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北京市懷柔區,從雁棲湖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到月亮湖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再到禧寶露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隨處都能感受到熱火朝天的文明實踐活動——這是全區統籌資源提升新時代文明實踐服務效能的生動實踐。

理論政策宣傳、傳承紅色文化、豐富文化生活……懷柔區把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作為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更加深入人心的重要舉措,作為守正創新做好基層宣傳思想工作的戰略之舉,同夯實基層基礎、提升治理能力結合起來,全力推動工作落實,全區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一組詳實數據讓人深切感受到懷柔區新時代文明實踐蓬勃發展的脈動:1個實踐中心,16個實踐所,317個實踐站,84個實踐基地,334支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伍,全年5.3萬場文明實踐活動。遍布全區的實踐陣地、志愿隊伍以及實踐活動,猶如一股股清風,吹拂著懷柔大地的每一個角落,溫暖著人心,傳播著文明,浸潤著百姓的生活,讓人們看到在這片熱土上文明發展的無限可能。
統籌規劃提升凝聚力
如何讓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遍地開花?懷柔區在探索中前行,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為提升文明實踐凝聚力,懷柔區按照中央部署持續加大推進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建設,堅持激活、整合、下沉、共享,有效整合組織、宣傳、教育等基層公共服務陣地資源1590個,搭建了理論政策宣講、教育服務等8個文明實踐平臺,建立了84家區級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打造了雁棲湖、月亮湖、禧寶露等區級典范文明實踐基地16個。制定了《懷柔區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管理辦法》,明確了每個基地自主承接和組織實踐活動每月不少于2次,每次活動時長不少于40分鐘,依托文明實踐網絡互動平臺通過發布活動、群眾預約等形式開展文明實踐活動。為提升文明實踐的活力,懷柔區每年對實踐基地志愿者進行褒獎,給予800元物質回饋,并對一批活躍度高的文明實踐基地給予每個基地3-5萬元扶持資金。

為滿足群眾的新期待,懷柔區還依托政務服務中心、懷柔科學城、國際會都等覆蓋廣泛的文明實踐志愿服務站點,建設文明實踐一刻鐘服務圈349個。以“懷柔一家人 共創文明城”為主題,動員黨政機關、網格樓門長等近2萬名志愿者,開展“懷柔一家人·‘五員’上崗助創城”文明實踐活動。今年以來常態化組織開展以空巢老人、留守兒童、困境兒童、殘疾人等4類群體為重點的關愛行動以及智慧助老、法律援助等11類志愿服務活動近5000場次,受眾近47萬人次。
為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提質增效,懷柔區形成了覆蓋全區“1個中心+16個所+317個站”的三級文明實踐陣地,搭建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系統平臺,實現與區融媒體中心、區政務服務中心的融合,形成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三級“點單”“接單”“派單”“評單”志愿服務閉合流程。組建了“1個總隊+16個中隊+317個分隊”三級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伍,打造了“懷柔一家人”特色志愿服務品牌,培育出“溝門滿天星”“同音暖夕陽”等45個文明實踐志愿服務品牌,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創新載體傳播新思想
為更好地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懷柔區采用豐富多彩的形式進行宣傳宣講,在潤物無聲中傳播黨的創新理論。
走進懷柔區雁棲湖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的禮賓車展示區,映入眼簾的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大閱兵致敬方陣的禮賓車,瞬間把人們拉回那些感人的歷史畫面。參觀者站在禮賓車前,通過特邀乘車老英雄現場講述、講解員宣講、登臨禮賓車情景再現觀摩的形式,近距離地參觀、學習、傳承老一輩英雄們的紅色精神。

禮賓車展示區只是雁棲湖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創新形式弘揚新思想的一個載體。為更好地宣傳新思想,雁棲湖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改變單一的“櫥窗展示”和“理論說教”,加大創新力度,開設了禮賓車展示區、線下學習強國體驗區、“中共一大”會址學習區、“紅船精神”學習區、“平語近人”學習區等,為大眾搭建了一個學黨史、悟思想、踐初心、擔使命的學習型新時代文明實踐平臺和精神陣地。
同時,雁棲湖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深入挖掘文化內涵,推出了“理論+實踐”“紅色+演繹”“學習+體驗”“線上+線下”“實景+互聯”等創新形式,將紅色教育與當地獨特的歷史文化、人文風情和地理地貌結合起來,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值得一提的是,雁棲湖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作為北京乃至全國首個“學習強國”主題公園,通過打造“一園一館一長廊”線下體驗空間,將“學習強國”學習平臺從“指尖”帶到“身邊”,從“平面化”變為“立體化”,營造出“處處是課堂、時時受教育”的濃厚學習氛圍,筑起了全民學習的紅色風景線。
雁棲湖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是懷柔區創新載體傳播新思想的一個成功案例。近年來,懷柔區組建領導干部、青年講師、“百姓名嘴”等6支理論宣講隊伍,通過三級陣地常態講、專業隊伍深入講、百姓名嘴入戶講等6種宣講方式,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今年以來,還通過到街坊鄰里嘮嗑點、公園綠蔭乘涼點等群眾聚集點位,宣講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的二十大精神近4100場次,受眾近8萬人次。
傳承非遺激發生命力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積極培養傳承人,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今年2月,一場以“弘揚傳統文化 助力鄉村振興”為主題的農民培訓班舉行,浸烙葫蘆技藝傳承人從葫蘆文化的起源、浸花樣、描花樣到烙制再到成品的展示,每個環節他都細心地跟大家講解制作步驟要點、細節和技巧。

