文化”的新沈陽正崛地而起。(鐘云松 王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