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祿精神是我們永恒的榜樣!”“不管歲月如何流逝,焦裕祿,這個永不褪色的名字,在新時代依然催人奮進!”走進蘭考縣,沿著焦裕祿同志的光輝足跡,能深切感悟熠熠生輝、穿越時空的偉大精神,理解焦裕祿“為人民服務”的信仰堅守。
焦裕祿,一個永遠閃光的名字。
焦裕祿深愛著蘭考人民,廢寢忘食、俯身調研,最終找到治理風沙、鹽堿、內澇“三害”的方法,他雖然在蘭考縣只有475天,但是精神卻成為蘭考改天換地的“主心骨”,蘭考人民深愛著他。1966年2月26日,他的遺體從鄭州遷葬蘭考那天,廣大民眾自發來迎接,人們扶棺而行,泣不成聲,從火車站到墓地短短3華里的路程,足足走了兩個半小時,據統計,當時參加追悼會的群眾達十萬余人。曾和焦裕祿暢談三天三夜的肖位芬老大爺撲倒在焦裕祿墓前泣不成聲地說:“焦書記啊,您是為了俺蘭考人民活活給累死的呀……”
群眾身上有多少泥,焦裕祿身上就有多少泥。他和群眾一起挖河,一起抬土,一起栽樹,心往一處想,汗往一處流。他去世后,蘭考人民把他當年親手栽種的一棵泡桐樹保留下來,親切地稱作“焦桐”。
當年焦裕祿帶領蘭考人民廣泛種植的泡桐樹現在已經成為蘭考人民的“綠色銀行”。蘭考泡桐共鳴程度高、透音性能好,是制作民族樂器的最好音板材料。如今蘭考已有300多家民族樂器廠,生產的民族樂器廣銷海內外,年產值達70億,成為蘭考的支柱產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