浸烙葫蘆的技藝屬于懷柔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此次培訓是懷柔區禧寶露文明實踐基地推進非遺與文明實踐中心相融合,豐富活躍文化生活,讓非遺煥發活力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禧寶露文明實踐基地積極落實開展非遺烙畫葫蘆技藝傳承的文化素質提升培訓活動,組織基層群眾開展參觀、培訓、學習、實踐、展示,尤其是在今年開展了兩次“葫蘆種植技術和浸烙葫蘆手工藝傳承”文明實踐活動,讓農民了解葫蘆文化歷史及烙畫葫蘆的淵源,講解葫蘆的食用歷史、種植技術、田間管理、如何防治病蟲害、如何讓編織和葫蘆融在一起成為文玩葫蘆及烙畫葫蘆的課程,為懷柔區農民再就業以及文化傳承提供了精準幫扶。
為了更好地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展示,積極培養傳承人,禧寶露文明實踐基地通過“傳承人+工作室”的模式,還設置了阮氏沙燕、京繡、結繩等非遺項目,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凝聚社會共識,開啟非遺與社會共享、非遺與企業融合、非遺與市場同步、非遺與居民同在,多元化、多領域的立體化模式,共同促進非遺創新性發展。
在禧寶露文明實踐基地的京繡傳承人工作室,可以直觀感受到京繡的傳承與發展歷史,從唐代設置的繡院,到明代的宮廷繡,再到清代特設的“繡花局”,京繡融合了中國各種優秀繡工技法,成為獨樹一幟的代表繡種;在禧寶露文明實踐基地小廣場,一群孩子手持竹竿、挑著沙燕,通過手臂搖動沙燕發出叫聲。據說,阮氏沙燕吉祥鳥制作工藝已經有百年以上歷史,在懷柔,諸如此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共有48項,其中國家級3項、市級9項、區級36項。
弘揚精神勁吹文明風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用好紅色資源,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近年來,懷柔區充分發揮文明實踐紅色陣地屬性,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為了深入傳承紅色基因,激發奮進力量,弘揚偉大建黨精神,3月27日,一場以“傳承紅色基因,激發奮進力量”為主題的推動日活動在懷柔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舉行,月亮湖文明實踐基地草根宣講團成員胡克穩,以題為“弘揚偉大建黨精神,感悟信仰力量”的宣講,講述了在“紅船”精神領航下,懷柔籍第一位共產黨員烈士劉玉林先后組織工人、農民、學生開展了“飛行大集會”“保定二師護校斗爭”等反對日本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統治的斗爭事跡。

月亮湖文明實踐基地草根宣講團所開展的宣講,是該基地傳承紅色文化凝聚奮進力量的一個縮影。2020年正式對外開放以來,該基地堅持走“紅色傳承,綠色發展”之路,以唱、學、講、演、浸、誦等形式,將偉大建黨精神、英烈譜系、時代召喚呈現在觀眾的面前,凝聚了“傳承紅色基因,激發奮進力量”的思想共識。
在月亮湖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內,除了黨史陳列館、劉玉林烈士展室外,還建有展現桃山村歷史沿革的村史館。透過館內的老照片、老物件,參觀者可以從中領悟到“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的深刻道理,從而堅定“永遠跟黨走,實現中國夢”的決心和信心。
為更好地傳承紅色文化,月亮湖文明實踐基地常年開展以服務參觀團隊為主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相繼開展了“觀村史·憶英烈·興中華”主題活動、“知黨情·感黨恩·新征程”高素質農民培訓等。
為傳播新思想、引領新風尚,懷柔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每月圍繞“弘揚五種精神 樹立新風新貌”“傳承紅色基因 激發奮進力量”“倡導移風易俗 弘揚時代新風”“新風尚勁吹文明花開”“慶七一 傳譜系 筑同心”“厚植愛國情懷 共圓復興夢想”等主題,開展文明實踐主題推動日活動。依托傳統節日,傳播文明理念、涵育文明風尚,常態化組織開展議事評新風、村規定新風、書畫展新風、詩歌頌新風、祭掃傳新風、引導亮新風等文明實踐活動。
文明實踐活動接地氣,才會更有生命力。在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的過程中,懷柔區突出本地特色,統籌各方資源,結合群眾需求,積極探索有特色、有效果的路徑、模式,將文明實踐落在實處,勾勒出全區的“文明實踐版圖”,延伸百姓的“幸福生活半徑”。(資料來源:精神文明報 文明北京 文明懷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