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北京市密云二小的學生來到密云水庫文化展覽展示中心,擔任這里的志愿服務講解員。
密云水庫文化展覽展示中心以密云水庫建設發展為主線,通過老照片、場景還原、多媒體互動、聲光電配合等多種手段,講述密云水庫的前世今生。
小講解員通過觀摩學習、撰寫講解稿和一個學期的磨合,已將家鄉的這段歷史熟稔于心。他們帶領參觀者穿過60年的時空,走進密云兒女的悠悠歲月。

密云二小學生宋依澤為觀眾講解潮白河往事。賈園園 攝

暑期,眾多學生、家長前來觀展。賈園園 攝
潮白河是海河水系五大河之一,貫穿北京市。潮、白兩河在密云十里堡河槽村匯合后始稱潮白河。曾經,潮白河水患頻發,兩岸人民飽受洪澇之苦。為解決潮白河水患并破京津“水荒”困局,1958年6月,國務院作出了著手修建密云水庫的決定,京津冀20多萬人參與建設,清華大學水利系和機電系的應屆畢業生參與設計工作。1960年9月1日,密云水庫基本竣工,實現了“一年攔洪、兩年建成”的水利史奇跡。

密云水庫庫區沙盤。王鈺 攝

觀眾在密云水庫文化展覽展示中心參與多媒體互動。王鈺 攝
60年后的今天,仲夏午后的密云水庫湖面遼闊、浮光躍金、碧空如洗,當地司機師傅帶著采訪組一行沿著水庫區南線穿行,山路蜿蜒,光影變幻,清風徐來,絲毫沒有暑熱之感。幾只白鷺獨自在河道里閑庭信步,野鴨三兩成群逆流而上,身邊不時閃過騎行的隊伍,岔路口的路牌提醒機動車車主“騎行優先”。行至觀景區,師傅減慢車速,指向遠處的湖面,那湖面之下,是他的出生地。

俯瞰密云水庫。(北京市密云區委宣傳部供圖)
從水庫修建開始,到20世紀末基本結束,密云水庫移民三次,累計移民16010戶,69346人。在密云區溪翁莊鎮尖巖村的鄉情村史館里,陳列著村民從“老家”帶走的老物件,油燈、碾盤、木鋸……草木情深,故土難離。
尖巖村第一書記王淑平介紹,如今的尖巖村靠水吃水,把發展定位在生態民俗游。特色民宿逢周末一房難求,開湖時節,水庫魚引得游客擠滿了路邊飯館,離鄉的年輕人陸續返鄉創業,綠水青山實實在在地變成金山銀山。

尖巖村路邊的樹上結滿待熟的果實。王鈺 攝
密云因水而立,因水而美,因水而富。擦亮這張生態名片是密云人的共識。今年8月,密云區正式發布“水庫兒女”志愿服務品牌,整合多支志愿服務團隊力量,全力服務保水富民。密云水庫文化展覽展示中心和密云多所小學達成合作協議,讓更多學生參與到志愿服務活動中,了解家鄉、熱愛家鄉、介紹家鄉。站在展示中心的潮白河投影畫面中,滾滾河水奔騰不息,激蕩在歲月長河中的移民故事承載著美麗的鄉愁,將被一代一代的水庫兒女講述。(采訪報道組 王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