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矮寨鎮附近拍攝的G65高速公路矮寨大橋,右下為矮寨鎮。新華網 鐘奕 攝(14張照片拼接)
新華網湘西州8月10日電(記者李洪雷 鐘奕)萬年峽谷風光,千年苗寨風情,百年路橋奇觀,十年脫貧碩果。今天的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已經拔起了窮根,深山溝壑再也無法阻隔他們的致富夢。近年來,全州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扎實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全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升,積極進取、健康向上、感恩奉獻的精神風貌蔚然成風,人民群眾認同感、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如今,文明之光正照亮每一位湘西人的致富路。
7月17日,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十八洞村拍攝的“院壩小講堂”。新華網 鐘奕 攝
“產業振興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首要與關鍵,只有實現鄉村振興,才能推動鄉村各項事業協調發展……”小小院壩,幾張小凳,鄉親們環形圍坐,黨的創新理論以拉家常的方式飛入尋常百姓家。
“院壩小講堂”是湘西州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宣講的重要品牌,把“書面語”轉化為群眾喜歡的“家常話”,把大政策“聊”進群眾心窩里,接地氣的宣講方式為群眾喜聞樂見。
據了解,湘西州結合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利用群眾閑暇時間,通過領導帶頭示范、部門協同配合、村(社區)定期組織、群眾自發參與的方式,充分用好村(社區)院壩、小舞臺、小廣場等載體,在全州1791個村(社區)組織舉辦“院壩小講堂”。
7月16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舉辦的垃圾分類志愿服務小講堂,志愿者正在向小朋友們講述垃圾分類的規則。新華網 鐘奕 攝
近年來,湘西州充分利用好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縣級融媒體中心及各類革命展覽館、博物館、紀念館等公共文化場所,發揮好“三會一課”“火塘會”“院壩會”作用,把講理論與講政策、講道理與講故事、講“國之大者”與講群眾利益關切結合起來,讓干部群眾聽得懂、能領會、可落實。
為打造立體式多維度宣傳格局,湘西州還將公益宣傳廣告納入城市管理體系,圍繞文明交通、文明出行、文明餐桌、誠實守信等主題,分不同地區、不同場所、不同受眾進行公益宣傳,累計新增景觀小品1900余處,新增文明城市創建宣傳欄9300余處。
7月16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鳳凰縣竹山村村民龍妹叭向游客展示編花帶技藝。新華網 鐘奕 攝
盛夏時節,距離鳳凰古城31公里的鳳凰縣麻沖鄉竹山村景區內山峰秀麗,流水潺潺,游人如織。93歲的村民龍妹叭向游客展示編花帶技藝,從10歲開始,她就看著媽媽編花帶,“因為喜歡,所以自己也學著編,一直編到現在”。
“每天能在家門口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管飯又有穩定的收入,很高興?!饼埫冒日f,自從村里發展旅游業后,每天的工作就是在村內的苗繡堂向游客展示編花帶技藝,不少游客都會來和她合影。
7月16日,游客正在體驗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鳳凰縣竹山村的傳統舂碓舂玉米的制作過程。新華網 鐘奕 攝
據介紹,2018年10月,竹山村成立由村支兩委成員、駐村工作隊員、景區員工和村文藝愛好者等120人組成的“紅心竹鄉”文化文藝志愿服務隊,通過組織群眾參與編草鞋、紡紗、織布、編花帶等傳統工藝制作,以及開展吃簸箕宴、舂碓、磨豆腐、打苗鼓、學苗語、唱苗歌等民族民俗活動,展示農耕文化,不斷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7月16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十八洞村繡娘石順蓮(左)在向新華網記者李洪雷(右)激動地講述著傳統苗繡技藝正在成為當地婦女增收的新途經。新華網 鐘奕 攝
在花垣縣十八洞村,苗家繡娘埋首于一針一線間,在指尖傳承已有千年歷史的手工技藝。得益于“讓媽媽回家”志愿服務項目,越來越多的外地務工媽媽正在返鄉加入苗繡創業培訓,用傳統手藝支撐起自己及家人的生活。十八洞村已有50余名婦女實現在家門口就業,人均年收入達到2萬多元。
7月16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舉辦的垃圾分類志愿服務小講堂,志愿者正在就垃圾分類向小朋友提問。新華網 鐘奕 攝
近年來,湘西州把為民、利民、惠民要求貫穿于文明城市創建全過程,以“全域文明創建在行動”為主題,開展文明城市在行動、文明單位在行動、文明村鎮在行動、文明景區在行動、文明交通在行動等主題活動,解決了一大批民生實事,補齊了一大批短板弱項,讓群眾在文明創建活動中有了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十八洞村的幸福生活蝶變、鳳凰古城的詩意風情浪漫、竹山村的苗嶺鄉村新顏……湘西,一座自然與人文完美融合的典范之城,在這里古老深刻的歷史氣息與時光淬煉的人文精神無縫耦合,在這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激昂奮進的現代文明珠璧交輝,一幅描繪新時代文明實踐的畫卷正徐徐展開,明艷動人。